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工具书的再版与出版
孙海波的《甲骨文编》经修订增补,于195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取材40本著录书,比1934年初版时增加了32本,基本上将50年代以前出版的甲骨著录书均收集在内。所收字也比过去增加。高明的《古文字类编》,198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介绍甲骨学和甲骨学论著书目的著作也先后出版,如胡厚宣的《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于1951年出版。
《殷墟卜辞综述》
陈梦家著,1956年7月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一部较系统地总结1899~1956年间所出土的甲骨资料及研究成果的巨著。作者在利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研究甲骨文的体会,对殷墟甲骨文的发现、甲骨刻辞的内容及研究的经过和结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它在甲骨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迄今仍有重大影响。
《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
王宇信著,1981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统而扼要地介绍了新中国成立30年来,我国学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甲骨文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台湾和香港学者的重要贡献
台湾和香港的学者为殷墟甲骨文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董作宾有关甲骨文研究的著作不少收于《董作宾先生全集》(1977年11月台湾艺文印书馆印行)。严一萍著有《续殷历谱》(1955年10月)、《中国书谱殷商编》(1958年9月)、《集契汇编》(1969年6月)、《美国纳尔森美术馆藏甲骨刻辞考释》(1973年1月)、《甲骨集成》第一集(1975年)、《甲骨缀合新编》(1975年6月)、《铁云藏龟新编》(1975年7月)、《甲骨学》(1978年2月)、《北京大学国学门藏殷墟文字考释》(1980年9月)、《甲骨断代问题》(1982年8月)。金祥恒著有《续甲骨文编》(1959年10月)。
《殷墟文字丙编》,总编辑李济,编辑董作宾、石璋如、高去寻,著作者张秉权。3辑6册,1957年8月至1972年出版。该书是由《乙编》及其编余的甲骨拼对复原,重新传拓、编辑,并加以考释而成。
《甲骨文字集释》,李考定著,1965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辑出版。1970年10月再版。该书所收甲骨文字皆据孙海波的《甲骨文编》及金祥恒的《续甲骨文编》所辑。
香港学者饶宗颐著有:《日本所见甲骨录》(1956年6月)、《巴黎所见甲骨录》(1956年12月)、《海外甲骨录遗》(1958年)、《殷代贞卜人物通考》(1959年11月)、《欧美亚所见甲骨录存》(1970年)。
外国学者对甲骨文的研究
外国一些学者致力于甲骨文研究,发表了不少论文和专著,使甲骨学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科。如日本1951年建立甲骨学会,创办了会刊《甲骨学》;贝冢茂树著有《古代殷帝国》(1957年12月)、《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1959年)、《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释文篇》(1960年3月)、《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索引》(1968年3月)、《中国古代再发现》(1979 年4月);白川静著有《甲骨文的世界——古代殷王朝的构造》(1972年2月);伊藤道治著有《故小川睦之辅氏藏甲骨文字》(1966年)、《大原美术馆所藏甲骨文字》(1968年)、《藤井有邻馆所藏甲骨文字》(1971年)、《日本所见甲骨录》(1977年);岛邦男著有《殷墟卜辞研究》(1958年7月)、《殷墟卜辞综类》(1967年11月,1971年增订再版);松丸道雄著有《日本散见甲骨文字搜汇》(《甲骨学》7~12号连载)、《关于殷墟卜辞中的田猎地——从另方面研究殷代国家构造》(1963年)、《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图版篇》(1983年3月)。美国的吉德炜著有《商代史料——中国青铜时代的甲骨文》(1978年),周鸿翔著有《商代帝王本纪》(1958年)、《美国所藏甲骨录》(1976年)。加拿大学者许进雄著有《殷卜辞中五种祭祀的研究》(1968年6月)、《明义士收藏甲骨文字》(1972年)、《殷墟卜辞后编》(1972年3月)、《卜骨上的凿钻形态》(1973年8月)、《明义士收藏甲骨释文篇》(1977年)、《甲骨上钻凿形态的研究》(1979年3月)、《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1979年6月)等。
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应用于甲骨文研究
从1973年开始,国内外有人在甲骨断片缀合中使用电子计算机,尽管这是一种尝试,但它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其应用于甲骨学研究中开辟了新途径。
甲骨文档案库
在殷王宫殿区出土甲骨文15万多片,其中发掘有三个比较大的甲骨文堆,一个在小屯村北 ,一个在小屯村南,一个在小屯村东南,即花园庄村东。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王室甲骨文档案库。
商朝人迷信神鬼天帝,遇事都要向神鬼天帝卜问。甲骨文就是占卜后的刻字记录。我国古有三旬,夏曰《连山》、商曰《归藏》、周曰《周易》。在商朝后期进行这种占卜活动,当为《归藏易》。占卜用具是用龟甲和牛肩骨等,占卜主要过程是在占卜之前,先把龟甲或牛肩胛骨锯削刮磨整齐,然后在甲骨的背面钻出圆形的深窝或凿出梭形的浅凹槽。通过一定的宗教仪式,把要卜问的事情向神鬼交代清楚之后,用燃烧着的木枝在圆形深窝的中央或梭形凹槽处进行烧灼,于是在甲骨正面的相应部位,就会显出裂纹来,这称卜兆。占卜的人根据这种裂纹来判断事情的吉凶。占卜完毕,有时用刀子把占卜的凶吉情况及应验与否的结果刻在卜兆的近处 ,有时也用朱或墨书写在甲骨上面。所以,甲骨文也称卜辞。刻有卜辞的甲骨 ,被收藏在档案库里,妥善地保存起来。
甲骨文是从一个偶然机会中发现的。1899年,在北京做官的金石学家王懿荣,从一味中药“龙骨”上面发现刻有一种不认识的文字。经过他和专家们的研究,才弄清这种“龙骨”,有的是龟甲,有的是牛肩胛骨。后来,人们就把刻有文字的甲骨叫甲骨文。通过了解,才知道这些甲骨文是从河南安阳小屯村挖掘出来的,从而引起了考古学界的重视。
1936年春季,在小屯村北发掘一个甲骨坑,即YH127号窖穴。坑内甲骨全部从小屯运往南京,在室内进行整理,共有甲骨17096片,经过粘对后,合成整版的共有320多版,半完整和接近半完整的有520版,记录着武丁时期的许多活动,可能是武丁王室的甲骨文档案库。在这个坑中,还埋有一个身体蜷曲侧卧的死者,很可能是这个档案库的管理人员。1973年在小屯村南地又出土甲骨7150片,其中刻字甲骨5041片,提供了不少新资料,从地层上证实“组卜辞”属于武丁时期。1991年9月,在小屯村东南 ,即花园庄村东,又发掘一个甲骨堆。共出土甲骨1583片,其中卜甲1558片,上有刻辞的574片;卜骨25片,上有刻辞的5片,共计刻辞甲骨579片。其甲骨以大版卜甲居多,完整卜甲有300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