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的风筝没有飞不起来的。我跟人家打赌,如果放不起来我双倍退还,20多年了,我从没输过。”
说这话的人叫宋天亨,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今年59岁的他自信而单纯,他的“宋室风筝”被专家评价为“造型逼真,画工精美,组装骨架,携带方便,起飞快,飞行稳,是我国风筝派别里的独特品种,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工艺品,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一个风筝满天飞的日子,记者赶到宋天亨家中进行了采访。
停了6年又拾起手艺
2000年被医生宣判半年内失明,6年后宋天亨又扎起了风筝。
3月17日上午,记者来到北郊乡私访院村寻访宋天亨。头发花白,浓眉大眼,棱角分明,一身暗色调衣服衬得宋天亨沉静而朴实。
没有过多的寒暄,宋天亨把记者引到了客厅。踏进屋门仿佛时间倒转回繁华的北宋,扑面而来的就是那两米多长的“宋室风筝”大旗以及满屋绚丽多彩的风筝。房子的西屋,临窗一张大案满满当当堆放着宋天亨的“宝贝”,刻刀、竹竿条儿、绢纸、图册……
这位2000年就被医生宣判半年内失明的老人,时隔6年再度掂起了画笔,折起了竹竿条儿。“或许是老天被我打动,又能动手做风筝了,真好。”宋天亨告诉记者,他的眼已经“不行了”。青光眼、白内障加上视网膜变形,严重的眼疾使得老艺人一度忍痛放下了心爱的风筝。“那会儿我甚至把工具都丢到了河沟里,家里的风筝送的送、卖的卖。”
2006年,宋天亨被命名为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心气很高的他很振奋,咬牙又开始做起了风筝。“半年的坎过去了,眼睛没好转但也没瞎。在我看来,留着点光明给我就是让我把风筝这门民间文化传承下去。”面对面坐着,但宋天亨却根本分不出记者的鼻子、眼睛。他说,做了一辈子风筝,现在风筝咋做全然都在心里,随心所欲凭感觉做就行了,但画画时脸得贴到桌子上。
幼时扎风筝没少挨打
被打了一顿,但疼劲儿一过又不由自主去扎风筝了。
59岁却依然笑得像孩子一样单纯的宋天亨是怎么与风筝结缘的呢?
宋家祖辈爱扎风筝。宋天亨的曾祖父叫宋学义,主业社火,闲暇时爱扎风筝。爷爷宋炳南,常扎 “大头燕”、“子母燕”、“大龙头”等风筝,扎的“马褂”风筝有一人多高。父亲宋俊德,能扎立体风筝,以形体大著称。
深受家族喜好风筝传统浸染的宋天亨从小就迷上了风筝。五六岁的他做的第一个风筝是用一张作业本的纸,随意折了三折弄成“M”型,穿根绳就兴高采烈放去了。后来,他逐渐学会了扎“八卦”、“七星”、“蝴蝶”……家里穷得叮当响,宋天亨没风筝线只好偷母亲做针线活的棉线,没竹条就抽街坊邻居的竹帘。他还不敢总抽一家的,怕把竹帘抽得太稀疏会被发现。东家一根、西家两根轮着弄,但扎风筝上了瘾的宋天亨过于庞大的竹条需求量让他的“小把戏”不久就被戳穿了。邻居们把状告到了他母亲那里,宋天亨被打了一顿,但疼劲儿一过又不由自主去扎风筝了。“经常挨打,但还扎风筝。从早到晚躲在村头一家书店临摹连环画,提高绘画技巧以便装饰风筝。有风筝相伴的日子再苦也是甜的。”宋天亨说着蹦了起来,做了个放风筝的动作,右手一拉,左手一抖,眼中噙满了幸福的泪水。【原标题:宋天亨与“宋室风筝” “血肉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