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什么时代的遗物,学者们对此也有个逐步探索认识的过程。甲骨文的发现者王懿荣认为甲骨文字在“篆籀之前”。刘鹗在1903年考证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为商代遗物。罗振玉在1903年把甲骨文称之为“夏殷之龟”。孙诒让也说甲骨文是周朝以前的文字。学者的看法虽有差异,但大体都认为是公元前21世纪至前11世纪的夏商两代的遗物。
1910年,罗振玉把甲骨文出土地点考证为“武乙之墟”,又论证了“于刻辞中得殷帝王名谥十余,乃恍悟此卜辞者,实为殷王朝之遗物”。1915年他在《殷墟书契考释》中说:今安阳小屯即“洹水故墟,旧称亶甲。今证之卜辞,则是徙于武乙去于帝乙”,这时他已将小屯确定为武乙、文丁、帝乙3世之都城。王国维《说殷》中指出:“今龟甲兽骨出土,皆在此地(指小屯村),盖即盘庚以来之旧都……帝乙之世,尚宅殷墟。”他把甲骨文的时代具体定为盘庚迁殷到帝乙。继而又经过不少学者的深入研究和考证,认为殷墟非因水患而迁都,实由亡国而废弃,许多晚期卜辞的时代不是止于帝乙之世,小屯村一带即是《竹书纪年》所记载的“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后经考证为254年)的都城所在地。而在小屯村出土的甲骨文,是盘庚迁殷至纣灭国8代12王的遗物。
甲骨文出土地点的考定和具体时代的确定,为后来科学发掘殷墟和对甲骨文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甲骨文的研究与考释 殷墟甲骨文字释读的第一部著作是《契文举例》2卷。撰者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号籀庼,浙江瑞安人,清光绪十二年(1866年)任刑部主事,不久去职,一意著述。他是晚清著名的经学家和金石学家。孙诒让看到《铁云藏龟》后,惊叹地说:“不意衰年睹兹奇迹。”于是用两个月的时间细为校读,依据《铁云藏龟》著录的甲骨文材料写成《契文举例》,全书分十章:日月第一、贞卜第二、卜事第三、鬼神第四、卜人第五、官氏第六、方国第七、典礼第八、文字第九、杂例第十。这也是对甲骨文内容进行分类研究的尝试。该书考释的文字虽有不少欠妥之处,但在甲骨学史上“筚路椎轮”之功还是应该肯定的。该书虽于1904年写成,但10年后即1913年才与世人见面。1905年,孙诒让又写了《名原》2卷,从甲骨文的字形来探讨中国古文字的沿革变化,开了以甲骨文考证古文字的先例。
罗振玉不仅在甲骨文的收藏方面有很大贡献,而且在对甲骨文进行研究和文字考释方面也成绩显著。其代表作是1915年1月王国维手写石印的《殷墟书契考释》,全书分为:都邑第一、帝王第二、人名第三、地名第四、文字第五、卜辞第六、礼制第七、卜法第八。12年后即1927年又出增订本。所释文字,1915年初印本为485个,增订本为571个。他在该书中提出了“由许书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窥卜辞”的研究方法,并主张考释文字应注意卜辞辞句的通读和分类,这在甲骨学研究初期是一大进步。王国维说自殷墟甲骨文发现后,“审释文字,自以罗氏为第一,其考定小屯为故殷墟,及审释殷帝王名号,皆由罗氏发之”。郭沫若高度赞扬说:“甲骨自出土后,其搜集、保存、传播之功,罗氏当成第一。而考释之功亦深赖罗氏。”对《殷墟书契考释》一书推崇备至。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礼堂,后改称观堂,浙江海宁人。1927年5月3日自沉于颐和园中的昆明湖。王国维一生对考古学、古文字学和古史研究方面有很大贡献。
王国维研究商代甲骨,最早突破文字考释的范围,将其作为原始史料,用以探讨商代的历史、地理和礼制。1914年手抄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脱稿后,为之作《后序》。1915年撰《殷墟卜辞中所见地名考》。1916年写《殷礼征文》。上海英籍犹太人哈同的妻子罗迦陵购得刘鹗旧藏甲骨千余片,从中选其优者605片,编成《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署名为姬佛陀,实为王国维编次和考释。1917年,王氏发表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在这两篇名作中考证了卜辞中商代先公先王名字,进而论证了商代先公先王的名字不见于卡辞的很少。
王国维是从称谓判断卜辞年代和进行甲骨缀合的第一人。他首先发现《戬》1·10与《殷墟书契后编》中8·14为一骨之折,予以拼合。并发现报乙、报丙、报丁的世次与《史记·殷本纪》和《三代世表》不同,考证报以后的世次当为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主癸,而《史记·殷本纪》误写为报丁、报乙、报丙,第一次纠正了《史记·殷本纪》中个别世次的错误,同时也证实了《史记·殷本纪》和《世表》所载商王世系的可靠程度。
1925年,王国维所著《古史新证》出版。该书指出由于地下材料的出土,“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以实录”,强调要将地下的新材料与文献材料并重。
王国维继罗振玉之后,在甲骨文字的考释方面,特别是以地下出土的甲骨卜辞与文献资料相印证,并与商史研究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大成绩,进一步提高了甲骨文的学术价值。由于罗、王等人的潜心研究,使甲骨文可读可识的字数与日俱增。
这个时期,一些甲骨文的字典也相继问世。如王襄的《簠室殷契类纂》(1920年)收可识甲骨文字873个,这是第一部甲骨文字典。商承祚的《殷墟文字类编》(1923年),收可识甲骨文单字789个。甲骨文字典的编写出版,为学习和研究甲骨文提供了方便。
有些学者还发表了对甲骨文单字进行考释的论文,如罗振玉于1920年写的《释叔》、《释爱》等等。
科学发掘时期
这个时期主要是由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殷墟进行科学发掘。
15次科学发掘
1928年10月13日至1937年6月19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殷墟进行了15次科学发掘,其中殷代王都即小屯村发掘12次,殷代王陵即西北冈发掘3次。除上述两地外,还在小屯村附近的12个地方的遗址上进行了发掘。15次发掘得甲骨24918片。这些科学发掘的甲骨,有明确的坑位和同出的器物,绝对排除了伪片。
抗日战争爆发后,殷墟的科学发掘被迫停止。
科学发掘所得甲骨文的著录书
《殷墟文字甲编》董作宾编著,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