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昌市群艺馆“非遗”展示大厅,传统中药行情景再现。
一名精神矍铄的老药工,面对一个大小如枣、浸泡润制后的槟榔,运刀如风,切出100多片薄如白纸的中药片儿;一块加工炮制过的生半夏,经药工之手切制,切片薄如蝉翼,形若羽毛,放在手心一吹,可飘然升起,被称为“蝉翼清夏”……
在素有“药都”美誉的禹州,不但有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而且有流传了千年之久的中药加工炮制技艺。禹州的中药加工炮制技艺以历史悠久、制作精细、内涵丰富成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但千百年来这里是如何演绎出“药不经禹州不香”的神话呢?走进有着千年中药炮制历史的禹州市,实地感受中药的浸、泡、煅、煨、炒等独到之处,才能体会炮制之法“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进而感知许昌大地留存千年的文化积淀。
历代名医造就的中药神话
在禹州市东区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内,提起重要的中药加工炮制技艺,每一家店铺的经营者都可称得上是行家里手。“禹州中药加工炮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禹州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以及富饶的土地吸引了历代名医,他们不断完善了中药加工炮制技艺。”一位任姓药材店老板说起中药炮制技艺如数家珍。
早在战国时期,禹州就“富冠海内”,为“天下名都”,以药材和钧瓷名扬中外。相传,唐朝时期的一代名医——“药王”孙思邈曾长期在河南阳翟(今禹州市)采药行医,著书立说。至今,禹州市仍保留有一条约350米长的“药王祠街”。在禹州境内盛传着“药不经禹州不香,医不拜药王不灵”的说法,妇幼皆知。
除“药王”孙思邈之外,汉朝“医圣”张仲景也曾在禹州悬壶开诊。史料记载,清道光二十年至宣统三年(公元1840年—1911年),禹州市的知名中医有182人,到20世纪30年代,禹州的名医达393人。正是由于历代名医荟萃,禹州才流传下来了独特的中药加工炮制技艺,并演绎出了许许多多有关名医治病救人和药材加工炮制的传说。
千年积淀的中药炮制技艺
“炮制”在词典中的注解是:用中草药原料制成药物的过程,方法是烘、炮、炒、洗、泡、漂、蒸、煮等。“炮制”一词在不同时代含义不同,古代是制药的总称,现代多指对单味药的加工处理。“炮”表示加热,“制”表示制造中药和制伏中药的毒性和偏性。
禹州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药农不但善于栽培,而且精通加工炮制。他们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药材加工炮制的风格和特色,比如饮片切铡讲究刀口,中药炮制讲究色泽,注重货出地道,炮制精细并具特色。禹州精工制作的药铡刀、药臼、药碾槽、药檑碗等制药工具也闻名遐迩。
随着人们医药知识的增加和中药炮制实践经验的积累,一些传统的炮制方法在禹州知名中医的努力下不断改进,出现了提净、发芽、发酵、制霜等新的炮制方法。中药材经过炮制加工后,起到了保持药物纯净度、利于贮藏、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改变药物性能、提高药物疗效、便于制剂和粉碎以及矫正腥臭等作用。1984年,禹州中药材交易市场恢复后,一些老药工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将中药炮制理论编成歌诀,对中药炮制技术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000年之后,禹州市区药材市场的商户、各医院中药房和医药零售店等基本掌握了炮制加工技术,使禹州的中药材疗效得到了明显提高。
如今,禹州市拥有数十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建成了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一批现代化的中药加工生产企业也应运而生。中药材加工业虽然融入了现代化的机械加工技术,但仍保留着传统的中药加工炮制技艺,形成了以机械加工为主,传统加工技艺为辅的特色。
期待“非遗”书写新华章
经过千年的历史演变和传承,禹州中药材的炮制、包装、加工工艺渐趋严格,在加工饮片、丸、散、膏、丹的初期工序中主要有药刀、药碾槽、杵臼、药擂碗、铜蒸笼、夹板等制药工具。 禹州精工制作的这些制药工具因历史悠久、质优物美而闻名全国。
为有效保护中药加工炮制技艺,禹州市委、市政府将保护中药加工炮制技艺纳入重点保护计划,并建立以文化战略上“定向”、发展蓝图中“定位”、资金投入上“定额”等为主要内容的领导制度建设机制,组织现有专家、药师、技师、技工及从业人员成为互动和互补的人才队伍,以促进中药加工炮制技艺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经过相关部门的积极努力,禹州市加工炮制的“云片鹿茸”、“百刀槟榔”、“九蒸熟地”、“制萎仁霜”、“蜜制麻黄”等百余种中药被我省有关部门列为精品长期收藏,并在全国性专业会议上展出。许多名方、验方和加工炮制技艺被载入医术经典。
中药加工炮制技艺是禹州市历代名医不懈努力的结果,也是中国医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经过当地政府和有志之士的保护、锤炼,它将散发出更加迷人的药香!
许昌还有这些“非遗”
大禹神话传说
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禹神话传说与禹州密切相关。“大禹是禹州之根,禹州是大禹之基。”由于大禹封国于禹州,因此大禹与禹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禹州在数千年来流传着众多关于大禹的神话传说,保存着众多有关大禹的遗迹、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