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走进南阳 >> 印象南阳 >> 浏览南阳

“南水北调河南考古发现”之三 徐家岭夜退盗墓贼

2014/10/22 11:46:42 点击数: 【字体:


“南水北调河南考古发现”之三 徐家岭夜退盗墓贼

徐家岭发掘现场
 
“南水北调河南考古发现”之三 徐家岭夜退盗墓贼

徐家岭楚墓出土小口鼎

“南水北调河南考古发现”之三 徐家岭夜退盗墓贼

徐家岭楚墓出土铜器

“南水北调河南考古发现”之三 徐家岭夜退盗墓贼

盗墓贼在徐家岭留下的盗洞南阳考古所供图

 

  南阳考古所供图

  “南水北调河南考古发现”之三

  策划文体新闻中心执行首席记者姚伟实习生陈京文首席记者陈晓东记者闫化庄图学术顾问张志清研究员

  引子

  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时常要与盗墓贼抢时间比速度,斗智斗勇。

  盗墓贼自古有之。中国古人追求厚葬,富豪、权贵的墓葬中往往有珍奇之物。也正因此,自古就有人以盗墓为生,考古发掘先秦墓葬时,时常会在墓冢发现汉代的盗墓工具,以及闷死在墓中的汉代盗墓贼。

  说起盗墓,不能不提洛阳。作为九朝古都,洛阳北邙古墓层层叠叠,“无卧牛之地”。上世纪初,修筑陇海铁路时,挖出来不少古墓,引发盗墓狂潮,造成洛阳十墓九空,有人甚至说是十墓十空。

  淅川情况与洛阳不同,大量楚墓中的文物基本保存完好。这是因为楚国在淅川的繁盛长期被遗忘,没人知道这里沉睡着大量古墓。1973年丹江口水库蓄水前,也没有进行过大规模文物保护工作,很多原本处于高岗上的墓葬沉入水中。而水库的水岸线时涨时消,一些墓的封土被冲荡殆尽,干旱的年份,库区水位大降,一些青铜器就裸露在外面,楚国深藏在地下的奥秘才为世人所知。

  几乎就在考古界关注淅川的同时,文物贩子闻讯而至,引发盗墓狂潮,屡有盗墓大案,淅川与洛阳、长沙、东阳(位于江苏盱眙县)一起,被视为全国四大盗墓猖獗之地。

  2006年10月,一伙盗墓贼瞄上了淅川徐家岭的几座楚墓,他们找准了墓道的位置,已将盗洞打到了墓室的门口。

  发现盗墓贼魅影

  徐家岭也叫凤凰头,原是丹江西岸的丘陵,丹江水库建成后,成为伸入水中的半岛。我们搭乘淅川县文物巡护船横渡丹江,来此寻访楚国故迹。

  岭下江边,两头黄牛安卧休憩,一大群羊游荡觅食。寻路上岭,我们依次发现三个大坑,坑底长满杂树。淅川县文物研究所李聪先生说,这是楚墓遗迹,2006年时,这三座楚墓差点被盗。

  2006年10月28日,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一行人来到淅川丹江岸边的徐家岭上。他们正在附近的东岭长沟执行南水北调发掘任务,闲暇时间,来徐家岭转转。

  在考古界,徐家岭与附近的和尚岭、下寺一并名声赫赫,有着浓郁的传奇色彩。这里曾发现过十座楚墓,出土了大量重要文物,其中青铜怪兽尤为珍贵,是各种图册上常要选用的青铜精品。当年南阳考古所曾参与发掘,一行人也算故地重游。

  漫步岭上,考古队员无意中发现有土被翻动,仔细查看,竟有使用洛阳铲的痕迹,他们顿时警觉起来:这是盗墓贼特有的魅影!

  那些洛阳铲留下的痕迹很新鲜,看样子,盗墓贼光顾是近几天的事。考古队员们仔细搜寻,先发现了几个洛阳铲挖的探洞,然后发现了一个盗洞。那盗洞大约15米深,留有残破的电线,盗墓贼应该使用了定向爆破手段:用洛阳铲挖探洞,填上炸药,一声闷响,炸药把土向四周撑开,形成盗洞。根据盗洞情形判断,盗墓贼已做完前期工作,尚未下手行动。

  “我们当即给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打电话汇报。”南阳考古所乔保同先生说:“张志清主任让先报案,阻止盗墓,然后考虑发掘事宜。”

  淅川县仓房镇派出所民警闻讯迅速赶来。根据现场情形,考古队与民警协商,决定事不宜迟,立即采取行动,当晚即在岭上蹲守,张网静候盗墓贼。

  10月底的天气,丹江吹来的夜风已是寒冷难耐,好在盗墓贼很性急,没让他们等候太长时间。

  当晚十一点多,一些声响由远及近,仔细辨听,陆路和水路各来了一伙人,会合后就往岭上走,有十多人。距离十来米时,蹲守的民警和考古队员突然起身,厉声质问。大吃一惊的盗墓贼四散奔逃。

  由于没想到盗墓贼如此多,蹲守的民警和考古队员只有六七个人,没法全部擒拿。大多数盗墓贼趁着夜色逃走,民警们抓到三人,缴获铁锹钢铲等盗墓工具和一辆湖北牌照的面包车。经讯问,这伙盗墓贼主要由湖北人和洛阳人组成,也有淅川本地人。

  此时东沟长岭墓地即将完成发掘工作,经省文物局南调办批准,南阳考古所移师徐家岭,开始抢救性发掘。

  薳夫人墓发现“岁星纪年”实物

  发掘过程中,考古队才发现那帮盗墓贼很“专业”,他们挖的盗洞顺着墓道边下去,拐个弯就能转进墓室。

  这次发掘持续了两个月,过程十分艰辛。因周围没有村庄,考古队只能吃住在工地。临时搭建的帐篷保暖性差,夜晚还常被大风掀起,刺骨的寒风直灌进来,令人难以忍受。

  因刚刚从盗墓贼手中夺过来,发掘现场的安全也让人忧心。考古队员们白天发掘,晚上轮流值班,以确保文物安全。后来经文物主管部门与南阳市协调,派警力予以保护,大家的心才安稳下来。

  发掘工作并不顺利。徐家岭上都是黏土,直立性非常差,容易塌方。为了确保文物和考古队员安全,发掘中将墓室四周外扩,又租赁钢管,对墓壁四周进行加固。发掘时,多次雨雪交加,工作人员经常一身泥泞,苦不堪言。

  这次发掘的三座墓中,两座规模较小,也曾被盗过,出土文物不多,但编号为M11的墓却有不同寻常的发现。

  这座墓呈“甲”字形,墓道长8.2米,墓室长11.50米,宽10米,深10.5米。墓室的棺椁为两棺一椁,内椁的北侧和西侧的北端各有一殉人,主棺下有一近长方形腰坑,内有一狗的骨架。墓主人骨骼已朽,可以看出仰身直肢,双手交叉放于骨盆上。

  出土随葬品十分丰富,包括青铜器、玉石器、陶器、骨器、角器、木器和铅器等各类遗物共300余件,其中有完整成套的青铜编钟和石编磬,对研究楚国音乐具有重要的价值。根据青铜器上的铭文,该墓主人为女性,叫薳夫人,应是楚国大夫级贵族。

  在所有文物中,一件铸有49字的小口鼎最为重要,这段文字涉及到“岁星纪年”,证实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使用这种纪年方法。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岁星纪年的实物,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岁星就是木星。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木星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因此把周天分为十二分,称为“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经“一次”,可以用它所在星次来纪年。因此木星被称为岁星,这种用天象纪年的办法被称为岁星纪年法。此法的起源年代还不清楚,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用本国年号纪年,弄得相互之间谁也不清楚那一年是哪一年。因此需要借助这种以天象来纪年的办法避免混乱。《左传》、《国语》中“岁在星纪”、“岁在析木”等大量记录,用的就是岁星纪年法。岁星实际约11.86年运行一周,因此这种纪年法用久之后,就与实际天象不符,汉代逐渐被天干地支纪年法取代。尽管如此,这件涉及岁星纪年的实物,仍有其独特的价值。

  M11与以前发掘的M10南北并列,相距仅6米左右,墓葬形制、方向相同,均为“甲”字形墓,并均为战国早期楚墓。考古队员因此认为两座墓关系密切。

  M10也是楚国大夫级墓葬,随葬品也很丰富,其中11颗完整的蜻蜓眼玻璃珠引人注目,科学检测结果表明,那是从西方传入中国中原地区最早的古代玻璃。这一发现与下王岗塞伊玛-图尔宾诺青铜矛有着同样的意义,证明古代跨区域文化传播并非个案,而在这种文化交流中,丹江文化走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大河报(2014-10-2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