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今报记者 殷晓章/文图
●灞陵桥
在许昌市城西石梁河上,有一座青石砌成的拱桥,这就是灞陵桥。
看起来,灞陵桥就是一座普通的桥,桥两端杨柳依依,桥下的河水平静舒缓,但桥头关羽纵马横刀的雕塑,让人感受到了灞陵桥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
在许昌,关羽灞陵桥辞曹挑袍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曹操击败刘备,下邳之战收降关羽。曹操敬重关羽,为其加官晋爵,关羽不为所动。关羽得知刘备的下落后,数次去拜辞曹操,但曹回避不见。关羽思兄心切,只得封金挂印并留书信一封,然后护送刘备两位夫人往河北而去。
信中写道:“某昔受降之日有言曰,主亡则辅,主存则归,新受曹公之宠,顾久蒙刘主之恩光,丞相新恩,刘公旧义,恩有所报,义无所断……留所赐之赏,尽存库封缄。”
关羽行至灞陵桥时,曹操赶来为其赠袍饯行,关羽疑其有诈,没有下马接袍,而是立马桥头,用刀挑袍披于身上,长揖而去。接下来的过关斩将,是关羽一生辉煌的起点。
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并非杜撰,历史上确有此事。
据《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记载:“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清许州知府甄汝舟写道:“野水洄堤浸柳条,道旁残碣记前朝。长髯勒马横刀处,万古英风八里桥(灞陵桥)。”
可惜的是,1962年灞陵桥毁于洪水,如今的灞陵桥为遗存复制。1991年,文物部门对原桥遗址进行挖掘清理,发现桥基为元代构件,上部为明、清建筑。
●挑灯读《春秋》
后人敬重关羽忠、义、仁、勇,于清康熙年间在灞陵桥西建了这座关帝庙。
关帝庙占地面积上万平方米,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有御桥、山门、仪门、拜殿、汉寿亭侯大殿、春秋阁等次第增高的建筑。
身临其境,红墙灰瓦,古柏森然,让人对关羽油然产生敬意。
东方今报记者看到,山门飞檐斗拱,檐下柱间为透雕,祥龙浮云、缠枝牡丹、龙戏牡丹等图案精雕细琢,色彩艳丽。
拜殿是中轴线上的最大建筑,为清代康熙年间所建。
汉寿亭侯大殿为硬山式灰筒瓦顶,梁架彩绘,檐下绘三国故事图案。大殿中间为关羽骑马的彩色塑像,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眉宇间正气凛然,英气逼人。
春秋阁上层檐下有透雕花草图案,刀工精细,又施以重彩,十分华丽。
一楼是关羽秉烛夜读《春秋》的彩塑,关羽身穿盔甲,左手拿书,右手捻着胡须。左有关平手捧汉寿亭侯印,右有周仓手持青龙偃月刀侍立。
关羽降曹后,在路上馆驿安歇时,曹操安排关羽和刘备的两位夫人同住一个房间。为了避嫌,关羽让她们在里屋安歇,自己在门外点起蜡烛,夜读孔子的《春秋》。
夜读春秋、灞陵挑袍,许昌关帝庙记录了关羽的历史片段。
明代书法家、文学家文征明写道:“有文无武不威如,有武无文不丈夫。谁似将军文而武,战袍不脱夜读书。”
●规格
与一般庙宇不同,许昌关帝庙处处可见帝王才能享受的“九五之尊”规格。
山门前是条石铺面的御桥,这是帝王殿宇的象征,桥两边望柱雕刻着石狮等动物图案。
山门为九排九行的铜钉,这是帝制的“九横九纵”级别,象征“九九归一,九九至尊”。
关帝庙的第二道门是仪门,过去,百官到此拜谒关公,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步行进入此门。仪门为三个入口,中为雉门,是专供帝王进出的;右为文经门,专供文职官员进出;左为武纬门,供甲胄之士进出,而庶民百姓只能从两边的垂花门进出。
许昌关帝庙现有明、清时期的碑碣50余通,其中有几通碑刻尤为珍贵。
据许昌市灞陵桥景区服务宣传科科长温静介绍,明末总兵左良玉手书的“汉关帝挑袍处碑”和明嘉靖年间复刻唐吴道子画的《关王辞曹操之图》碑,为灞陵桥遗存。这两通石碑原立于灞陵桥桥南和桥北,为国内独有,其中,《关王辞曹操之图》碑中所画关羽神态生动自若,勒马挺风,威武勇猛,令人望而生畏。画技娴熟,雕刻精美。
许昌市文物工作队的王芳认为,许昌关帝庙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清代古建筑群,也是中原地区较大规模的庙宇。它犹如一座集地域文化、古建筑群、碑刻、雕刻艺术和民风民俗于一身的文物博物馆。2010年4月4日,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罗哲文参观了许昌关帝庙后,称赞它保存完整、内涵丰富,是一处“有声有韵”“形神兼备”的文物。并手书了“关帝庙”三字。
●文化的碎片
从清康熙年间到现在,许昌关帝庙历经维修和扩建。
许昌关帝庙的一通清代《创建关帝行宫挑袍碑记》记述,关帝庙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由许州知州甘文炳倡导,绅士王弘道捐地29亩,八方捐资,建成关帝行宫,后称“关帝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