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许昌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许昌

守望“非遗”

2013/12/26 14:53:59 点击数: 【字体:


    作家冯骥才说:“人类要把握现在,走向未来,必须先理解过去。那些活着的文化遗产为我们连接过去和现在建设了桥梁,也为从今天走向明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冯骥才先生所言的“活着的文化遗产”,就是润物无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是祖先留下的千姿百态的民间文化和历经数千年的乡土艺术,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千百年来,一代代许昌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体现着这片沃土之上有着怎样厚重的历史,何等灿烂的文化,又在发展中有过哪些传承与演变。

  钟灵毓秀的许昌,被称为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我市文化部门最新统计表明,全市目前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6项。许昌越调,曾唱遍大江南北的“国”字号“非遗”,如今再次绽放华彩;禹州中药炮制,千年传承的文化积淀,留下“药不经禹州不香”的民谚;长葛葛天氏传说,既是远古“桃花源”的美丽神话,也让今人感知先人的文化魅力,还有钧瓷烧制技艺、筹音乐、艾庄铜器舞、董村木杆秤制作技艺……一项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许昌历代先人智慧与文明的结晶,也是承载人文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还是当代许昌人文之美的重要内容。

  走近许昌本土的“非遗”,是为了更好地了解“非遗”,保护“非遗”,希冀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得以传承发展,期待“活着的文化遗产”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且用这首小诗作为本文的结尾:“它们源自上古,穿越遥远的岁月走来,却又渐渐远去/它们有无尽的辉煌与痛楚,却在不动声色中,坚守文化的尊严与礼遇/它们在都市的喧嚣中,被轻视或遗忘,却又带着根的记忆,指引回家的灵魂和步履。”作者:王婵【原标题:守望“非遗”】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许昌网 2013-12-20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