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庄子生态文明思想的现代启示

2013/7/19 9:18:52 点击数: 【字体: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庄子》的朴素生态文明思想可为我们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以有益的启示。

    一、“天人之辨”的融合愿景

    人与自然(或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亦称“天人之际”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关注的一个根本问题。“欲以明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史记》)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是“道”,在此基础上他用比喻的手法,给“天”与“人”这对范畴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 “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庄子·秋水》)所谓“天”,是指事物的本性或本然状态。所谓“人”,专指人的那些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或行为。比较老子把“道、天、地、人”视为“四大”,人在“道、天、法、地、人”的梯级结构中处于底层的观点,庄子宣称:“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有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以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庄子·秋水》)因此,与无穷的宇宙相比,人是极为渺小的。

    庄子主张“爱人”,也主张“利物”,把对仁的道德追求扩展到了自然万物,“爱人利物之谓仁”(《庄子·天地》)。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基础。人应以尊重自然为最高准则,与自然保持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以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和”境界(《庄子·齐物论》)。

    庄子特别赞赏圣人能与外物和睦共处:“圣人处物而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庄子·知北游》)反对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做法,痛惜“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庄子·天地》),向往“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的“至德之世” (《庄子·马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能给人类带来舒适的生存空间,也会给人类带来美的愉悦。

    二、“至德之世”的通达之路

    在庄子理想的“至德之世”中,“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不仅人与人之间完全平等,人与万物也和平、平等相处,所以,上古时代是人类道德天性最完善的时代。为了回到 “至德之世”,老子率先提出“道法自然”的命题,将“道生之,德畜之……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确认为宇宙万有的根本大法。庄子继承了老子自然无为的观点,提出了直接体现其环境伦理思想的“天德”说,揭示出通达“至德之世”之路。

    “无为”。“天德”的最大特征就是“无为”。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己矣。”(《庄子·天地》)是顺其自然,还是征服自然。庄子选择了前者,信守“无为”之德,而后代之人一切有为的妄动,都必然会破坏生物环境原有的自然秩序。

    “物我一体”。万物由道生成,虽形态有异,但无高下、贵贱之分。 “万物一齐,孰短孰长?”“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 (《庄子·秋水》)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与万物同样地被自然和气生成,没有特殊之处,“渺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傲乎大哉,独成其天。”(《德充符》因此,人类不能歧视其他物,而应尊重天地自然万物,尊重一切生命,与人类居住其中的自然界和谐相处。

    “万物不伤”。生命由自然所赋予,按照自然规律存活,人们不能因其有用而随意摧残扼杀。实现“万物不伤”和“物物而不物于物”,并最终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乐”境界,人类必须知足常乐,节制自身的欲望,反对向自然的过分索取,“夫弓弩、毕弋、机辟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钩饵、罔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络、罝罘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 (《庄子·胠箧》)除了不直接伤害万物,还必须顺遂而不伤害万物的本性,如要“以鸟养鸟”,而不能“以己养鸟”、“以虎养虎”, 不能“以人养虎”,要因性自然地去发展农业、养殖业等。

    “不失大常”。天道无为,常固自然,要求人们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万物之性,不要对自然界妄加干预、破坏。庄子反对“以天制人”“以人灭天”“以故灭命”,不要用人为去毁灭天性,不要用造作去毁灭天赋,不要用贪得去追求虚名,倡导“返朴归真”,谨慎地保存天然的本然,而不要使之丧失。在庄子眼中,万物皆有“常”,“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纆索。故天下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也。”(《庄子·骈拇》) “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庄子·天道》)自然法则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凡事应循自然之理,人类如果出于自身功利需要而对自然肆意践踏,其最终结果不仅会破坏自然,而且会伤害自身。

    三、古老思想的现代启迪

    当今世界越来越严重的大气和水污染,水、土地和各种资源性短缺,不仅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而且成为影响城乡居民正常生活的严重威胁,人们开始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庄子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家卡普拉( F. Capra)说:“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来,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美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 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两者的基本一致。”(转引自胡化凯:《简论道家思想的生态伦理学意义》,《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年第1期,第70页)

    从天人对立到天人合一。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古今中外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观点的争论,更多地是割裂它们之间的整体与部分关系,将二者对立起来。庄子的生态思想从宇宙观的高度,在总体上揭示出天地、万物与人类的统一性、和谐性及相互依赖性,帮助人们准确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哲学基础。

    从万物之灵到万物平等。人类自脱离动物界以来,一直自诩为“万物之灵”,秉持人类中心主义,支配、控制和决定其它动物的命运。庄子的“物我一体”思想告诉我们:人、动物、植物,不管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都是生命的共同存在,都有生存发展的权利。宇宙中的一切生命体都并非独立自存,需要彼此相互依赖。人与自然协同进化,只有大家庭中每个成员都不受到伤害,大家才能相互受益。人类应跳出一味以人类为中心的狂妄自大态度,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万物,以慈悲的心怀去善待生命,人作为自然界一员,应该尊重一切生物,无所歧视。

    从贪婪索取到节制利用。人类生存发展,必需满足衣食住行等需要。乍看起来,天生万物就是为人类享受的,人类可以一味地任意耗费之、挥霍之。这种贪得无厌、毫无节制、恣意妄为、肆无忌惮的过度消费,已经造成了全球性的资源短缺。必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抑制过分追求奢侈、排场、豪华的消费欲望,珍惜大自然的资源秉赋和人的劳动,因时、因地、因材制宜地发展生产,以应人们所用所需,这才是合理的,是符合“天性”的,否则,后果将不可预想。

    从“人定胜天”到科学发展。自工业革命以来,“人定胜天”逐渐占了上风。人们在一次次欢呼自然科学的成就和对自然改造的巨大胜利的同时,也遭受到自然界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的惩罚,终于认识到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一刻也不能离开。科学昌明,技术进步,可以增强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改变不了自然规律本身。人们必须认识自然,才能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利用、改造、保护好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当然,庄子生态文明思想毕竟是古代的产物,其中有很多朦胧不成熟的地方,甚至其“生态文明思想”也是今人发掘提炼所得,尤其是他过分美化“至德之世”,强调“无为”和反对科学技术的应用,都是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甄别和扬弃的。(作者:庆跃先 系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原标题:庄子生态文明思想的现代启示】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2013年07月18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