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灵宝的遗迹述略
2013/10/9 17:02:13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东周柱下史李耳、又称老子、老聃,看到周朝已衰败,遂西渡流沙,行至灵宝函谷关,被关令尹喜强留于尹喜官所,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道德经》。从那以后,有关老子的遗迹、建筑、传说,在灵宝比比皆是。根据笔者的初步调查,现略述于下,以供老子研究者的参考:
一、著经处
老子著《道德经》于函谷,已为世人所肯定。但著经的具体地点,应予研究。根据现存的记载,有两处被说为当年著经的地方:
1、太初宫
太初宫位于灵宝市王垛村,即古函谷关内。原名“天宝观”。唐天宝元年(742)根据皇帝的命令所建。宋崇宁四年(1105),因甘露降于真武殿改名为“太初宫”。元大德四年(1300)又奉皇帝令重修。现太初宫犹在,其大殿的一个前柱础石,经考古学家鉴定,即为唐代原物。另据资料记载曰:太初宫即尹喜故宅。但灵宝县的文物部门认为,太初宫与尹喜故宅为两处,并非一处。如历代《灵宝县志》均记为:“尹喜故宅,在函谷关之南,唐开元末(741)获灵符于此,因改元天宝,改桃林曰灵宝”,可见尹喜故宅并非太初宫,亦非老子著经之处。现在的文物工作者普遍认为,太初宫即老子著经处,故在1987年重修太初宫时,即塑有老子著经的塑像一尊,并俗称太初宫为“老子著经处”。
2、老子故宅
据乾隆十二年(1747)《灵宝县志》载:“老子故宅,在县北里余,高阁连云,亭台隆耸,为桃林巨观”。老子本河南鹿邑县人士,何以在灵宝县有“老子故宅”呢?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即老子故宅就是当年老子著经的地方。据清代灵宝的一位著名学者卯显极先生所写的《老君原辨》一文称“李耳自柱下西游,至函谷,尹喜迎入关,著道德经于大河之滨,即今县治之北所谓老子故宅”。这是笔者所看到的明确用文字说明著经处所的重要的记载。
老子故宅建于何时?原未发现明确记载,查灵宝现存的各种版本的旧志,在原灵宝旧城北除老子故宅外,尚有一处“圣祖宫”,乾隆十二年县志称:“圣祖宫,在城北,唐天宝元年(742)敕建,元大德六年(1302)奉敕重修。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颁经典一藏”。那么城北这两处建筑是否“一人两名”呢?带着这个问题到河南省地方史志编委会资料室,查阅了清顺治十四年(1657)《灵宝县志》(胶卷本),真是“山重水覆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该志卷之一,古迹栏载曰:“老子故宅在城北三里,老子著经于此”。卷之三,寺观栏载曰: “圣祖宫,在城北二里,即老子宅也。”一语道破天机,果然“一人两名”。发生这样的差错,给后人带来这样的麻烦,皆因历代修志人员的不慎所致,当引为教训。
另外,在查阅旧志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元代对于老子和道教十分推崇,仅以灵宝的太初宫和老子故宅而言,元大德四年、六年均奉敕重修。又据元代一位名叫高凝的人所撰写的《老子故宅碑记》(载光绪十二年《灵宝县志》)一文所记,亦可看出这点。该文写道:“大元元贞(1295)改元之春,安西贤王北觐还道灵宝、微服踵此,遗中统宝钞三百两、俾充琳馆增修,盖是观老子之所寓止……道家胜地,千古奇遇……为天下斯教祖源,以订无为有为之本旨。会将见雄楼杰阁,彤庭绛台,倚金叠碧,丽乎日月,灼乎云霞……为天下壮观”。此碑记是应当时老子故宅的主持道士许姓真号者恳请所撰。不但皇帝降旨重修道教官观,就是仅统治一个安西地区的小贤王,也慷慨解囊,对道教的重视可见一斑。
二、有关老子、道教的建筑
1、唐朝两位皇帝的题诗:
①唐玄宗李隆基对于老子特别推崇,曾于函谷关尹喜故宅掘出所埋之“灵符”,将开元年号改为天宝,还将桃林县改为灵宝县。又据记载,唐玄宗还亲手书写了五千言的《道德经》(此事下文还将再谈),《灵宝县志》(包括清代,民国各版本)收录他所写的《老子故宅》一诗就不足为奇了。原诗如下:
仙居怀圣德,灵庙肃神心。
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
流沙丹灶没,关路紫烟沉。
独伤千载后,空余松柏林。
②唐德宗李适题诗于御题寺诗
据乾隆十二年《灵宝县志》载:“御题寺,在南门内,唐宝应初(762)德宗为雍王时,征史朝义过此,留诗于壁因名,有碑记”。778年李适登皇帝位后,该寺的主持僧人前往朝见,求德宗为该寺题额,李适题额曰:御题寺,赐主持僧法号:玄觉。当年李适所题原诗为:
高僧居净域,客子恋皇宫。
试访毗耶室,旋游方丈中。
禅林吹梵响,忍草散香风。
妙说三元义,能谈不二宗。
色空双已灭,内外两缘同。
识尽无生理,乃觅出几笼。
2、有关老子、道教的建筑
①瞻紫楼。此楼在老灵宝城西门外,即望气台,始建年代不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县令霍浚远奉命修理名胜古迹,予以重修:“台占平原之中,累甓(砖)而就,缩二丈六尺,环桥以通往来,横较缩阔一丈,共高五寻(注:八市尺为一寻)”。此楼后毁。1987年于古函谷关内重建瞻紫楼一座,成为旅游景点之一。
②祥符观。据乾隆十二年《阌乡县志》卷二载:祥符观,唐开元建,有玄宗御书道德经二碑,今废。另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阌乡县志》称:又吴式芬《捃古录》载,河东省山栖岩道场舍利塔碑,筠青谓一碑在阌乡及唐玄宗御书样符观道德经二碑,今求其石皆不可得,而往籍可据,并录于此,以资好古者探讨焉。以上县志所提书名,全名应是《捃古录金文》为清代吴式芬所撰。唐玄宗所书道德经二碑,建国后,文物考古工作者,多次寻查仍未发现,若能寻得,当为珍品!
③三清殿。该殿在原阌乡县境内,地址不详。据清乾隆十二年《阌乡县志》称:三清殿,神像后有大唐总章二年(669年)建造,小石老子像及左右侍者见存。
④天仙庙。该庙在原灵宝县老城南二里,背山面河,曲折高耸,上有玉皇、老君阁诸仙阁洞。兵火后仅存其址,清代庠生苏良相重新募捐复修。民国年间又毁于兵火。
⑤犹龙观。关于犹龙观的建筑共有两处。
据史载:“孔子往问礼焉。孔子退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知其能乘风云而上天,今见老子,其犹龙乎!”这就是老子犹龙的来历,在老子故宅的西南方向,有一石碑,上刻“犹龙真窟”四字。在灵宝的北朱阳,建有“犹龙观”一座。另据清代同治年间任灵宝县令的周淦所写的《创建函谷关门卡记》 (载光绪十二年《灵宝县志》)写道:“关上旧有犹龙阁,奉老子像。阁前雉堞残缺不齐,渐就坍塌,概令修理完善。”该文所称之函谷关系指魏函谷关,该关于1960年被三门峡水库淹没。
⑥玉真观。此观在县东南的老君原上。
据明代一位名叫吕天益的所写《登老君原观后阁》一诗,可见该观当年建筑颇为宏伟,香火一定很盛。该诗曰:
飞阁凌空四望开,登临永日独徘徊。
峰高下见黄河尽,天阔遥看紫气来。
远树苍茫生极浦,寒云萧瑟锁荒台。
关门令尹知何处,愁听孤城画角哀。
⑦炼真观。炼真洞。此两处遗址均在原阌乡县境内。
炼真观在阳平镇,该镇另有炼真洞。县志曰:炼真洞,县南十五里,相传老君炼丹于此,大蛇绕旁,洞深无底,直穿黄河至永乐宫。
⑧老君洞。在原灵宝县城西门内南街有一老君洞,旁建一古庙,建筑年代不详,庙内有高丈余的铜铸老子像。
三、有关老子、道教的地名
1、皇天原
据乾隆十二年《阌乡县志》载:“皇天原,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即董社原也。通鉴隋杨元感起兵,与宇文述尝战于此。世传,唐元(玄)宗时,有白发黄冠过此,谓邬元崇曰:我是太上老君,汝帝元祖也。因更名皇天原”。
上文提到的邬元崇何许人也?此处须作简要说明。在皇天原(此原位于今灵宝豫灵镇西北)的中部有一个村,叫作邬东村(现演化为古东),旧志载:“邬东村,县西五十里蜀真人邬元崇隐此”。这就是村名来历。同时也说明邬元崇是四川人,在此隐居修炼。太上老君成仙后,经过此地,通过他给唐玄赤传话,将董社原改为皇天原了。后来邬元崇死了,在皇天原之巅,据说是邬元崇升天的地方,建了一个“凌虚观”,以续道教的香火。
2、老君原
老君原,前文已经提到,此原位于今灵宝阳店乡南部。“上有老君观并冢,古柏聚生,望之如华盖”。民间传说,老子与王母娘娘争夺灵宝境内的娘娘山,争她不过,才到此原隐居。
3、亚武山
据光绪二年《阌乡县志》载:“亚武山,城西南五十里,相传真武先居于此,今有真武庙。因亚于武当,故名”。亚武山,位于今灵宝豫灵镇南部。现已辟为道教胜地和旅游景点。在原阌乡县境内,还建有真武庙两处:
①在县城内学宫后阜,明弘治二年(1489)训导宋亮建,杨鲁记。明万历三十年(1602)知县黄方重修,杨锦州记。
②在县西四十里,枣乡峪。该峪位于今灵宝故县镇南部。
另外,灵宝民间历来有祭祀老子诞辰的风俗。据光绪二年《灵宝县志》卷之三风俗志载:“二月初三祀文昌。十五祀老子。”可见老子和道教在民间有深厚的基础。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灵宝市文广新网(2013-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