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三门峡 >> 走进三门峡 >> 印象三门峡 >> 浏览三门峡

三门峡印象

2013/4/15 18:43:12 点击数: 【字体:

   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河南、山西、陕西三省交界处,是伴随着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设而崛起的一座新兴城市。相传大禹治水,使神斧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河道中由鬼石和神石将河道分成三流,如同有三座门,三门峡由此得名。

    地处黄河流域的三门峡市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成为华夏浩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历史文化对于推进历史的前进乃至当今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及其深远的影响。仰韶文化、虢国文化及由老子《道德经》衍化而来的道家、道教文化便是这诸多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

    三门峡东与洛阳市为邻,南依伏牛山与南阳市相接,西望古城长安,北隔黄河与三晋呼应,是历史上三省交界的经济、文化中心。 华夏的古老文明、祖国的今朝奇迹、南疆的湖光山色、北国的秀丽冰川,在这里得到了巧妙的浓缩和展现,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十分广阔的前景。厚重的历史文化为这里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主要有融观光、登山、避暑为一体,享有“ 小华山”之美称的亚武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四面环山三面水,半城烟村半城田”的陕州老城风景区(陕州公园);风光旖旎、 景观险胜、古迹遍布的三门峡黄河游览区等。近年推出的“黄河之旅”旅游线路,已被国家旅游局定为14条旅游专线的第二条,推向国际市场。

    三门峡美食
 

三门峡印象

    大刀面  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切面的刀大的出奇,此刀长3尺,宽5寸,形如铡刀。先将面擀成一尺多宽的面皮,然后折叠成十余层,放在大刀下,切成宽细不同的面条。吃时佐以浇头、配菜,酸辣可口。
          
    观音堂牛肉 此菜的制作过程颇为繁复:先将牛肉腌制好,再放入大锅内煮沸,边煮边加入适量的茴香、丁香、白芷、姜、蒜、辣椒等。成品色泽鲜艳,酱香浓郁,咸味适度,肉嫩可口。

三门峡印象

    三门峡麻花  这种麻花长有尺余,色泽柿红透亮,有棱角,香甜可口,黄焦酥脆,久放而不干,是一种老少咸宜的风味小吃。

三门峡印象                  

    陕州糟蛋陕州糟蛋系采用鸡蛋和黄酒酒糟加工酿制而成。传说是晚清时浙江绍兴一个酿酒师傅把这种工艺传到了陕州。它用料严格,工艺讲究,成品蛋蛋心呈红黄色细腻糊状,无硬心,有蛋香、脂香、酒香等多种香味,味悠长可口,风味独特。成品蛋宜存放于清凉处,随吃随捞,食时去壳,加香油少许,是豫 西有名的风味食品。

三门峡印象

    脂油烧饼又叫脂油饼,是灵宝的一大名吃。它呈扁圆形,旋纹相套,外观焦黄明亮,咬开后层次分明,每层薄如纸,外酥内软,浓香扑鼻。

三门峡印象

      水花佛手糖糕豫西一绝“水花佛手糖糕”,是三门峡市的传统特产,它造型别致,焦酥适口,香而不腻,风味别致,深受人民欢迎。
 
    三门峡旅游资源

    虢国墓

    在三门峡市北上村岭,北临黄河,是周代诸侯虢国国君及贵族墓地。1956—1957年为配合三门峡水库工程建设,共发掘出234座古墓、4座车马坑。虢国墓地的发现填补了我国西周考古史上的空白,为研究当时的文化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整个墓区面积达4万平方米,共发掘出各类贵族墓234座,车马坑60多座,出土珍贵文物达1万多件。其中两座国君墓中出土了很多的珍贵的一级文物,如有“华夏第一剑”之称的玉菱铜芯剑、精美华丽的“缀玉面罩”等。

    亚武山国家森林公园

三门峡印象

    亚武山位于灵宝市豫灵镇境内,是道教名山之一。相传真武大帝出家之初,慕此山风光,在北峰修道。因仅次于湖北武当山,故名“亚武山”,又名“小华山”。主峰海拔2156.9米,周围面积100平方公里,是河南省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名胜风景区。
 
    三门峡黄河游览区游览项目包括黄河三门峡水库山水自然风光、白天鹅观赏等。

    每年10月至次年6月三门峡库区蓄水时,黄河在湖滨区北界形成一个美丽的湖泊。从陕州风景区至三门峡大坝20余公里间,碧波浩淼,一望无际。由太阳渡码头乘坐游船东去,两岸青山绿树,绵延不绝,山光水色,相映如画。湖面上,时见野鸭成群,大雁结队,成百上千体态优雅、洁白如银的白天鹅或觅食嬉戏,或翩翩飞舞。途中,还穿越三门峡黄河公路大桥,领略其“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气势;遥望南北会兴、茅津两古渡,发古今之幽思;经过水淹柳林,感觉穿行柳梢之缥缈。

三门峡印象

    观赏白天鹅的最佳位置在南岸沿黄公路一带及王官、陕州风景区等观点。湖滨区由此成为极为难得的白天鹅观赏胜地,被誉为“天鹅之城”。三门峡大坝下游钢桥处为黄河大漂流的起始点。1986年,具有地方特色的黄河大漂流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三大漂流之一。每年6月底至9月初,乘橡皮艇从这里出发,进行有惊无险的黄河大漂流,可以饱览两岸山峦风光,尽享黄河东流去的壮丽景象,随滔滔黄河水寻找“风口 浪尖,飘飘欲仙”的感觉。洁白美丽的天鹅,逐浪排空的黄河,正所谓“夏漂母亲河,冬赏白天鹅”。 

三门峡印象

    娘娘山

    娘娘山又名女郎山,位于小秦岭山脉的最东端。关于娘娘山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故事。相传汉时,山下有李姓二女,年及婚嫁,母欲择配,终不允,母曰:妇人以夫为家,未有终身不嫁者。二女指山曰:此即吾夫家也。遂逃至山巅,后偕其母羽化而去,常呼风唤雨,广降甘霖,造福百姓,因而又名夫家山。千百年来,有关娘娘山的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着许多神奇动人的故事,使娘娘山成为豫西人民心目中的神山。山顶娘娘庙,黄天墓、捞儿撵等景观都留下了极为丰富的人文故事,为娘娘山披了神秘面纱。

三门峡印象

     桃花谷自然风景区位于卢氏县磨沟口乡西虎岭村,最具特色的有自然生态景观大型溶洞景观和历史文化人文景观。距县城40公里,距209国道14公里,景区总面积1940公顷,林地面积681公顷。谷呈东西走向.宽约20余米.长1 5公里,峡谷内自然形成多级瀑布,山上植被丰茂,春天桃花争艳,盛夏清爽宜人,垒秋万山红追.严冬银装素裹。山石与地面之间形成一个深约10米左右的山洞,俗称“水帘洞”,飞泻而下的溪水好像申串珠帘挂在洞门,自然而迷人,犹如一幅幅不经渲染的山水画面。
 
    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位于灵宝市区北15公里的函谷关镇王垛村,距三门峡市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三门峡印象
 

     天鹅城

    2002年,三门峡就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列为“21世纪城市规划、管理与发展”援华项目,这也是我国北方唯一一个被列入该项目的城市。

    每年入冬以后到次年初春这段风寒雪飘的季节,三门峡这座美丽的城市总会迎来她相知的朋友-白天鹅。 在三门峡库区广阔明澈、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成千上万只白天鹅自由自在地飞翔、飘游、嬉水、觅食,安详地休养生息。这些圣洁的仙鸟,或飞、或游、或走、或卧、千姿百态,构成一副副动人的画面,成为三门峡一道亮丽的景观,招引四方游人争相观赏,络绎不绝。

三门峡印象

    据研究人员考证,这群白天鹅来自西伯利亚,她们之所以每年如期来到三门峡越冬,是因为三门峡山川秀丽,湖面广阔,水肥草美,食物充足,广大人民群众在市委、市政府的倡导下,树立了良好的保护生态的意识,并采取了得力的保护鸟类的措施,创造了人与鸟和谐相处的优越环境。 三门峡也因此有了“天鹅城”的美誉。

    三门峡水库

 

三门峡印象

    三门峡水库,黄河上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一座曾经引起成千上万人迷狂欢呼的水库。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治黄工程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黄河下游防洪、防凌的重任,保护着冀、豫、鲁、皖、苏5省2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1.7亿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该枢纽运营45年来,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1957年4月13日,三门峡水利枢纽正式投入使用。

    三门峡历史名人

    关龙逄,陕县人,夏朝末年人,夏桀时大臣,因忠谏而被桀所杀。

    王浚 (206~286 )西晋名将。

    张士贵(?~656) 唐代名将。卢氏人。自幼学武,颇有臂力,箭无虚发,人皆称奇。隋末聚众揭竿起义,后归顺李渊。在完成唐朝统一大业和边境扩张的戎马生涯中屡立战功,先后任右光禄大夫、右屯卫大将军、左领军大将军等职,并被封为虢国公、勋国公。

    上官仪(约608~664年)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家于江都。贞观初,擢进士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他常参加宫中宴会,又曾参预《晋书》的编撰工作。唐太宗每属文,遣仪视稿,私宴未尝不预。唐高宗即位,上官仪为秘书少监,进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上官仪刚直肯谏,因建议高宗废武则天,遭武氏嫉恨。麟德元年(664年),被告与废太子梁王李忠通谋,上官仪及其子上官庭芝同时被处死,籍没其家,其孙女上官婉儿后为唐中宗李显妃嫔。唐中宗李显即位时,才得平冤,被追赠为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以国礼改葬。肖像列入凌烟阁,牌号是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兼弘文馆学士、楚国公。

    上官婉儿(664---710年),上官仪之孙女,父祖死时尚在襁褓之中,随母亲郑氏入宫役使。天资聪颖,卓有文才,下笔成章。14岁时被武则天发现,加以任用。以后,逐渐被委以重任,参与处理国家政务。唐中宗登基被封为昭容,专管草诏制命,深被信任。上官婉儿曾提请中宗扩大书馆,增加人员,以延揽人才,被中宗采纳,为发展唐朝文化做出贡献。上官婉儿的诗作对仗工整,遣词华丽,成为当时文人学习的范文,朝廷内也趋之若鹜,对唐初诗律有一定影响。临淄王(即唐玄宗)起兵,与韦后同时被杀。 后人称其为“巾帼首相”。

    姚崇,原名元崇,字元之,武则天时,因与一反叛突厥人同名,故而以字行(有的说是改名元之)。开元元年(713年),因避年号讳,又改名崇。陕州硖石(治所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人,永徽元年(650年)生。历事武则天、唐中宗、睿宗、玄宗诸朝,任宰相,多次出任地方长官,为唐朝前期一名臣。开元九年 (721年)卒。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市)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高季兴(858~929),五代十国时南平国(荆南)的创建者。

    魏野,宋初诗人。字仲先,号草堂居士。原为蜀地人,後迁居陕州(今河南陕县)。自筑草堂於陕州东郊,常在泉林间弹琴赋诗。当时显宦名流如寇准等多与他交游。宋真宗西行汾水时曾召见他,但他回避不见。终生不仕,死後追赠著作郎。

    张玘(?一1162年),字伯玉,河南渑池阳壶(今南村乡洋湖村)人。南宋初,动用家产,招 募新兵,先后随宋将翟兴、董先、岳飞等抗金,屡建战功,官至御营宿卫前军都统、爵亲卫大夫。后在海州之战中牺牲,被追封为清远军承宣使。
  曹培元(18s9至1958年),字植甫,曹靖华之父,晚清秀才。其愤于时弊,立志终生从事乡里教育事业,培育故乡贫苦子弟。起初他主持朱阳关分州义学,后于汤河、马耳崖、五里川等地任教,桃李遍卢氏。

    曹培元为人刚直,力击时弊,反对守旧,力持创新。教学反对囫囵吞枣,主张灵活运用。反对不求甚解、刻板死背的教学方法;注重比较,讲清道理。民国23年 (1934年),先生65岁大寿,执教已45载,鲁迅先生为他写《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序》,高度赞扬他“幼承义方,长怀大愿,秉性宽厚,立行贞明,躬居山曲,设校授徒,专心一志,启迪后进,或有未谛,循循诱之,历久不渝,惠流遐迩,又不泥古,为学日新,作时世之前驱,与童冠而俱迈,爱使旧乡丕变,日见昭明,君子自强,永无意必,而韬光巷里,处之怡然,此岂轻才小惠之徒所能至哉。”

    曹靖华(1897年8月11日—1987年9月8日),原名曹联亚,河南卢氏五里川路沟口村人,中国翻译家、散文家、教育家,北京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网(2010-05-25)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