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世纪初年的事儿。开封县八里湾有位王姓吹奏世家,代表人物叫王玉泉。他自幼随父学吹唢呐,多得真传。唢呐、笙、闷子、把段,样样精通。他练就一身吹奏绝技,声名享誉中原地区,方圆百里,谁家有红白喜事儿,都来请王玉泉演奏唢呐。当时唢呐演奏时只有打击乐伴奏,音乐性不强,显得十分单调。王玉泉生性聪慧,他看到寺庙中做佛事时有种乐器叫圆笙,吹出的声音柔和圆润、委婉动听。他便将圆笙引进唢呐的伴奏乐器中,果然,唢呐与圆笙结合,奏出的乐曲十分和谐,从此,圆笙就成了唢呐的伴奏乐器。
然而,通过实践,圆笙的缺陷逐渐显露出来。一是吹奏者捧圆笙吹奏时,笙斗圆滑很难拿稳;二是演奏者右手执笙,左手指捂管眼,指法不灵活,演奏起来十分笨拙,达不到好的音乐效果。王玉泉勤奋好学,善于琢磨。他想,如果双手捧笙,一切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于是,他将圆笙的笙斗改为方型。方形有拐角,双手都可捧住,双手都能捂管眼,这样演奏起来就十分方便了。
经过多次研制,1915年方笙终于问世。它不仅是唢呐的伴奏乐器,还丰富了河南地方戏的伴奏乐器。它的音色,正适合河南地方戏高亢激越的音乐风格,成了河南豫剧、曲剧、越调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从此,方笙立足中原,走向了全国。
开封县方笙保持着传统手工技艺,它选料讲究,常用材料有檀木、柏木、紫竹、响桐、五音石等。方笙制作工序严格、工艺精细,经过改革后,它音域宽广、音色优美、音质和谐。
第二代传人刘运德,独得师傅王玉泉的真传。他紧跟时代,善于钻研,为适应现代艺术的演奏,突出方笙特色,他在每个音柱的音窗上加一个扩音管,使音质更加浑厚、音量更大、音色更美,大大加强了方笙的音韵特色。
方笙的出现,弥补了圆笙的不足,它演奏灵活、音域宽广,并能吹奏出和声,成了唢呐及河南地方戏不可或缺的伴奏乐器,为河南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方笙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