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赛现场,多年从事体育工作的龙亭区科教文体局党委副书记李周颖告诉记者:“开封风筝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曾在省内外多个比赛中获过大奖。看,参加比赛的这100多架风筝,扎制工艺精良,绘画精细逼真。”谈到开封风筝走向市场的话题时,李周颖却流露出几分失望,他说:“如今从国家到省里,都把文化产业化提得很响。多年来,开封市民有扎绘和放飞风筝的习俗,风筝爱好者是个不小的群体。可开封有着这么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风筝的产业化却迟迟不见动静,开封市至今连个风筝协会也没有。”
放风筝习俗由来已久
“要讲风筝的历史,离不开咱开封,要讲风筝的发展史,也离不开咱开封。”谈起开封风筝的历史,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宋天亨颇有感慨。
宋天亨说,从隋唐开始,风筝逐渐兴起。到了宋代,放风筝已成为流行民间的娱乐活动和庆祝纪念活动。北宋末年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开封市井中,就有放风筝的场景,可见开封人爱风筝由来已久。在北宋,风筝的扎绘技术达到了空前高的水平,放风筝也成了北宋东京人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北宋皇帝宋徽宗,即位之初曾在罢朝余暇放纸鸢为戏。他主政时期,由官方主持出版了《宣和风筝谱》。由于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宣和风筝”在扎制和装饰上有了很大发展。如今,开封的风筝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宣和风筝”扎工精巧、描绘逼真、色彩艳丽、内涵吉祥的优良传统,而且别具一格,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据“汴梁灯笼张”第六代传人张金汉介绍,开封风筝历史不但久远,而且种类繁多,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硬翅类风筝,如大脚燕、蝉等;软翅类风筝,如鹰、蝴蝶等;串类风筝,如串雁、巨龙等;桶形类风筝(或称立体风筝),如龙亭、火箭;板子类风筝,如七星、八卦等,都独具特色。近年来开封又开发出精美的微型风筝,娇小精美,可放于掌上,令人爱不释手。风筝如今在开封民间艺术家手中,已不仅仅是孩子们把玩的玩意儿,也不仅仅是庆典活动的点缀,还成了具有中国传统民俗特色的艺术品。
风筝文化含量不断增加
在开封,放风筝不仅是一项深受大众欢迎的群众性娱乐活动,也是一种文化。开封人把放风筝视为一种置身于大自然的娱乐健身活动,这项活动老少皆宜,通过在田野郊外放风筝,呼吸了新鲜空气,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增强了体质,达到了身体健康、精神愉快的目的。
今年76岁的退休教师、风筝爱好者秦树亭认为,开封风筝所蕴含的文化元素值得挖掘。就拿扎制技艺来说,开封人不但能按照传统的工艺扎制鹰、燕、蝶、蝉、鱼、蜻蜓、鹤、寿星、孙悟空等风筝造型,而且还不断创新。20世纪90年代初,就有人创出“巨龙腾飞”大型风筝,风筝长约30米,龙头重达20公斤,起飞后,巨龙上下滚动,气势恢宏,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昂扬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
我市老一代民俗专家王宴春告诉记者,开封风筝的文化内涵与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密切关联,如蝙蝠的“蝠”与“福”字谐音,放飞之后升入高空,便是“福星高照”了。根据记者的调查,当前,风筝的装饰功能越来越被人们重视,风筝已经成为一种富含文化内涵的收藏品。
59岁的机关干部、风筝爱好者李效谦认为,风筝是具有多重审美价值的民间工艺品,风筝的静态美融绘画、书法、工艺为一体,凭借风力在高空飞动时,又具有灵动之美。无论是放风筝还是看风筝,都是一种绝好的文化享受。
风筝产业呼唤市场
既然风筝在开封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又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开封为什么不能把风筝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来发掘利用呢?对此,我市不少文化界人士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曾于上世纪90年代在深圳开过公司、探讨过开封风筝产业化的开封市市民魏明伦认为,开封的风筝有很大的经济潜力,可以和朱仙镇木版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结合起来,提高风筝的档次,把风筝从娱乐品转化成装饰品和旅游纪念品,最好能在全省甚至在国内打响品牌,寻求代理商和经销商,让风筝形成产业化经营,以便让开封的风筝“飞”得更高。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让开封风筝形成产业呢?我市不少风筝爱好者认为,首先要成立风筝协会,把开封民间扎绘风筝的力量组织起来,由政府牵头,搭建对外交流的平台。其次,要进一步增强开封风筝的创新能力,使产品结构更加多样化,突出开封风筝特色,打造驰名品牌。
魏明伦说,在市场化的今天,要使企业做大做强,就必须走产业化道路。具体来说,可以像举办中国(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节、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那样,举办大型活动,让全国的专家、学者从文化、民俗的层面对开封风筝展开探讨、研究,也可以参考外地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些做法,采取与企业联合做广告风筝等方式,把开封风筝做出系列产品,在推动开封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知名度。田宏杰【原标题:开封风筝:何时才能“飞”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