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先生所言的“活着的文化遗产”,就是润物无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是祖先留下的千姿百态的民间文化和历经数千年的乡土艺术,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千百年来,一代代许昌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体现着这片沃土之上有着怎样厚重的历史,何等灿烂的文化,又在发展中有过哪些传承与演变。
钟灵毓秀的许昌,被称为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我市文化部门最新统计表明,全市目前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6项。许昌越调,曾唱遍大江南北的“国”字号“非遗”,如今再次绽放华彩;禹州中药炮制,千年传承的文化积淀,留下“药不经禹州不香”的民谚;长葛葛天氏传说,既是远古“桃花源”的美丽神话,也让今人感知先人的文化魅力,还有钧瓷烧制技艺、筹音乐、艾庄铜器舞、董村木杆秤制作技艺……一项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许昌历代先人智慧与文明的结晶,也是承载人文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还是当代许昌人文之美的重要内容。
走近许昌本土的“非遗”,是为了更好地了解“非遗”,保护“非遗”,希冀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得以传承发展,期待“活着的文化遗产”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且用这首小诗作为本文的结尾:“它们源自上古,穿越遥远的岁月走来,却又渐渐远去/它们有无尽的辉煌与痛楚,却在不动声色中,坚守文化的尊严与礼遇/它们在都市的喧嚣中,被轻视或遗忘,却又带着根的记忆,指引回家的灵魂和步履。”作者:王婵【原标题:守望“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