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每每谈起自己的工作,张社老人总按耐不住心中的激动:“党就是好啊!她不但让我这样的穷孩子翻了身,做了主人,而且还让我参加了工作。工作后,我就一直憋着一口气,拧着一股劲,发誓尽我最大的热情努力工作,要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工作之余,张社也没闲着,依旧痴于“针”情,针不释手。单位、熟人或邻居哪家若是有个红、白大事,首先都会想到请张社帮忙,好人缘的张社也乐于帮忙。除了丧事给人做“送终鞋”、“绣莲花带蚕衣蛾”收受一角、两角的微薄酬劳外,但凡喜事,分文概不沾取。像老人庆寿、小孩吃喜面、新婚嫁娶这样的事,张社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她为别人做的小孩猫头鞋、香布袋、肚兜、花帽,绣花鞋、绣花枕、绣被罩、绣披风、鸭舍帽,更记不清做了有多少。据老人回忆,她为别人所绣的被罩,到今天几十年过去了,许多人家还在使用,他们说,看着张社绣的被罩,瞅着赏心,盖着舒心,就是再旧也不能扔掉。
1987年,张社成了业余时间的“大忙人”,老伴刘清晨无意之中将头上戴的鸭舍帽透露给了别人,得知这是张社做的之后,电业局、水利局、县委会、县政府及各乡镇单位的一大批“熟人”接踵来访。有要一顶、两顶的,有要五顶、六顶的,也有要八、九顶,十几顶的,每每有人来要,张社都慨然应允。在不耽误工作的情况下,张社利用早晚闲暇之便,每一天也要做上十几顶,而且保质保量,远远超过市场上卖的鸭舍帽。由于她在针线活上无所不能,无所不精,有些人干脆就赠给她一个“针线精”的美称。殊不知,她的手艺只所以做得精、做得好,用老人的话,是“情”之所至,一针一线,都饱含了她对党、对新社会和人民的热爱之情。而这种情是博大的、无私的,已不仅仅是张社的个人业余爱好和兴趣,它代表的,恰恰是张社老人“针”情不缀,用心实现的另外一种价值人生。
好人是有好报的,热心助人的张社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所敬重。邻居王群才的母亲在世时,就不只一次的来找张社,说她死时,花再多的钱也要买张社做的“送终鞋”和“绣莲花带蚕衣蛾”(民间有“一蚕一蛾,好过奈河”之说),因为只有张社做的送终鞋穿着舒服,就是到了黄泉路上,也会走的平安。并且一再表示,其子、孙、重孙都会感念张社的大恩大德。据悉,老人去世时,穿着张社为她亲手制作的送终鞋,宛如安然熟睡,是含着笑走的。事后,王群才拿出一百元钱答谢张社,依照民俗,替别人致理丧事,是必须要收钱的,否则死者便不安心,但张社说什么也不肯收。最后实在推辞不过,张社才拿了一角钱,王群才眼含热泪,给张社恭恭敬敬的磕了一个头……
回顾起解放后的人生历程,拿新、旧社会进行对比,老人毫不掩饰自己的满足和喜悦,眼中闪着幸福的泪花感叹不已:“唉!像俺一天学没上过,靠要饭生活的穷孩子能有今天?没想到,真哩是做梦也没想到啊!”一字字都饱含了她对党和新社会的无限感激之情。
为了报答党和社会,1993年9月4日退休之后,一刻也闲不住的张社总想做些什么,才觉得不辜负党对自己多年的养育之恩。首先,她想到了重阳茱萸绛囊。因为她看到,每逢九九重阳,与菊花酒并称重阳节庆两大佳品的茱萸绛囊日渐被人淡忘,不但佩带者寥寥无几,甚至还有不少人根本不知道茱萸绛囊是重阳节的必佩之物,张社的心灵深处觉得一阵阵刺痛。怀着抢救这一民间传统工艺、保护这一民俗文化特色珍品的高度责任感,张社决定全身心致力于这项工艺制作事业。潜心研究、挖掘、制作出真正属于重阳文化内涵的茱萸绛囊,穷毕业之力,也要将这一“活着的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传承下去。当她将自己的想法与嫂子进行商量时,擅长刺绣的嫂子二话没说,欣然同意。
1998年3月,自首批茱萸绛囊工艺在驻马店“风光市场”被人哄抢一空时起,张社制作的茱萸绛囊工艺便像滚雪球一样愈做愈大,诸多省内外的客商纷纷慕名登门,代购远销。产品一经推出,便以它精湛细腻,形象逼真的工艺特色深受大众青睐;更因其品类繁多,填补了以往市场上茱萸绛囊工艺品种单一、没有创新的空白。随着产品在市场上的供不应求,她先后义务免费收授了王爱、李请、彭凤英、朱好、杨灿然、贾秀英、张兰云和张雪梅等数十名弟子一齐制作茱萸绛囊,仅弟子便在崇礼、韩寨、东岸等乡传播茱萸绛囊工艺制作人员达700余人。至此,以张社冠名所形成的茱萸绛囊工艺品牌不仅遍销全国各地,同时远渡重洋,驰名海外,在美、日、韩及东南亚等国际市场热销。不仅海外广大侨胞视其为工艺收藏珍品,就连许多国外人士也禁不住交口羡叹,称其为东方民间工艺中不可多得、多见、多遇的奇葩。
三
近几年来,在张社老人的影响、带动和指导下,上蔡茱萸绛囊工艺制作队伍连年呈直线上升趋势,播及蔡都、杨集、崇礼、韩寨、东岸及塔桥诸乡镇。仅崇礼乡石店村,就有200多名家庭妇女利用农闲之便,长期从事这一工艺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量的茱萸绛囊工艺制作规模产业。该村农民石罗顺瞅准、利用这一商机,充分调动、发挥农家妇女喜爱针工绣艺的特点,果断投资80余万元,采取公司加农户产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着力于这一文化工艺品产业的长期开发。为了打开销路,深入市场,石罗顺一边让张社提供样品,一边聘请张社做现场指导。眼下,石罗顺的茱萸绛囊工艺品产业规模可观,每年创产值100余万元,纯利润收入达40余万元。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重阳茱萸绛囊工艺能够形成今天的喜人态势,茱萸绛囊工艺制作队伍能够得以日趋壮大,张社老人功不可没。称她为上蔡县民间传统工艺茱萸绛囊杰出传承人,是当之无愧的。
2007年2月17日,张社受县、市、省领导推荐和邀请,于18日赴郑州参加了由河南省文化厅主办、全省文化系统共同组办的“春满中原”系列民俗文化——“首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销活动,张社和来自全省的众多民间工艺家们在省人民会堂内济济荟萃,共同见证了这一民间工艺品大放异彩的盛况。是夜,省四大班子领导为老人们一一把盏、敬酒、布菜。宾馆住宿,老人们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专人保卫人员、服务人员等贵宾般的礼遇。此次展销的工艺品,上蔡除张社的重阳茱萸绛囊、东岸的桃核雕花工艺外,还有来自于安阳市滑县的秦氏绢艺、木版年画;三门峡灵宝市的剪纸、布艺;南阳市方城县的石猴;淮阳人祖庙会的标志泥狗和鹤壁市浚县的木刻、泥咕咕等;品类之多,超过了三十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