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汉末名士蔡邕家世及生平考述

2013/5/15 9:18:24 点击数: 【字体: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他生于东汉顺帝阳嘉二年(133),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因董卓被诛受牵连,下狱而死,享年六十岁[1]。他的一生,大约与汉末顺、桓、灵三朝相始末,正值东汉王朝从衰败走向覆灭的时期。作为汉代乃至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通才式人物,蔡邕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举凡碑诔、辞章、史志等,靡不精通;他工书擅画、精于音律,兼及天文律历、阴阳谶纬术数等,无不博洽。在文学上,他的碑诔、辞赋、诗歌等,对建安时期的“三曹七子”及以后的作家都有直接影响;在史学上,他立志撰集汉事,不仅参与了《东观汉记》(1)的编撰,还亲自撰写了十志、《独断》(2)、《月令章句》等著述,给后来修《后汉书》诸家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他还擅长书法、绘画、音乐等,在各个领域都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成就,代表着东汉时期的最高水平,不仅绝冠当时,且流风所及,影响深远。在《后汉书》中,蔡邕的传记占据了最长的篇幅,足以见证范晔及南朝时人们对他的重视程度。
   
    总体来看,当前对蔡邕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几个具体问题上,对于其人其文,学界还缺乏系统的、整体的全面关照,不仅缺少总体性的研究专著,对他的文学成就,也缺乏客观的评价。本文以细致的文本阅读为基础,结合详尽的背景史料分析,考察了蔡邕的家世及生平,力图为客观评价蔡邕及其文学成就、摈弃前人有嫌偏激的论调、准确认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进一步研究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1、生不逢时:蔡邕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蔡邕生于东汉末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战乱频仍、灾祸不断的时期。首先,这一时期的自然灾害十分频繁,据《后汉书》、《东汉会要》、王先谦《后汉书补注》等相关资料统计:东汉195年的历史中(25-220年),共发生自然灾害达211次之多:其中地震50次,旱灾49次,水灾49次,蝗灾39次,瘟疫14次[2]。仅汉安二年九月至建康元年正月(143-144年)的五个月中,凉州就地震180次,山崩地坼,房屋倒塌,人畜死伤无数(3)。其他如旱灾、洪水、蝗虫、瘟疫等频频爆发,生民凋敝,困苦不堪。与此同时,外戚与宦侍在争斗中迭握政权,重大的宫廷政变屡有发生,也是东汉自和帝以来政局的特点。自孙程等十九名宦官因拥立顺帝被同日封爵,继而单超等五名宦官联合朝臣翦除大将军梁冀被封“五侯”;进而有曹节、王甫等十七名宦官因诛杀窦武和陈蕃而晋爵封侯。至灵帝末年时,汉初数目不超过十四人的宦官,已膨胀至两千人(4)351,而灵帝则公开视宦官为“父母”[3],他在位的二十二年(168-189),不仅是宦官在东汉历史上最长的连续统治时期,也是对党人打击、禁锢最为严厉的时期。闇主权阉、剥割萌黎,已经达到了极限,《后汉书·董卓传》亦道:“每念灵帝,令人愤毒。(3)”
   
    蔡邕正生活在这一时期,他生于顺帝阳嘉二年(133),死于献帝初平三年(192),享年六十。灵帝在位的二十二年时间,正值蔡邕的中年(自三十六岁至五十七岁),也是他一生的黄金时期。蔡邕早年曾数次婉拒了出仕的机会,直到灵帝即位的第三年,建宁三年(170)才应乔玄之辟,开始了他多灾多难的仕宦历程。而此时,正值外戚在和宦官的斗争中逐渐败落,权阉擅权,政治黑暗,世乱已呈,一面是黄巾已起,一面是豪强割据,时局危如累卵。作为一个才华横溢而又期望匡时救世的士大夫来说,蔡邕意欲有所作为,可谓是生不逢时,正如王夫之所指出的:“桓,灵之世,士大夫而欲有为,不能也。君必不可匡者也;朝廷之法纪,必不可正者也;郡县之贪虐,必不可问者也。(5)”以自己的学识、才华以及名气和地位,蔡邕势不可免地受到了牵连,被卷入复杂的政治风云和争斗中。他的一生,名高难隐,随乱世浮沉,动荡而多舛,两仕两隐,两次下狱,最终受董卓的牵连,死于王允之手。
   
    2、“世载孝友,重以明德”:蔡邕的家世  
   

    蔡邕是陈留圉人,其故址在今河南开封东南。蔡氏一姓见于《史记·管蔡世家》,周文王第十四子蔡叔度生蔡仲明,受封于蔡,其后嗣遂以蔡为姓。至汉代,蔡氏已发展成为一个忠孝素著的名门望族。自西汉高祖时,蔡邕的十四世祖蔡寅,就因赫赫战功而被封肥如侯,相关史籍记载如下: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有“肥如敬侯蔡寅。”惠栋《后汉书补注》卷十四:“前书《功臣表》曰:肥如敬候蔡寅,以车骑将军破龙且及彭城侯千户。邕之始祖也。”《元和姓纂》卷八:“周文王第十四子蔡叔度生蔡仲明,受封蔡。后魏赵所灭,子孙以国威氏。晋有蔡墨,秦相蔡泽。《汉功臣表》:肥如侯蔡演,演玄孙义。义玄孙勋,后汉为长安邳长,后征不起。勋曾孙携……携生棱、质,棱生邕,质始居陈留。(6)”
   
    蔡邕的六世祖蔡勋,字君严。王莽时曾被授以厭戎连率一职,他立志不仕二姓,携家人逃进深山隐居,后来受到了后汉光武帝的嘉奖,《后汉书·蔡邕传》载: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六世祖勋好黄老,平帝时为郿令。王莽初,授以厭戎连率,勋对印绶仰天叹曰:“吾策名汉室,死归其正;昔曾子不受季孙之赐,况可事二姓哉!”遂携将家属,逃入深山,与鲍宣、卓茂等同不仕新室(3)。
   
    蔡邕的祖父蔡携,字叔业,顺帝时曾以司空高第迁新蔡长。蔡邕的父亲蔡棱,品行清白,字伯直,被命谥曰贞定公[4]。蔡邕的母亲袁氏,也出身于阀阅之族,乃司徒袁滂之妹。他的叔父蔡质,字子文,灵帝时曾任尚书一职。
   
    这样的家世,正如蔡邕自己在《祖德颂》中所称的“世载孝友,重以明德,率礼莫违”(7)3。他自己也曾撰文,追述先祖功勋懿德,称:“岂是童蒙孤稚所克任哉?”
   
    3 才高命舛,两仕两隐:蔡邕的生平
   

    3. 1 博学笃孝,师事胡广:素有令名的青少年时期
   
    蔡邕从少年时即有令名,他较早丧父,母亲也曾卧病三年,虽然时尚在“童蒙孤稚”之年,他也不解禁带地侍奉病母达七旬之久,母丧之后,他又庐墓守孝,“动静以礼”,有“菟扰其室,木生连理”的奇观,甚为时人称颂,《蔡邕传》云:
   
    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菟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3)。
   
    父母丧后,蔡邕依叔父生活,叔父蔡质,灵帝时曾任尚书,他们叔侄间感情十分深厚,《蔡邕传》称他“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他自己《与人书》亦道:“邕薄祜,早丧二亲。年逾三十,髩发二色。叔父亲之,犹若幼童。居则侍坐,食则比豆。”蔡质于典章制度亦有一定研究,他著有《汉官典职仪式选用》[5]一书,故史学对蔡邕来说,可谓有一定的家学渊源。
   
    蔡邕年少时,即显示出了“通敏兼人,举一反三”聪慧过人的资质[6],史传称他“少博学,师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