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工艺 >> 浏览相关信息

六旬制笙艺人 打破祖训欲开门收徒

2013/8/20 14:17:57 点击数: 【字体:

六旬制笙艺人 打破祖训欲开门收徒
武全社在家中制笙
 
    鹿邑艺人武全社,掌握从祖辈传下来的“武氏笙”制笙技术,且其制笙工艺已被确定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下,他要开门收徒了。昨日,年过六旬的武全社表示,他决心打破“传内不传外”的祖训,准备收徒授“秘籍”。

  “武氏笙”工艺已被定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鹿邑县赵村乡邱楼行政村小胡庄的武全社,今年61岁,是“武氏笙”的第四代传人。武全社介绍,清朝时曾祖父武大本创立了“武氏笙”。他15岁时开始跟随父亲武文英学习做笙,通过6年的学习,武全社掌握了制笙“秘籍”。在此基础上,武全社潜心研究,不断创新,使“武氏笙”加工制作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目前,他从事“武氏笙”加工已有46年。

  据悉, 由于“武氏笙”制作工艺特殊,鹿邑县有关部门已把其定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武氏笙”正在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家制笙,他一年能挣四五万元

  “市场价一个笙也就几百元钱,但我的笙要卖1000多元,而且要买至少需提前一年‘排队’。”武全社说,他的笙除了在河南省内销售外,还远销到安徽、山东、新疆等地。

  武全社说,制笙的原材料都是从南方买过来的,做一个笙一般需要一个星期。由于他做的笙工艺独特,又是纯手工制作,因此深受用户喜爱。“我专门在家做笙,一年能做四五十把,除去成本,大概能挣四五万元钱。”

  打破祖训欲开门收徒传“秘籍”

  自曾祖父以来,“武氏笙”技术传承遵循“传男不传女,传长不传幼,传内不传外”的祖训。可到了武全社这一代,他却犯了难。“我有4个孩子,两个女儿都参加了工作,没有时间学制笙,两个儿子对这门手艺又不是很感兴趣。”武全社说,如今他已年过六旬,再不抓紧时间传艺,这门手艺就有可能失传。

  “笙做得好坏,自己听后才能知道。如果再过几年,我的身体不行了,听力下降了,那时再想传艺恐怕就有点力不从心了。年轻人首先要喜欢这门手艺,然后要坐得住、多少懂点乐理知识。”谈起收徒,武全社说,“另外要求20岁以上,踏实、肯干、有悟性。”□晚报记者 马治卫/文 通讯员 蒋宝庆/图【原标题:六旬制笙艺人 打破祖训欲开门收徒】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周口晚报 2012年10月26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黄艳泳:用麦秆描绘鲜活世界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