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 2009年,孟津县平乐镇太仓毛笔被评为洛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考证,太仓村的毛笔制作始于明末清初年间,距今已有300年的历史,多以家庭作坊为主,纯手工制作,代代相传,在清朝至民国前后达到兴盛。太仓毛笔最辉煌时,曾作为清代吏部的办公用笔。太仓村制作毛笔者多为潘姓人,在鼎盛时期有“南湖北潘”(湖:指浙江湖州)之说。
但是,“太仓毛笔”也难逃工匠流失、传承乏人等宿命。如今,村子1100余人,却只有一名68岁的老汉潘占堆在做手工毛笔,太仓毛笔制作技艺濒临失传。这一颇具传奇色彩的民间技艺为何会陷入后继无人的窘境?这项民间技艺如何与书法经济接轨,得到市场认可?昨日,大河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探访。
一张双人桌,承载着300年制笔文化
昨日上午,本报记者驱车来到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太仓村,拜访了太仓毛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潘占堆。靠近路边的一座两层小楼就是潘占堆的家。一块不太显眼的商店牌子映入眼帘,牌子上方写有一行小字“河南省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太仓毛笔”,牌子下的大门紧闭着。
“上面那个牌子目前只是一个招牌,牌子下面的这家店,已经不是太仓毛笔制作坊了……”潘占堆尴尬地告诉记者。他说,在家人的一致建议下,他的“作坊”早已变成了他家二儿子潘灿峰的饭店包间;而他制作太仓毛笔的地方,只有他家二楼狭小的客厅里摆放着的那一张双人桌。
潘占堆介绍,太仓村的毛笔制作始创于明末清初年间,太仓毛笔最辉煌时,曾作为清代吏部的办公用笔,工匠多为潘姓人,在鼎盛时期有“南湖北潘”(湖:指浙江湖州)之说。
太仓毛笔让潘占堆值得骄傲的还有:太仓村,曾是我国最有名的毛笔三大产地之一。这三大产地分别是浙江的善琏湖笔、河南的太仓毛笔以及河北的侯店毛笔。
“为啥这么好的东西,这么好的制作技艺,就是没人愿意来学呢?”正说着太仓毛笔的荣耀光环史,潘占堆却突然转过话锋,一脸忧愁,一脸不解地询问记者。他说,他是他家制作太仓毛笔的第十代传承人;他有两个儿子,可没有一个人愿意来继承他这门拥有上百年历史的传统技艺。
曾因技艺传承问题和家人争吵过多次的潘占堆也想过招收学徒,可至今还未招到一个。潘占堆告诉记者,为了保存住这百年技艺,只要有人愿意来学,他免费教都可以。
规模太小,逐渐丢失市场
昨日下午3时左右,记者来到洛阳老城区西大街丽景门,走访了6家经营文房四宝的商户,其中4家经营者表示并没有卖过“太仓毛笔”,也没有听说过。
“太仓潘占堆的只有几只羊毫小提斗,其他已经断货。”寿石斋的沈老板对记者说。“前年我们准备代理他的,还专门腾了一档货架,放了七八款,其中小楷、中楷市场反应挺好的,但是生产量太小了,我们做批发,有一次有家学校订货要200支,但他要做一两个月,顾客根本等不了。”沈老板略有遗憾, “毛笔制作的每一道都是纯手工,没有机器代替,浙江善琏制作毛笔的工厂都是几百名工人流水作业。”
“我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用过太仓潘有朝的毛笔,质量很好,尤其是小楷,不掉头不掉毛。”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范夏威先生对记者说,他是七宝阁的经营者,他也想卖洛阳的品牌,但是量跟不上。
昨日下午,本报记者咨询了中国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焦纪召,他告诉记者,虽然是洛阳人,但也没听说过太仓毛笔。了解情况后,焦纪召说,保护洛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太仓毛笔制作技艺,需要规模生产,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和支持,更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经济文化产业方面的专家投入进去。记者 胡公岗 李彬 文图【原标题 :有300年历史的太仓毛笔前景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