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三门峡 >> 走进三门峡 >> 印象三门峡 >> 浏览三门峡

寻访陕县天井窑院

2013/10/10 14:22:17 点击数: 【字体:

寻访陕县天井窑院

寻访陕县天井窑院

 不到陕县,你也许不知道那里的天井窑院;不看天井窑院,你也许不知道被视为“人类建筑文化母型”的奥妙之处。陕县被誉为“中国天井窑院文化之乡”,天井窑院也是中国民俗文化遗产。在第17届中国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即将到来之际,记者走访了陕县西张村镇庙上村等一些天井窑院所在的村落后,提议在这个旅游节,不妨到陕县看天井窑院去!

    天井窑院访老人


    天井窑院还有一个名字——地坑院,是黄土高原天然黄土层下孕育的一种特殊建筑。4月是春暖花开的时节,阳光暖暖地照在西张村镇的各道塬上。塬在河南并不多见,但对豫西人来说却不陌生,它其实就是因流水冲刷而成的平坦高台,由很厚的黄土构成,闻名四方的天井窑院就分布在这些塬区。

    记者徒步到庙上村时已是正午,在一座古老的天井窑院里,我们看到院子里临时搭建的灶台前,有一位老人正在蒸馍,便顺着地下巷道进入,敲开了老人的大门。老人并不知道记者的来意,但是很热情地接待我们。她一会儿拿水果一会儿端茶递水,高兴地说:“你们随便看随便看,哪个屋子都可以进的。”

    老人居住的天井窑院有些年头了,但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这座天井窑院独门独院,院落四周黄土壁立,满地青砖与入户门洞的墙砖拱圈互为点缀,遥相呼应。东南西北共挖有8孔窑洞,厨房、储藏间、客堂、卧室一应俱全,生活起居的格局颇显古风古韵。窑洞内的拱顶如同苍穹,典雅之中尽显浑然天成。记者将老人扶回灶台前,与她闲聊起来。

    老人名叫员磨环,今年79岁,身体健康,腿脚十分灵便。她有两个儿子5个女儿,都已成家另居。因为家中地少,种麦子与苹果树收入一般,目前都外出打工了。老人说,他老伴这会儿正在帮人家盖房子,中午有人管饭。说起她的天井窑院,老人颇为自豪,称这座院至少有200年历史了,她的祖上三代就住在这儿。冬天天冷时,在大炕灶做饭,因为大炕灶连着土炕,饭菜做好后土炕也热了;夏天住着很凉快,窑洞里住着冬暖夏凉,比空调房强太多了。记者问她住在这里习惯吗?老人说:“当然习惯了,我都快住了一辈子了。天井窑院很安全,小门一落锁外人无法入内。遇到刮大风的天气,院内一点儿也不受影响;天睛时,就把所有窑门打开,通风走气儿,保持窑内干燥;下雨了,院内都有渗水井,从来没遇到水淹院子的情况。早先,通往地面的台阶通道旁都打有吃水井,现在不用了,因为政府给每家都安上了自来水,吃水更方便了。”辞别老人时,我们问及她家的收入情况,她说,她和老伴虽然只有两亩地,不算农药、化肥、人力投入,一年有5000元收入,基本上够开销了。

    天井窑院真神奇
  
    也许现代人更加向往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不是为了逃离红尘,而是为了躲避城市的喧嚣与繁杂。在陕县,如果能找一座天井窑院小住几日,体验一次田园般的闲适与宁静,也许真是一桩乐事。提起窑洞居住方式,人们并不陌生,如陕西、甘肃、山西均有依崖掏建的供人居住的窑洞,甚至也有就地挖坑掏窑而住的,但与陕县的“三道塬”——张汴塬、张村塬、东凡塬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因为这里密布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地坑式窑院让人啧啧称奇,所谓“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便是天井窑院的真实写照。

    据西张村镇党委副书记张建军介绍,天井窑院作为人类早期的穴居,已有5000年历史。早期,豫西先民是借助崖壁掏挖而建,因为豫西也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可以这样说,自从这里有了先民便有了窑洞与天井窑院。

    西张村镇为三门峡境内第二大人口乡镇,陕县的天井窑院有上万座,主要分布在张汴塬、张村塬、东凡塬三大塬上。据介绍,张村塬居住在天井窑院中的人曾经多达6万人,张汴塬为1.2万人,东凡塬为9000人。当地人为何要住天井窑院?天井窑院这种建筑缘何又在地平线以下?这种建筑的奇妙之处又在哪里?

    西张村镇副镇长张小巷说,陕县一带的黄土具有很强的直立性,而且抗震、抗压,深度在10米之内的土质黏性好,具有隔热、隔音效果。

    天井窑院虽然是挖地而建,但其合理的布局却充分展现了儒、道学说的思想光芒。因为天井窑院在建之前,通常会请风水先生,依据易经八卦来决定是否修建。日子看好了,放鞭祭祀后,在院子正中和四个角各挖三锨土——“破土”,然后才能动工。据相关资料介绍,天井窑院的院落一般分四种类型:一是长方形的东震宅,凿8孔窑,南北各3孔,东西各1孔,门为正南方,厨房设在东南方;二是长方形的南离宅,凿窑8至12孔,门为正东方,厨房设在东南方;三是正方形的西四宅,凿10孔窑,东西各3孔,南北各2孔,门走东北方,厨房设在西北;四是长方形北坎宅,凿8至12孔窑,门走东南方,厨房正东。东西南北各按易经八卦排列。

    建造天井窑院,当地还有一些有趣的讲究,就是窑要带“五”、炕要有“七”。三门峡群众艺术馆馆长员更厚说,一般情况,主窑为九五窑,即宽9尺、高9尺5寸,其他窑系八五窑,即宽8尺、高8尺5寸。厨窑就是主人的卧室,灶与炕相通,饭熟炕热,可谓一举两得。而盘炕时择日要有“七”,长宽中也要有“七”,如炕长为6尺7寸、宽为4尺7寸。

 寻访陕县天井窑院

    因为“七”与“妻”谐音,寓意“与妻同床,白头偕老”。他说,大多数天井窑院通往地面的过道都很普通,也有的人家利用青砖铺道、砖砌门脑,俗称“穷院子,富门楼”。窑洞一般高三四米、深10米。有的窑洞内还开挖了拐窑,作储藏室用。主窑一般为3窗1门,其他的窑多为2窗1门,高度要低于主窑。通常主人都在地坑院内栽树,但有“前不栽桑,后不栽柳,当院不栽鬼拍手(杨树)”的讲究。因为“桑”与“丧”同音,柳是丧仗木料,杨树叶子随风而响,都不吉利。于是,“前栽梨树后有榆,中间要栽石榴树”就流行于各个天井窑院了。当地人认为,“梨”与“利”同音,榆树又名榆钱树,多籽的石榴当然寓意“多子多福”了。

    说到住天井窑院的好处,张建军说:“窑院里的土炕对老年人来说是一种福音。睡土炕的老年人很少有人腰酸背痛,因为人与土气相接,对身体好,也能吸收地气。对小孩子来说,身上出痱子或被蚊虫叮咬,用天井窑院的老土一抹很快就好了;脚气严重的人,把脚指埋入晒得滚烫的老土中,几次后也能痊愈。而且,天井窑院还能防震,因为地动它动,随着大地的脉搏而跳动。当然,它也有缺点,那就是占地太大,不利于老年人出行。”

    虽然天井窑院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在抗日战争之前,西张村镇一带大多数群众除了住在天井窑院外,地面上也住着一部分人。在西张村第七组,72岁的员本固与74岁的员重让老人告诉记者,当年日本鬼子在村里实行“三光政策”,烧光了建于地面上的房子,这才把地面上的住户赶到了地下。加上开挖天井窑院居住比较省钱,几乎全体村民都住在了地下。为了躲避危险,甚至把七八座天井窑院打通。“现在,大家的条件好了,当然搬到上面住了。别说是年轻人,就连老年人也很少再住窑呀!”员重让老人说。

    天井窑院真神奇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记者在庙上村及张一村、张二村等村采访时,发现昔日那种“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的景致早已消失。在西张村第七组,只见一排排两层小楼立于地平线上。在一个废弃的天井窑院东侧上方,几位七八十岁的老太太正围在一起聊天儿。而百米开外一片刚被夯土机压平的空地上,一群民工正在“吭哧吭哧”地打地基盖新房。旁边,几个小孩正在追逐奔跑,他们也许并不知道,自己脚下踩着的土地,正是一段祖辈们曾经创造的辉煌历史。记者转遍村里的天井窑院,已鲜见有人居住,都是人去院空。见我们拍摄废弃的天井窑院,一位老太太说:“这烂窑有什么好拍的?”记者问道:“为什么叫烂窑?”老太太说:“就是烂窑嘛,还有谁住呢?”她随手一指民工们建房的地方,“看见没有,这么大的一片地方,以前全是烂窑,现在全推平了,都盖房子了。”

    另一位老太太指着旁边一栋两层小楼说:“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挣钱啦!这栋房子,就是主人家两个闺女去年花了8万元帮忙盖的,要是搁在今年,10万元都不够!”记者问老人,是住在上面好还是住在窑院里好,老人们都说,当然是上面好了,以前是家里穷,盖不起房子才在地下掏窑住

寻访陕县天井窑院 

寻访陕县天井窑院

寻访陕县天井窑院

    比起小洋楼,这种极具特色的民居从生活功能来说自然逊色很多。如今的村道上停满了各种农用机具,新农村景象日益凸显。在西张村,不少老人告诉记者,他们这里的地少,靠种田根本不行,而一座12孔窑院就占两亩地,不适合当地发展。随着农村生产力的提升,追求更高的物质与精神享受已是必然,年轻人对天井窑院更是不屑一顾。该县实施退宅还田后,虽说顺应了国家的土地政策,却与传统文化保护形成了冲突。正因如此,记者转遍几个村子,也没找到几家像样的天井窑院,而在地平线上大兴土木的建筑队随处可见,与那些败落、坍塌的天井窑院形成鲜明的对比。

    张建军告诉记者,据北京的民俗专家称,与蒙古包、福建土楼相比,陕县的天井窑院更符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因为申报世遗的条件必须具有真实性、唯一性、研究性和实用价值性。目前,发展经济与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在不少地方存在冲突,而天井窑院这种古老的建筑也同样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记者在西张村镇的赵村采访时,恰逢小学生们放学,我们连续询问多名小学生有没有住过天井窑院,他们的回答相同,那就是没有一人住过,都是在新房子里长大。

    天井窑院居住条件虽然十分简单,但其构思奇特、造型精妙、设计合理,有“地下四合院”之称,是当地人民发挥创新精神的历史见证,是了解当地民风民俗的活资料,更是研究人类原始穴居历史的实物见证。那么,作为中华文明历史遗产的天井窑院,是否真的会从此消亡呢?答案是否定的——

    要以开发促保护

    为了保护天井窑院与开发旅游资源,2003年西张村镇就在庙上村实施了一系列的计划,由政府出资30多万元购买了5座天井窑院,并重新修建拦马墙、大门与小桥等,开发出旅游项目。 张建军说,当时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天井窑院,但是资金有限,就增设了餐饮住宿功能,以开发促保护。

    近年来,随着旅游产业逐渐升温,陕县对西张村镇提出了“一有地坑院,二有南沟剪纸,三有磴泥砚”旅游产业开发的总体要求。天井窑院因为奇、特、土、真而倍受中外游客的青睐。游人们可以体验居住天井窑院的乐趣,感受吃农家饭的本真,观看民俗婚嫁表演,领略豫西民俗的古风古韵。

    据西张村镇综治办主任水卫东介绍,最近几年,天井窑院每年都会迎来不少外地游客,包括一些时任或离退休的国家领导人,如原政协副主席王文元、原政协副主席张思卿,原国家中组部部长张全景,以及央视、凤凰卫视、浙江卫视、湖南卫视等媒体。就在记者来此采访的前几天,韩国教育电视台与河南卫视国际部先后前来制作天井窑院的专题节目。

    “可以这么说,凡是来到三门峡的名流,都会到这里参观天井窑院,包括法国及非洲游客。同时,这里还是郑州大学美术系古建筑的实习基地。根据游客的需要,我们还会组织南沟剪纸与民俗婚嫁表演节目,为游客们助兴。”张建军说,2009年,西张村镇被河南省政府授予“民俗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2010年,庙上村地坑院营造技艺被文化部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张村镇被河南省文化厅授予“特色文化产业乡镇”称号。为了更好地保护天井窑院,庙上村还开发出“抗日洞”风景区、“血泪井”纪念区、现代新居“地坑院”改造区与传统民俗“地坑院”保护区等,这些景点因为魅力独特,已是声誉渐盛。 随着旅游开发和保护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天井窑院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不会成为最后的风景。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西部在线(2011-08-19)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