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诸葛亮为何躬耕南阳(3)

2013/7/4 14:50:34 点击数: 【字体:

因为交通优势而形成的经济特征。南阳这一特殊的交通地理条件,在两汉之际尤为突出。东汉以来,随着其政治地位的上升和南下移民潮的兴起,南阳作为四通的枢纽,联系南北的交通重心地位愈益显著。

  西汉之际和东汉末年,中原人口向东南迁徙应当都经过南阳郡,有些移民可能曾经在南阳地方居留。南阳是经受移民浪潮冲击的南北交通要道的枢纽,也很自然成为连通各地的信息中心。

  诸葛亮选择南阳作为居所,以眼观天下,分析形势,等待时机,显然注意到了南阳集中交汇四方信息的优势,体现出不同凡响的政治家、军事家的战略眼光。诸葛亮躬耕的卧龙岗下边几十米就是当时的南北交通要道宛襄大道,诸葛亮正是利用南阳的这种交通、信息优势,观摩时局的变化,综合分析各种信息,时刻把握天下大势,从而才能提出《草庐对》这样的正确的应对时局的方法。

  赵保佑(河南省三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从历史条件分析,南阳是东汉时期刘氏集团的崛起地。南阳距洛阳很近,刘秀建都洛阳,南阳成为京畿之地,实际上是首都洛阳的后花园。南阳又是兵家必争之地、粮食生产基地和冶铁中心,实际上是当时的军事工业重地,而铁器支撑了整个农业文明。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找到理论的支撑点,再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结合人才成长的规律,就能够论证出诸葛亮为什么会躬耕于南阳。我认为,诸葛亮在南阳用“蛰居”一词而不是“隐居”更准确。因为隐居有几种含义,一是政治家落魄之后,隐姓埋名,藏于偏僻之地,避免新的灾难;一是清高的文人为躲避政治风波,远离政治圈。而诸葛亮实际上是潜伏在南阳,是为了实现高远志向而居住在京畿之地,待机而出,待价而沽。在刘氏集团的代表刘备三顾草庐之后,诸葛亮觉得他的志向得到了尊重。为了报知遇之恩,匡复天下,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就走出南阳,辅佐刘氏。

  我们现在弘扬南阳“四圣”文化,一是以“商圣”范蠡为代表的商业文化,二是以“智圣”诸葛亮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三是以“科圣”张衡为代表的科技文化,四是以“医圣”张仲景为代表的中医药文化。这四位历史名人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站得住脚的,是没有争议的。要注重历史与现代的结合,强化文化品牌的利用与开发,特别要通过文化产业项目来保护历史文化,才能实现文化强市、文化强省的目标。在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抓好南阳“四圣”与现代文化产业的结合,与现代科技、文化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使南阳的文化产业大幅度地迈进。

  张晓刚(南阳市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1996年我参与编写的《历代诗人咏南阳》一书中,收入了70余位历代诗人歌咏南阳的诗篇100余首;1998年我参与编写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南阳历代名人》一书中,收入近700位南阳历代名人。仅此两方面,便使我们深切感到与南阳相关的历史名人如同一串串沉甸甸的明珠,镶嵌在古老的南阳大地上。

  诸葛亮是南阳的骄傲。公元207年,诸葛亮受到了先主刘备的三顾之请,从而结束了达10余年的躬耕生活,跟随刘备登上了政治舞台。20年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介绍了他当年躬耕受三顾的地点:“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自此至今,诸葛亮让南阳自豪了一千七百多年。随着诸葛亮文化的发展,有着无以计数的文人学士、骚人迁客为南阳诸葛亮写下了不计其数的佳句名篇,这更让南阳诸葛亮、南阳卧龙岗、南阳诸葛庐名扬天下。

  南阳一向重视诸葛亮及三国文化的宣传工作。近年来恢复的卧龙岗诸葛亮祭拜活动,目的就是积极弘扬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勤政廉政的思想作风,并使其代代相传。南阳在诸葛亮与三国文化的研究上硕果累累,有些方面还走到了全国前列。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是目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AAAA景区,也是全国现在诸葛亮祠庙中规模较大,文物价值较高,文化内涵较丰富的一处。

  马本殿(中共南阳市文广新局党委书记):感谢各位专家、学者为南阳文化发展及文化产业把脉会诊。我们要按照专家的意见、观点,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踏踏实实、认认真真、一件一件地去做。要选好重点,找准突破口,一件一件干。通过努力,经过日积月累,南阳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指日可待。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去认真落实好、实践好。(座谈会发言的还有南阳师院教授聂振弢,河南省三国文化研究会会长郭国三、常务会长孙泉砀、副会长石小生等人,篇幅所限,从略。编者)【原标题:汉之南都 时势英雄】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27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