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拂晓报》的创办者参与者
根据彭雪枫的提议和定名,新四军游击支队于1938年9月29日在从河南确山竹沟镇东征的前夜创刊了《拂晓报》。彭雪枫为《拂晓报》题写了报头,他在报纸发刊词中解释为什么以“拂晓”为名时说:“‘拂晓’,代表着朝气、希望、革命、勇敢、进取、迈进、有为,胜利就来的意思。军人们在拂晓要出发、要进攻敌人了;志士们在拂晓要奋起、要闻鸡起舞了。拂晓,催我们斗争,拂晓引来了光明。”从桐柏山余脉走出的《拂晓报》,转战豫东皖北,克服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等各种困难,由单纯的新四军军中小报变为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喜爱的报纸,艰苦卓绝的办报实践,为其报名的深刻寓意作出了完美的诠释。
1939年11月下旬,以李品仙为首的国民政府安徽省当局,以《拂晓报》“内容荒谬,破坏抗战,态度明显”为由,密令各县对《拂晓报》加以“严密检查扣留”。11月28日,彭雪枫亲自为《拂晓报》撰写社论《关于<拂晓报>被禁的声明》给予驳斥。他严正指出:本报“凡与抗战建国有利无不广为宣传,凡与抗战建国有害无不痛为诛伐。”“常承读者们不断来信加以谬奖和鼓励,于是本为‘非卖品’的本报终于‘各方索阅’,不胫而走了。有什么法子呢?只有‘加印’。自然,我们知道,这会使一些人们欢喜,而又会使一些人们惧怕的!”“这样的报纸的‘内容’毫无‘荒谬’之处,亦更无‘破坏抗战’之丝毫嫌疑!至于‘态度明显’那是我们的政治面目,那是我们的抗战到底反对投降的政治态度!”
彭雪枫联系8天前闭幕的国民党六中全会进一步指出:“此次中国国民党六中全会的实施宪政、召开国民大会的决议,是给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民主权利进一步的保障。这一决议,将为全国人民拥护推行之而不暇……我们希望的是光明的勇敢的无情的批评和指正,使抗战刊物有所改进,而不是不教而诛,排斥异己,干脆查禁扣留了事!”他掷地有声地宣告:“本报的命运绝不会被一纸‘禁令’所能禁止……本报的命运是寄托于一贯的光明正大的政治态度与政治路线之上的,是寄托于广大抗日将士与抗日民众的同情与援助之上的!我们是要抗战下去,团结下去,进步下去,出版下去的!”“有群众在,即有本报在!”彭雪枫高举坚决抗战的旗帜,严正驳斥别有用心的人对《拂晓报》的恶毒攻击和政治迫害,奠定了刚满周岁的《拂晓报》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茁壮成长的政治基础。
彭雪枫是为《拂晓报》写稿最多的人之一。据对《彭雪枫论抗日游击战争》(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彭雪枫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和《彭雪枫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的统计,他自1938年9月至1944年10月的6年里,在《拂晓报》《拂晓报》部队版发表了120篇文章。其中有《努力创造铁的党军》《马列主义者要学习军事》《英勇斗争的一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基本任务和基本工作方针》《迎接一九四二年》《论精兵主义》《民主运动中的偏向》《革命战士要具有胆大心细的作风》《我们是政府的卫队和老百姓的护兵》等社论、专论、评论,有《纵谈皖南事变》《对“四一九”皖北起义之观感》等接受记者采访的谈话,有《宁可消灭敌人一连 不可击溃敌人一团——“恒山一”魏庄战斗的教训》《淮宝反内战座谈会纪实》等的报道,还有许多出于领导工作而撰写的《汪派汉奸活动的铁证》《基督教友和共产党人联合起来》《发扬精忠报国精神》《嘉奖侍卫圩子战斗英雄电》《发扬以少胜众的歼敌决心》等报告、电报、训令、演讲、讲话、嘉奖令、慰勉信、悼词、声明、通电、布告、读书笔记、信函等。
彭雪枫常常参加《拂晓报》的工作。只要有空,他就到报社,批阅稿件,安排版面,选用字体,指导刻印,参加校对,给投稿者回信。校对蜡版,时久眼花,易生差错。他总是就着微弱摇晃的灯光,一边细听别人阅读原稿,一边专心地校对,经他校对的蜡版从来没有发生过错误。彭雪枫常常采用军事手段,从敌人手中获得办报所需要的油墨、蜡纸、印机和纸张,搜集敌后出版的报纸,作为《拂晓报》改进提高的借鉴和参考。
《拂晓报》出版第500号,彭雪枫在庆贺文章中写道:纵观《拂晓报》的纸张、刻写、油墨、印刷、排版、发行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浅陋到精美,由低级到高级的战斗历程,“其中包含着无限心血”, “今天把合订本翻了一翻,从‘拂晓报——我们的朋友’的创刊词,直到最近一期止,真是万感交集,欣慰莫名!”1941年9月16日,《拂晓报》分别出版部队版和地方版。《拂晓报》部队版后由人民解放军第21军主办,曾随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战场出版。《拂晓报》地方版,后成为安徽省的地方党报出版至今。
二、《拂晓报》的领导者呵护者
彭雪枫作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和第4师的军政首长、党报委员会主任,视领导本部的党报工作、充分发挥《拂晓报》的作用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工作再忙,他也要挤出时间细心阅读《拂晓报》,严肃地向主编指出并纠正了没有把消灭日军放在首位,而是把汉奸、土匪突出为打击中心的宣传偏向,风趣地“责问”编辑为什么“揍驴”,让他恍然大悟错用不规范的简体字,把“欺骗”写成了“欺驴”……从政治、技术、文字等方面进行把关。
彭雪枫要求先办好油印报纸,再出版铅印报纸。他语重心长地对拂晓报人说:我们深入敌后,在不能携带铅印机打仗的今天,“要认清在敌后方不能带铅印机出版报纸的困难形势,一定要艰苦奋斗,立志办好一张油印的党报——《拂晓报》。要任重道远地完成这项党的政治任务!”游击支队宣传科长王子光兼任拂晓报社社长,参加中共地下工作时曾从事过油印刻写工作,他带领3个从未办过报纸、对油印刻写技术一窍不通的年轻人,使用生锈的粗斜纹钢板、头秃了再磨尖了的铁笔、发脆的“高乐”牌蜡纸、老掉了牙的油印机,写、编、刻、印忙乎了一个通宵,赶制了刊有发刊词、出征部队动员誓师大会特写、“行军路上宣传提纲”、英模故事等内容的第一期《拂晓报》。
彭雪枫以“失败是成功之母”,鼓励拂晓报人,他说:“资产阶级政治家、法国的皇帝拿破仑,尚且不相信字典里有困难二字。我们是相信科学和革命智慧的共产党人,什么困难都吓不倒我们的!”他还以游击支队东征途中的喜人情况,抒展拂晓报人返工刻印《拂晓报》创刊号时的愁眉。彭雪枫说:“今天先头部队的干部反映,沿途的国统区群众和‘友军’官兵,读着《拂晓报》创刊号,他们立即了解了我军抗日、爱民的主张,都打破了疑虑,对我们表示热情和友好,就有几个青年农民、学生要求参加新四军啊!可见办好一张军队和根据地党报的作用。”
拂晓报人仿照铅印报纸版式分栏排版,改装油印机,改用新闻纸两面印刷,报纸印数在1939年达到了1500份。1940年春,拂晓报社再次进行技术革新。改制蜡纸,把冒着生命危险从敌占区选购的超薄蜡纸,依照铅印报纸8开9小栏的规格、印上可容纳4300多字的小方格,统一了刻写油印报纸的整齐版式。规范字体、花边,审定了“俊秀方体”“樱桃小楷”“长体仿宋”“魏碑”等多种硬笔小字和标题字,整理出美观而不易断裂的二三十种花边样式,丰富了版面的修饰手段。改制设备与材料,在油印机的垫板上加装了开明绅士赠送的写字台厚玻璃板,为油印机的框架绷上了卖箩筛老大爷贡献的细箩纱,采用麻纱包裹手工捏挤的方法过滤剔渣,提升了劣质油墨的质量。三个月的艰辛,换来了可喜的成果。《拂晓报》的期印数量提升到了2500-3500份,印刷质量堪与铅印报纸相媲美。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建起了印刷厂,《拂晓报》于1943年5月1日改为铅印出版。
新四军游击支队的敌后生活,条件艰苦,经费困难。彭雪枫率先垂范,带动其他领导和机关忍痛卖马,换钱换粮,以度春荒。1941年秋,彭雪枫拒绝执行新四军军部党委为照顾老干部的健康和克服平均主义,为旅以上干部开小灶的决定。同年底,在前来视察工作的代军长陈毅的督促下,4师师部的小厨房开了伙。彭雪枫依然端着空饭碗到大灶,与官兵一起吃大锅饭,使师部小厨房名存实亡。一贯生活俭朴的彭雪枫,淡饭充饥,粗衣挡寒,对于拂晓报人却多加体贴。他常用自己微薄的津贴费为报社编辑购买香烟。一次,所属各部把群众慰问打胜仗部队的猪肉、粉条、香烟等慰劳品转送支队首长,他专门留下了一部分,用来慰问创造了游击办报奇迹的新闻兵。他请拂晓报人到司令部来会餐,结束时每人得到了慰问的香烟,让时常叼着空烟斗过干瘾的“老枪”不胜欣喜;考虑到办报常需夜间工作,开始发给每人一个月两斤猪肉的夜餐费。 1941年夏秋,游击支队驻扎洪泽湖畔的水乡半城。彭雪枫让供给部把给他送来的蚊帐拿去给伤病员使用,又让供给部给拂晓报社的窗户钉上纱布,免除报人们在夜间工作和休息时的蚊虫袭扰。在物质生活资料非常匮乏的环境中,这些微不足道的“犒赏”,让拂晓报人感受到了巨大的精神鼓舞。
彭雪枫于1941年10月,专门为《拂晓报》主编阿乐写了一首笔触有情的自由体诗,助其消解情愁。阿乐结婚不到一年,怀孕三月的妻子丁香,被国民党逮捕枪杀于南京雨花台。阿乐常在行军途中、战斗间隙,通过二胡悲戚的琴声,倾诉他对妻子、战友历久弥新的怀念。彭雪枫在诗中写道:“一个单薄的朋友,十年前失去他的爱人,在那蓬勃的洪流。如今啊,何所寄托?寄托在琴声里头,寄托在阶级斗争里头。”对于拂晓报人来说,彭雪枫不仅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师长,而且是一位情同手足的兄长。
三、《拂晓报》的思考者指导者
彭雪枫对于《拂晓报》的思考,集中地体现在《拂晓报——我们的良友》《拂晓报的产生和壮大及其今后的方针》《贺拂晓报五百号——五年来<拂晓报>的检讨》及《文字宣传规约》《对于今后宣传工作的几点意见》《时事教育总结》《关于加强军事宣传问题的训令》等文论中。
彭雪枫指出了《拂晓报》的基本属性,“拂晓报不但是支队党的喉舌,也是广大群众和广大读者的喉舌。拂晓报人员工作中,不仅要向党负责,而且要向全军负责,向读者负责”;工作任务,第一,与指战员发生血肉联系,指引方向,引导前进,报告捷音,反映生活。第二,要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行为做斗争。第三,团结群众和友军,坚决执行统一战线,目标一致对准日寇、汉奸;工作方针,“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者和集体的鼓动者,而且还是集体的组织者”;工作方式,全党办报,全军办报,群众办报。
彭雪枫关于《拂晓报》的思考,还涉及到新闻与军事的关系,“文化、新闻运动,并不比军事的、政治的斗争次要。相反地它要为军事斗争、政治斗争起着前导的作用”;宣传鼓动的斗争性,宣传鼓动“必须内含着充分的斗争精神。这样才能使人变‘坐而言’为‘起而行’”;新闻宣传的时效性,“火线上打仗要争分夺秒,而宣传鼓动拖沓一分一秒,也同样要打败仗的”;报纸的表扬与批评,“表扬成绩,批评缺点,但须绝对慎重而勿陷于夸大。一般说来,鼓励应多于责备”;报刊文章的篇幅,大文章要少,小文章要多,“特别奖励那种短小精悍轻松淋漓的通讯”;使用报纸,要“读报”、“讲报”、“剪报”;宣传的内容与效果,“必须有血有肉有内容,入情入理入宣传对象者之心”。
彭雪枫对《拂晓报》直接、具体而细致的指导,体现在报道方针、工作计划、报纸发行、通讯网建设,重要的评论撰写、稿件修改、版面编排、栏目设置,新闻文风要克服“学生腔”、摒弃“八股气”,报纸上出现的漏字、错字等报纸工作的方方面面。1944年4月8日,彭雪枫与本师政委邓子恢、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吴芝圃联名签署发出加强军事宣传的训令,指示“《拂晓报》以及部队版今后应尽先登载各种军事报道,应着重注意各种战斗及各地民兵活动的报道,重要战斗应作社论及短评,季终应发战斗统计,每月或半月由军区司令部发表军事动态,并在部队版辟《军事讲座》一栏,逐期登载战术问题、军事常识等类文章,提高部队学习军事的情绪及水平。”
《拂晓报》创立半年多以后,彭雪枫针对拂晓报社工作人员逐渐增多,建议报社的社长不再由宣传科长兼任,拂晓报社脱离支队宣传科。游击支队新任命了报社的专职社长,报纸工作的分工进一步细致和稳定,主要的“国际版”“我们的生活版”和“国内版”等各版配备了固定的主编,配置了采写新闻的首任专职记者。不久,又增配了漫画编辑,出自编辑之手的速写和漫画,改变了《拂晓报》仅有文字报道的单一样式。专职社长后虽调离,报社专司办报之路没有停步,1941年成立了编辑部、通讯部及印刷厂。在彭雪枫的指导下,《拂晓报》在组织形式上成为相对独立的专门机构,走上了报纸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为报纸的长期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1940年春夏之际和1941年10月,新四军游击支队和第4师依托拂晓报社两次举办培训班,对近30位报刊工作者进行了包括政策规定、新闻理论、新闻写作和油印技术等内容的专业性集中培训。肩负豫皖苏边区党、政、军三副领导重担的彭雪枫,兼任了第一期报人培训班的主任,在繁忙的军政事务中带头授课,没有迟到过一次。他为报训班讲授无产阶级的新闻观,既深刻又生动,学员们对他那渊博的学识钦佩不已。这些经过培训的报人,创办或参加了中共豫皖苏边区区委的《群众导报》、中共淮上地委的《淮上导报》,安徽省永城的《永光报》、宿西的《宿风报》、怀远的《晓报》、萧县的《实报》、抗日军政大学第4分校的《抗大生活》和新四军淮北军区的《铁流》报等10来种报刊的出版工作。
彭雪枫是经中共中央军委1988年确定的人民解放军33名军事家之一。他视军事政治游击宣传战为一体,在抗日战争时期领导创办的《拂晓报》,与他担任红三军团第2师政委创办的《猛攻报》一脉相承,对新四军游击支队、第4师和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做出了独特的重大贡献,体现了科学的传播观念和优秀的媒介素养,为军政指挥员熟练运用大众传媒开展军事斗争树立了光辉榜样。□刘亚【原标题:彭雪枫的心血结晶——《拂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