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钧瓷渲染军人的风采——访禹州市凤山钧窑掌门人张建钊(2)
2013/9/13 9:05:08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他,就是军人出身的钧瓷人、禹州市钧瓷二厂副厂长、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禹州市凤山钧窑掌门人张建钊。
“千年瓷艺传钧窑,白玉为魂艳不妖”,一位大家如此赞美钧瓷。
“型为本,釉为魂”——在钧瓷界一直有这样的共识。但认识归认识,要做到这一点儿就不容易了,换一句话说,现代钧瓷以釉为表现手法的实在不多,这样做实在太难了。
从钧瓷产业发展来看,人们更注重钧瓷的品牌运作。戴一顶国大师、省大师的帽子,一个别致的造型,会让人印象深刻,更容易进行市场运作,进而形成钧瓷企业的品牌。比如国礼钧瓷、中秋钧瓷,生肖钧瓷等等,只要你看到这一特定的造型,你就会记住这家钧瓷企业。但对于釉色来说,除非是对钧瓷非常熟悉,一般人很难辨识,更不要说记住了。从某种意义来说,对造型行种百变的追求,近乎雷同的寓意嵌入,对钧瓷来说是有点避难就易了。
张建钊不同,10年的军人生涯,造就了他百折不回的军人性格,敢于打硬仗、善于打硬仗,敢于攻艰、善于攻艰、不达目的决不回头。张建钊做的就是传统工艺,高温烧制,厚釉本质,把宝石红融入“八一”军魂里,把海军蓝汇入祖国的大海中。
凤山钧瓷位于禹州市鸿畅镇西北凤凰山下小清河畔,窑场山水环绕,风景优美,小桥流水,古树名木,恰似一幅雅致的山水画卷。但按现在的市场经营要素来看,其地理位置并不优越。沿禹神快速通道神垕鸿畅交界处变电站南行,经过二三个弯弯曲曲的左转一右转之后,小清河边一颗百年或是数百年的古树向你招手,顺河向东望去,凤凰山阴的窑场就展现在你的面前。凤山钧窑的展厅在窑场的上面,展厅的门首悬挂着当代陶瓷大家、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辉柄的题额“凤山钧窑”。他的展厅和一些窑口相比说不上气派,但多了几分古朴,四壁摆放了十几个博古柜,博古柜里陈列着钧瓷。他的钧瓷形制不大,一个个都小巧精致,颇有“钧不过尺”的古制。博古柜中陈列的作品最高的不过30厘米。钧瓷造型很传统,即使是尝试的一些新器型,也不突兀。釉色也很传统,但一下就吸引了你的目光,并不是外表的华丽,而是骨子里的温润、厚重,玉质感强烈,鸡血红、宝石红、海军蓝、宝石蓝、玉青、玉白,能体现钧瓷本质的釉色在这里都能让你看到,这应该就是凤山钧窑钧瓷作品的特色。难怪记不住路的人,也会一路寻访而来。当人们都在颠覆传统,“酒香也怕巷子深”,采取各种方式进行产品营销时,张建钊的作品,却把闻香的人们一步步吸引到了深深的巷子里。看过他的作品,你会觉得钧瓷真是瓷中极品,大河报的一位著名记者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一窑成名万窑枯”,第一次读到这样的句子时不理解,认为这位记者是不是写“过”了,中国陶瓷百花争艳、博大精深,难道只有钧瓷好吗?看到凤山钧瓷,我折服了,钧瓷真是其他瓷种所无法比拟的。
对于我们来说,这些作品很难得;对于张建钊来说,这些作品更难得。我们只是难以见到如此精美的作品,张建钊却不知要烧多少窑才能成就这些作品。
张建钊原是一个军队干部,他1977年7月高中毕业,1978年入伍,成了一位最可爱的人,在解放军这个大学里磨练学习了10年。1988年从部队转业到禹县钧瓷工艺美术二厂(以下简称二厂)工作,历任车间主任、副厂长。对钧瓷有着很深的认识和深厚的感情。在钧瓷的世界里生活了20多年,他不但精于企业管理,而且深谙经营之道,不管是车间主任、还是副厂长,他的岗位都不在办公室里,选料、成型、窑炉建造、烧成,每一道生产工序都经常见到他的身影。原料的产地、矿体、原矿石、加工品,坯釉的配方,成分,不同原料的成分差别,窑炉的构造、火路、烟道,烧成气氛的控制以及天气变化对烧成制度的影响,他都在生产实践中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一般现象到自然规律的探索、领悟,军人的献身精神与企业家的敬业精神有机融合,他成了钧瓷生产的行家里手。二厂是新中国成立后,地方政府为了研究开发钧瓷而成立的市属企业,当年为挖掘钧瓷技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生产出很多优质钧瓷,后来,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二厂钧瓷因技术传承、资金周转等原因基本停烧。取而代之的新工艺钧瓷红透一时,但收藏界对此难予认同,苦苦寻求的二厂钧瓷已近消失。原因是原二厂的钧瓷是研发的传统烧法,成品率在百分之三十左右,釉厚,高温、似玉非玉胜似玉,收藏价值极高,但烧成难度相当大。而新工艺百分之百的成品率,釉薄,不耐看,和一般的陶瓷产品没有两样。
在现代钧瓷纷繁的市场上,张建钊为二厂传统钧瓷艺术风格的缺失而痛心疾首。2003年为了继承和弘扬二厂的钧瓷艺术传统,张建钊组织有志于再创二厂钧瓷作品艺术辉煌的原二厂艺人、大师和员工,在与神垕凤翅山一脉的东凤凰山下,成立了凤山钧窑。建窑时,张建钊就打定主意采用钧瓷二厂的釉方。但厂里的技术工人劝他,“二厂釉不好烧,好多人都烧砸了”。张建钊也知道这些,二厂的釉方烧成范围窄,合格率低,不易成色,但他知道,一旦烧成,那种玉润的感觉,会让人发自心底的欢喜。军人的性格激励他迎难而上,几经艰难,一直到2004年11月才烧了两窑,毕竟是自己厂里的釉,不管难度多高,到底还是烧成了。张建钊在烧制钧瓷的过程中,均以当年二厂的钧瓷生产工艺流程为模本,并严格按照二厂的釉料配方,经过三、四年的努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烧制出了具有当年二厂艺术风格的作品。
在凤山钧窑车间,张建钊告诉笔者,他的钧瓷要上三遍釉,每次上釉前,都要把素胎炕干。笔者看到,架子上的素胎上过多层釉后,都显得很拙,也正是因为这个拙,才有了窑变后的精。和一些窑口钧瓷薄如露底的釉相比,他的钧瓷要厚得多。也许,钧瓷的五彩渗化便正出于此。不过,对凤山钧瓷来说,致命的是成品率低。一旦成为就是精品,一旦不成就是残品。也难怪,他的展厅陈列的精品能数过来,很难适应现代市场的运作。也正因如此,闻香而来的大都是对钧瓷极为喜欢的收藏者。
直到今天,张建钊还在禹州钧瓷二厂上班。偌大的厂里只剩下几个人,守着曾经辉煌今天已经凋败了的钧瓷二厂,看看房子收收房租,他的心情很失落。回到凤山钧窑,从拉坯、上釉到烧成,看着一件件美轮美奂的钧瓷艺术品浴火新生,他的精神很充实,他说:“追求玉质感,可能只是钧瓷釉质或是钧瓷鉴赏的一个方面,但美与不美,把玩钧瓷时间久了,读懂了钧瓷这篇大文章,便会有了感觉。那种感觉百分之百是对的!”【原标题:让钧瓷渲染军人的风采——访禹州市凤山钧窑掌门人张建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