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京华时报社长吴海民:打造最具公信力内容平台(2)

2013/7/9 14:49:49 点击数: 【字体:

》的报道则很充分,图片、文字,给大家的印象都很深。再比如官员财产公示,原来觉得很敏感,但《京华时报》报了,而且消息来源非常权威,就是我们的记者在两会上采访了中纪委副书记何勇,这是他第一次公开表示。没有人能采访到的,《京华时报》做到了。重大问题上不缺席、不缺位,不失察,不失语,这才能保障公众的知情权。这是媒体公信力最重要的问题。

  公信力的第二个要素,就是真实性。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向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新闻信息。这是公信力一个硬性要求。咱们经常讲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只有新闻真实才能获得公众的信任,公众的信任是媒体生存的基础。一个负责任的媒体,总是会力求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准确报道新闻事实,向读者提供可信可靠的信息服务,从而获得公众的信任和依赖。相反,如果你总发布一些虚假的信息,那这个媒体一定会失去公众信任。

  周晓鹏:这就像当年互联网行业刚刚起来的时候,网络媒体总是跟小报小刊一样,主要是由于当时互联网媒体在论坛环境中或者在互动环境经常有虚假信息,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互联网的公信力,这种情况在十多年发展之后,现在有很大的改观,这也是您说的意思,如果没有真实性,公信力是建立不起来的,也就始终不会成为主流的媒体或者被大家所认可的媒体。

  吴海民:说到网络,我们这些年也在研究,在网络时代如何办报纸。2008年年底,我提出,在网络时代报纸还有八个优势,第一个就是真实性。就像你说的,互联网信息太多了,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真真假假,真假难辩,很难有严格的审查,这是必然的。大家觉得网络信息应该多打几个问号,甚至有人说网络是谣言、传言的集散地。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大家对一个媒体的真实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京华时报》要在网络时代立足,靠什么?我认为第一条是必须真实,要让大家觉得我们的报纸是真实的,看京华时报是真实的,信得过。这就带来了很严格的要求,当然过去也有教训,报纸全部内容都非常准确很难做到,也有不少问题。但一定要认识到,如果我们在这方面没有严格的要求,哪怕是一个细节的失实,它会带来公众对整篇报道的不信任,有时候因为一篇报道的失实,也会带来对整个媒体的不信任,所以一定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爱护眼睛一样地爱护新闻的真实性。

  周晓鹏:这也是现在报社对所有编辑和记者的基本要求。

  吴海民:我们对编辑,对记者的考评,标准是什么?第一是真实,第二是真实,第三还是真实。对一些有“问题”的报道,怎么来考评它呢,我们内部有一句话,如果它是失实的,那就一票否决了。如果涉及其他问题,但只要是真实的,那么可以责任减半。这几年《京华时报》在这方面要求非常之严,整个报纸比较严谨。我跟你讲一个例子,今年两会期间,我们26个记者在两会上发了几百篇报道,报纸每天有十几个版,持续半个月的报道,竟然做到两无,一个是无差错,第二个无事故。连个人名都没错,连一个职务都没错,这是很难得的。严谨的作风正在形成。

  公信力的第三个要素是客观性。坚持客观公正,向公众呈现新闻事实的本来面貌和新闻报道的正确立场。这是对新闻真实性的进一步要求,也是媒体公信力的一个道德底线。能否做到客观、公正、这直接影响到媒体对信息的判断、选择、编辑、加工以及这个过程当中所形成的报道倾向。它也影响到媒体能否正确地发挥它的社会作用。所谓客观,它就是要提供事实的本来面貌,你不能曲解了事实。所谓公正,就是要有正确的立场,而不是夹杂着个人的、小团体的色彩成分。做到这一点,对媒体来讲需要超然的态度,需要一种独立的精神,独立的品格,你不是依附在哪个集团的,不是依附在小圈子里的,你要能够跳出来。

  周晓鹏:这是中国不到一百年前的报人提出过的观点。

  吴海民:就是张季鸾,提出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周晓鹏:这个办报原则,在将近一百年后的今天,也应该成为后一代报人遵循的理念。

  吴海民:这四个“四不”确实很好,到现在仍然实用。这“四不”体现的就是媒体的客观公正,超越事实之上的一种客观。今天的媒体,我们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必须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要求你能够坚守新闻的职业道德,遵循新闻传播的客观的规律,能够客观地报道真相,公正地表达观点。相反如果你主观片面,以偏概全,掩盖真相,或者故意曲解事实,这个媒体肯定没有公信力。还有一些为了满足一己私利,出卖职业道德,为了迎合某个小圈子,涂上主观色彩或者是依附某个利益集团,成为他们的代言,成为他们进行媒体不正当竞争的工具,这样的媒体,肯定是要被公众所抛弃的。

  周晓鹏:这种情况在媒体中能够看到,有一些文章或者是推荐的评论,某种程度上可能会代表利益集团或者某种势力的观点。用户看完后会对这个媒体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有一个大大的问号。包括我们强调的新闻报道的平衡性,也会有这样的概念在里面。

  吴海民:现在情况越来越复杂,媒体本身作为企业,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甚至面对被收买的诱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公正地发表观点,这个问题挺大的。

  公信力的第四个要素,是权威性问题,要增强新闻报道的权威性,为公众提供权威的信息来源和权威的新闻解读。这两个权威,是公众识别媒体、选择媒体的重要标准,是对媒体公信力的一个重要检验。一些媒体同时报同样的内容,都有同样的公信力吗?肯定不是。谁更权威一些,大家就更信谁。一个负责任的媒体,他总是要努力地从众多的媒体渠道中争取脱颖而出,使自己成为权威的媒体渠道,实现权威的信息发布,包括更多的独家发布。他要在众说纷纭的媒体环境中,通过自己掌握的权威信息来源,提供第一手的新闻事实,并通过拥有权威的专家资源,提供最令人信服的新闻解读。这个也是公信力的一个方面,权威性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媒体的水平。

  周晓鹏:这就是你的专业性和采访能力,是不是有能力采访到权威人士和专家体现了媒体的权威性。

  吴海民:对。所以媒体公信力也是基于对媒体能力和水平的体现。我不仅信任你是真的,你是客观的,我还信任你比别人做得好,更权威,也是对能力的信任。

  周晓鹏:需要专业人士或者权威人士进行解读的时候,你有能力找到这个人,能够采访到他,这个有些媒体想做,但是未必能够做得到。

  吴海民:我们《京华时报》在这方面有很多自身的优势,有更多的采访资源,有更多的采访渠道,我们有很多的专家库,包括北京市的,中央的,各部委的专家库,找到需要采访的人。比如我们这次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解读,大家都认为好,他是最好的专家,对十二五的解读,找最好的专家,能找到人,而找到人以后,他愿意跟你讲,包括我们的评论,为什么《京华时报》的评论那么强,我们有几十人的评论队伍,他们都是国内一流的评论员。相反的,有些媒体粗制滥造,能力低下,肯定没法得到公众信任。那些缺少权威信息来源和权威新闻解读,仅仅道听途说,浮光掠影,人云亦云,这种媒体,不会得到公众信任。

  前面讲的是四个要素,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就是公信力的主线,即媒体责任。媒体的责任和公众的信任是一致的,公众的信任源于媒体能够切实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只要你切实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一定能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新浪嘉宾访谈 2011年05月27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吴海民:都市报纸战国时代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