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工艺 >> 浏览相关信息

美哉,大秧歌!

2013/8/2 11:47:09 点击数: 【字体:

    美哉,大秧歌!

    水之源/文 2007年4月19日晚于家中

    俗话说“画龙点睛”,今晚cctv第四届电视舞蹈大赛的开场节目却让我见识了“舞狮点睛”。主持人邀请嘉宾用毛笔在“南狮”的大眼睛上象征性地点了两下,又往狮嘴里塞了个红包,听介绍说这寓意着本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比赛吉祥红火。接下来,来自广东东莞的舞狮表演《南国雄狮攀高峰》不同凡响,令电视机前的我和儿子时而屏息静气,时而啧啧称赞。

    从各种渠道看过不少舞狮表演,今晚的舞狮却与众不同,表演者是在梅花桩上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的,更为叫绝的是那头狮的样子特别卡通,尤其是它的一双会眨眼皮的大眼睛,表情丰富,个性十足。现场专家点评说,广东地区的狮舞也叫南狮舞,表演者必须得有南拳的功夫基础。舞狮与秧歌有什么关系呢?正在纳闷,又听嘉宾解说,舞狮是中国大秧歌的一种形式,专业述语称“假型秧歌”。原来如此啊。

    河南开封黄河鼓,陕北榆林大秧歌,辽宁高翘秧歌、抚顺地秧歌,河北拉花,大连长穗花鼓,山东胶州秧歌,北京京西大鼓,安徽花鼓灯,丰富多彩的中国大秧歌次第登场。看的主妇我眉飞色舞,大开眼界。我不懂舞蹈,除了小时候跟小伙伴们在学校的舞台上跳过幼稚的新疆舞之外,再没有关于舞蹈的体验,可是,今晚的大秧歌来自民间,表现的是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的原生态状态。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形体语言,让我仿佛从黑土地上走了一圈,从黄河走了一圈,从长江走了一圈,从珠江上走了一圈。民族民间艺术是大河之源,大树之根。深厚的底蕴,旺盛的生命力,是它们得以让观众产生强烈共鸣的根本理由。

    十四个参赛队表演完了,主持人按最后得分由低到高宣读名次。后七名没有读到安徽的花鼓灯,我暗暗高兴。但当电视屏幕打出前七名的名单,看到安徽的花鼓灯排在第一时,我简直不敢相信,等主持人董卿对着电视观众宣布“今晚秧歌比赛的第一名是来自安徽的花鼓灯表演《鼓乡情韵 》!恭喜他们!”我按捺不住喊了出来,“耶!太棒了!”

    花鼓灯起源并流行于淮河中游一带,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曾受到周恩来总理高度赞誉,曾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又有“淮畔幽兰”的美誉。追溯花鼓灯的历史,最早起源于宋代,兴于明代,盛行于清末、民初,是杰出的汉民族民间歌舞艺术,是汉民族舞蹈的代表舞种。她不仅拥有潇洒奔放的舞蹈,而且还含有欢快热烈的锣鼓、抒情优美的灯歌和情趣盎然的小戏,因而受到当地人民和广大观众的深深喜爱。花鼓灯至今仍在安徽沿淮中游的蚌埠、淮南、阜阳一带广为流行。

    由于淮河地处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得以兼收南北文化之长,其表演既有淮北人刚劲爽朗的性格,又有吴歌楚舞柔媚的风韵,而且断承了宋代“乘肩小女”(“站肩”意思是扮女子站在另一演员肩上表演)的技艺,也是淮河文化的代表之一,是淮河儿女率真而又丰富的性格最生动、形象的写照。花鼓灯艺术以热烈似火、豪情奔放的旋律节奏,丰富多彩、婀娜多姿的表现手法,集歌舞、杂技、武术、戏曲、锣鼓、吹奏表演于一身,在舞蹈形式上属于歌舞相间、技艺性强的舞种。歌舞者,扮男的叫“鼓架子”,动作粗犷有力,多跟头武技;扮女的叫“拉花”(“兰花”或“腊花”)用手帕、扇子和岔伞起舞,打着花鼓用来兴歌起舞。通常在农村的夜晚,花灯照耀着的广场上演出,歌声和鼓声像海浪一样飘荡,故叫“花鼓灯”。

    无独有偶,我的随笔《珠城散记》讲述的是我出差安徽蚌埠的一些印象,蚌埠也是花鼓灯之乡。年初央视一套春节民俗节目中就直播了在蚌埠淮河文化广场举办的一年一度的花鼓灯灯会。从电视画面上看到蚌埠淮河文化广场很亲切,因为几天前我刚从那里返回。

    已经有上千年历史的秧歌,长期以来一直在我国北方地区节假日的欢庆时刻以歌舞的形式出现。而且,活跃在各健身点上扭秧歌的身影大多是中老年人,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秧歌作为一个存活于民间的文化遗产,不但要靠一代一代老年人的亲身参与来传承,还要靠年轻人切身实践,如此我们的遗产才会更有活力。当麦当劳、肯德基、韩国烧烤、日本寿司、RAP、街舞、肚脐舞等洋文化快餐大肆渗透中华民族的当下,如何独辟蹊径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我们本国的古典文化民间文化确实是摆在国人面前的一道大课题。

    今晚参赛的十四个节目中有十二个地方特色的秧歌品牌在国务院前不久公布的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榜上有名。不得不由衷赞叹中央电视台今年的电视舞蹈大赛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摆在龙头位置,开辟了大秧歌专场、群众创作舞蹈专场,在提升电视娱乐节目品位,彰显中华传统文化魅力方面做了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去健身场所体验一把”一直对我来说只有幻想没有行动,改日若打听到哪里的健身场馆有教“健身秧歌”的,主妇我一定得去尝试尝试,感受咱们中国大秧歌“一扭三道弯”的妖娆。近日“2008奥运,期待您的点火创意”话题充斥诸多网络媒体,我忽然突发奇想,若奥运会开幕式上扭着中国的大秧歌点燃火炬,会是怎样一番激动人心、匠心独具呢?民族的,世界的。大俗的,大雅的。美哉,中国大秧歌!【原标题:美哉,大秧歌!】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人民网 2007年04月20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上蔡县杨集镇有个“毛笔村”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开封网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