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商丘 >> 走进商丘 >> 印象商丘 >> 浏览商丘

职田井见证范仲淹的“家计”

2013/11/1 10:09:50 点击数: 【字体:

职田井见证范仲淹的“家计”

因母亲谢氏改嫁朱氏,范仲淹改名朱说。因此,宁陵范仲淹职田井被称为“朱家井”。这口建于宋代的朱家井,现在宁陵县城南街居民朱友智家中。

  □记者 朱金中 通讯员 马学庆 文图

  今年因为采访,多次前往商丘,路过应天书院数回,来去匆匆,未得前往参观。说起应天书院,自然与宋代大学者范仲淹不无关系,这位一代名儒,成才于此,后主持应天书院。豫东商丘,与范仲淹有着莫大关系,范仲淹也对这块土地情有独钟,以至于将这里视为第二故乡。

  有次和宁陵县文物馆副馆长王咏聊天,王咏告诉我,宁陵县是范仲淹的“家计”所在。至今宁陵仍有范仲淹在此安家立业的范庄遗址,以及见证范仲淹和其同母异父朱氏兄弟情缘的朱家井。

  祖籍苏州的范仲淹为什么会“家计宁陵”?为什么又会有朱家兄弟在此呢?宁陵县史志办的同志解释说,这和范仲淹不幸的身世有关。范仲淹不但在宁陵安家落户,而且将职田(古代皇帝赐予大臣的福利田,田地税收充入俸禄,但田地不可买卖转让,官员离职后需将田地退还国家)安置于此;同时,宁陵还是范母谢氏初葬地、范仲淹子女养育成长地、范仲淹同母异父朱氏兄弟定居地。

  建于宋代的朱家井,现在宁陵县城南街居民朱友智家里。据《宁陵朱氏家谱》记载,这是当年范仲淹职田的生活用井。朱友智96岁的妻子朱黄氏说,这个老井水很甜,以前附近的群众都是吃这个井里的水。

  掀开盖在井上的石板,昔日的老井映入眼帘:井口直径约80厘米,从井口到水面约两米深,井口光滑的石头和井中斑驳的古砖见证了井的辉煌与沧桑。伫立在井前,范仲淹当年在此生活的情形犹如眼前。

  范仲淹同母异父朱氏兄弟的后人、今年76岁的朱景臣说,其曾祖父朱怀昆通儒善文,尤喜研范仲淹诗文,曾抄录多卷并收之于家谱。祖父朱仲三说,宁陵朱氏家族是从山东济南迁来,此后世居宁陵。新中国成立前,朱家经济实力还相当雄厚,有几十亩的城宅,县城有当铺、钱庄。

  范仲淹“家计宁陵”

  公元1015年,一直漂泊的范仲淹,进士及第后,娶妻迎母,置庄田,终于在自己的职田所在地——商丘宁陵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家,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温馨的字眼。自从有了“家”这个字,也就有了相应的漂泊,漂泊的终点是找到自己心灵的乐土——回家。

  然而对于范仲淹来说,功成名就的背后,是他坎坷的身世、贫困的童年、颠沛流离的少年和酸楚的家庭经历。因父亲为官在外,他出生时就不在故土老家;因母亲改嫁,他祖籍苏州吴县有家难归;因在继父家遭兄弟白眼,他愤而离家出走。在应天书院读书时,范仲淹真是“无家可归”。

  范仲淹应天书院寒窗苦读中榜进士之后,娶妻生子,置庄田,迎母赡养,接弟扶携,终于有了真正意义上自己的“家”。而他的这个家,就在——商丘宁陵。

  史籍上多处记载范仲淹“家计于宁陵”,范仲淹的书信中自己也言及“宁陵家计”。据清宣统三年《宁陵县志·人物志》篇载:“范仲淹,本苏州人,少孤,母适长山朱氏,公随就行。及长,读书应天。因家计于宁陵,其异父兄弟朱某者多在宁陵。后公贵,以其田赡之,故与朱氏书每言及焉。”

  “家计”,《辞海》解释为:“家庭生产;家产。”“后公贵,以其田赡之”,印证了范仲淹为官之后的职田在宁陵,与其“家计于宁陵”相呼应。

  范仲淹为什么会“家计宁陵”呢?

  公元1015年春天,范仲淹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实现其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有了官职,按照宋代官员的俸禄制度——官佃制,范仲淹分到了领取自己工资的地方——职田。他的职田被安置在应天府宁陵县。公元1023年,范仲淹任兴化县令后,在应天书院好友、太宗年间宰相李昌龄的侄子李纮的介绍下,又完成了人生又一大事——迎娶应天府楚丘人太子中舍李昌言的长女、李纮的堂妹李氏为妻。

  功成名就,有了居家所在,作为孝子的范仲淹就是实现自己离开长山时对母亲所说的“登第来迎亲”。于是,他把母亲接到宁陵职田赡养,还一并把同母异父朱氏兄弟接来管理庄田。据清光绪十九年的《宁陵县志》所载,“宁陵朱氏为其同母异父之遗脉”,也即因此。

  俗谚道,“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为人生三喜,此时的范仲淹,可谓是苦尽甘来,与母亲、妻子、兄弟在宁陵共享天伦之悠悠亲情。也在这时,范仲淹才有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

  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说“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而此处的“家”即是指安在商丘宁陵的“家”,即在今宁陵的三里河村一带的故居。

  公元1026年,母亲谢氏病故,范仲淹含泪将其安葬在宁陵职田内(后迁葬伊川)。此间,范仲淹在宁陵居住。不久,应南京(今商丘)留守官晏殊之邀,范仲淹主持应天府学的教务。守孝三年,范仲淹便在宁陵和应天书院之间走动、居住、讲学,妻李氏携长子纯佑居宁陵范庄家宅。

  兴教留居,被列为宁陵“乡贤”

  因“家计宁陵”,范仲淹落户宁陵。在朝为官后,他常在宁陵行走,因此,在明清历次编修的《宁陵县志》中,范仲淹都被列为“乡贤”……

  范仲淹母亲谢氏改嫁朱文翰后,范仲淹改名朱说。《宋史·范仲淹传》:“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在宁陵生活的很长时间内,范仲淹仍以“朱说”为名,这也是宁陵范仲淹职田井称为“朱家井”的原因。

  范仲淹在迎母归养的同时,为什么要将同母异父朱氏兄弟一块接来?大致原因是范仲淹长年为官在外,朱氏兄弟在宁陵可以照顾母亲,帮忙管理职田和庄田。

  一直以来,范仲淹从未忘记继父朱文翰的养育之恩,和宁陵朱氏兄弟及其后人的感情也颇深。公元1036年范仲淹第三次被贬时,妻子李氏病逝。他因公务繁忙,无暇照料五个孩子,只好将他们送回宁陵职田家宅由朱氏兄弟抚养。此后,范仲淹官至副宰相,主持了庆历新政等。此间虽政务很忙,他始终和宁陵的朱氏兄弟家书不断,《范集·尺牍》卷上,存有其致朱氏的书信15封。

  朱熹收藏的范仲淹的《与朱氏家书二通》,也为我们考析范仲淹与宁陵的情缘提供了重要信息。范仲淹给宁陵朱氏的信中提到:“前日专到宁陵”、“宁陵家计作何擘画”,说明他时刻关心着宁陵家庭的生活情况。“星夜候贤归。切切!今专差人去”,“秋凉,希多爱,多爱”,“四郎看恤伊,令早读书,因早读书,因人,千万示信”。其时,范仲淹贵为宰相,但天伦之情在信笺中油然而生。质朴的语言、关切的问候、严格的要求,视若自家子弟,真切感受文正公那醇厚的亲情。

  朱熹评价曰:“范文正公与其兄弟之书,其言近而易知,油然天伦之情。今之士者得其说而谨守之,亦足以检身而及物矣。”朱熹所加按语中言及“公立朝之日,多宁陵足迹,惯游地也”,说明范仲淹在朝为官之后,仍多宁陵行踪,这里是他经常走动的地方,与其职田置在宁陵相印证。

  因“家计宁陵”,范仲淹落户宁陵。因此,在明清历次编修的《宁陵县志》中,都将其列为“乡贤”而非“名宦”。由此可窥作为“乡贤”,范仲淹在宁陵的影响。

  苏州是范仲淹祖籍,为其父亲之家;山东邹平是母亲谢氏改嫁之地,为其母亲之家;河南商丘是范仲淹成才立业、娶妻生子、兴教留居之地,或许是真正意义上属于范仲淹自己的“家”。(原标题:职田井见证范仲淹的“家计”)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大河报(2011-11-01)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商丘文化的灵魂——诚信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