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前有一眼泉水,谁也说不清它流淌了多少年
日常生活设施皆用石头搭建而成
石头砌墙、铺路……特色鲜明
民居精美的砖雕
天空如洗,棕黄的田野涂满绿色的鲜亮。沿仰韶大峡谷方向,向更深处的山路行进,居然就在视野之间,遮天的巨树下,已是黛色屋脊错织的村落。
阳光下的赵沟古村依山傍水,静谧祥和。这里属渑池县北部深山区的段村乡,南距县城30公里,北距黄河20公里。4月12日,记者来到这个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古山村探访。
脚踏青石杂陈高低不平的村路,看着袅袅炊烟,迎着习习山风,仿佛穿越时光。历经岁月沧桑的古槐,清流依旧的古井,错落有致的古宅,充满岁月印记的石磨、石碾、石臼、石桌、石凳,时而传来牛铃脆响、鸡鸣蛙叫……不经意的每一处似乎都有一段故事,让人忍不住驻足,一切都是那么朴素纯净,恍若置身世外桃源。
漫步赵沟古村,犹如进入一座“石头迷宫”。整个村落南北长280米、东西宽70米,8条总长560米的街巷全部用石板铺就,10余座建于明清时代的宅院依地势高低错落,25间石头屋、90间土坯房交织分布,池塘、古庙、祠堂、戏楼点缀其中。眼中掠过斑驳的土石墙,老旧的窄巷道,破落的古宅院,心中不见世事的喧嚣纷扰。
村中一棵4人才能合抱的古槐,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树下硕大的石碾旧迹驳驳,这是村落生活的一个标志,这里也是村里重要的社交场所。清闲的老人坐在这里谈古论今,路人也不时驻足歇脚聊天。这棵古槐是村民的骄傲,几乎每个人都能讲出一段它的神奇往事。村里人自豪地说:“我们村历史可长着哩!还出了几名考上北大、清华的大学生。”
62岁的赵平法介绍,村里九成人家姓赵。该村最早建于宋朝末期,现存古房屋多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虽历经数百年风雨,仍然很坚固。据专家推测,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战乱频发,赵氏先人为躲避战乱,逃难至人迹罕至的深山中,偶遇平坦地势,在此安居。村落四周,开垦的阶梯状农田遍布,又有便利水源条件。村东仅有一条狭窄进出道路,易守难攻。这些或许是赵沟古村得以完整保存至今的原因吧!
赵沟古村的建筑呈现典型的豫西地区特点。四合院中,上房坐落位置较高,面积较大,对称布局,有外廊,有檐柱。两侧房屋地势较低,面积小,进深较小,无外廊。村落的门楼建筑较为讲究,大部分是砖木结构。门楼的入户拱形门及房屋的屋脊、檐角均是砖雕,有花鸟虫鱼、飞禽走兽,花样百态,栩栩如生,浑然一体。从房屋建造材料上看,多利用了当地石材。房屋地基多是周围山上的青石,墙体除房屋四角用砖砌筑外,其实部分均为粘土逐层夯实。在经济拮据、生产力低下的时代,村民能完成这样的建筑,而且历经风吹日晒保留下来,不能不令人惊叹。
村子里处处留下沧桑岁月的传奇印迹。信步来到村里一户人家,大门高处遗留着过去挂有牌匾的痕迹,中间是20世纪60年代的大红“忠”字,最下面是某种饮料的招贴画。站在门前打量,仿佛时空交错,历史的沧桑改变就是眼前的简单组合。
74岁的村民赵安秋一直生活在村里,他说自家从“爷爷的爷爷”就住在这里,往上究竟还有多少代,已然说不清了。近年,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和外迁,只有一些老人和孩子留守在村里。现存古宅院大部分院落已破烂不堪,杂草丛生,少有人居住。“留守”的村民还继续着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由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他们生活宁静平和,村里还保持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淳朴民风。
在村中古井边,记者看到来自郑州、洛阳等地的游客忙着四处拍照留影。近年,“养在深闺”的赵沟古村以独特的传统村落风采和魅力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先后被命名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特色旅游村。电影《玫瑰谷》《留驻桃花塬》还把这里作为主要外景地。
“我们不能让这个村在我们这代人手上没有了。”村民赵建民的话也许正代表了村民们的心声与渴盼。《赵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这里将通过科学合理开发,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山乡古村旅游区、省内外知名的“沿黄第一古村落”、中国北方古村落生态文化体验区。
古老的村落就像一本厚重的古书,记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能展示多彩的自然生态景观,勾画民族的精神家园。走进赵沟古村,感触农耕文明的脉搏,这里留下的历史真实,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