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名人名家 >> 逸闻趣事 >> 浏览南阳

诸葛亮的科技人生精神

2014/12/29 17:31:57 点击数: 【字体:

诸葛亮的科技人生精神
诸葛亮画像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生于山东的诸葛亮在幼年时期就没了父母,跟随叔父,历经艰辛,后来流浪到荆州襄阳附近的乡下隆中耕读。他同当地名士来往甚密,自学成才,见解出众,被称作卧龙先生。刘备这时被曹操追逐到荆州,惶惶然如丧家之犬。闻诸葛亮的大名,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他出山。

    诸葛亮导演的三大战役

  在见面时,诸葛亮纵论天下大势,认为当时北方中原与长江下游曹吴两大势力已难动摇,于是提出联吴制魏的战略方针,建议伺机占领尚且混乱而无人收拾残局的荆益两州,作为三方搏弈理论的模式基地,实质上就是他的建国大纲,深得刘备的赞同,也是同刘备的相互承诺合同。

  对此,诸葛亮毕生导演下列三大战役,无不是在《隆中对》方针指导下的重大军事活动。

  第一场是赤壁之战。这时,他初出茅庐,没有任何从政与参军的经历,只是一个农村知识青年。但他已满腹经纶,勇挑重担,一开始就以凌厉心理攻势坚定孙权抗曹的决心,用雄辩扫清主和文官的阻碍,一举促成孙刘联盟,并同周瑜共画战役蓝图。决战前夕,他根据自己丰富的气象学知识,知晓在汉水与长江交叉地带隆冬时期西北风占优的背景下,有周期性的短时的东南风出现,因而预言东风到来,获得火攻击溃曹军的决定性胜利。该战役为刘备夺得荆州大片土地,有了立脚与发展基地,也为日后进而攻占巴蜀,建立蜀国奠定基础。这是成功的开局之作。

  可惜的是,刘备与关羽违背《隆中对》里联吴拒魏的基本国策,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刘备又大举伐吴,结果火烧连营,全军被歼,赤壁之战的战果几乎损失殆尽。
  第二场是南中战役。诸葛亮在刘备临终时接受他的委托,首先他成功修复被刘备、关羽严重损坏了的孙刘联盟,接着为巩固后方,发动了南中战役。他采取“攻心为上”的作战方式,七擒孟获就是这次战役的杰作,取得少数民族的信任。这样的心理战与良好后果都是世界战争史的首创。

  第三场是六出岐山。为了在全国搏弈中争取政治主动权。这六次战役虽然打个平手,实效不大,但政治影响很大,蜀国虽小,却巩固了鼎立为三的政治地位。

  魏军也进攻过蜀国。公元230年秋7月(阳历8月)曹真上表伐蜀,发兵40万,号称80万,呈雷霆之势。但诸葛亮已看到华西秋雨即来,将会阴雨绵绵,魏军必陷于秦岭山道,泥泞难行。所以诸葛亮只稍作戒备,到时果然曹军被大雨所困,狼狈不堪,犹如战败退回。这是诸葛亮气象战的又一次胜利。

  六出岐山是一场以小对大的不对称的战争,魏汉兵力常在十比一的比例。诸葛亮伐魏实质上是一场小心翼翼的政治性牵制战,主动出手寻求偶然得手的机会,也为蜀吴联盟制造气氛。但又尽力回避同魏决战。

    诸葛亮的战略科技发明

  这是三场战役的战略性质完全不同,但战略意义极其巨大,共同构成诸葛亮的人生路线图。值得注意的是,诸葛亮不但成功地实现了战略转变,而且都创造了典型战例。虽然联吴拒魏方针被迫由进攻转向自保,但诸葛亮的战略设计与战役布局都展现了他的才华横溢。其中还发生一个故事,过去曾长期不解。

  在第一次北伐战役里,大将魏延曾提出:“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诸葛亮以“非万全之策”拒绝了这个建议。这个建议确有战术优势,但不难想见,长安是战略要地,占领长安,必将挑起战略决战,诸葛亮深知后果严重,非但长安不守,且危及蜀国的存亡。从此,他警惕魏延出自战术的利益,危及到战略全局的失策,也是诸葛亮死后魏延被杀的宏观背景。

  同军功紧密配合的是,诸葛亮也是治国的良相。蜀国虽小,但他以身作则,大力改革,形成政治清明,工农商均十分发达的繁荣景象;军队很小,但装备精良,士气高昂,是当时令人侧目的劲旅,保证了国家的建设。

  诸葛亮的许多科技发明,都是他在军政活动中体察下情,见景生情地“温故知新”而产生的。任何技术,他都反复思索,并认真试验,勇于创新。包括木牛流马、损益连弩、大量水利与经济设施的创造发明都是由此而来。也因此,他走到哪里,那里就留有他的名字。如诸葛灯、诸葛堤、诸葛行军散、诸葛鼓等,甚至未冠诸葛姓号的馒头传说也是他的发明。《孙子兵法》名闻于世,但他作了重大补充,如《孙子兵法》谈将未谈兵,诸葛亮在其《将苑》中补充道:“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败;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以胜。”把练兵与选将同等重视,这显然是十分重要的创见。

    诸葛亮的求实与尽性

  诸葛亮是清政反贪的表率,他严以律己,是历史上主动向皇帝自报家产的第一人。同他共事要员,无不个个清廉,是历史上极其难得的清明政府。他实际上拥有皇帝的权力,但却严守臣道,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个实例。

  他的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已经成为心理高洁与忠贞不渝的常用语。他的《出师表》是感人至深的历史名篇。诸葛亮是中国历史名臣的楷模与智慧的化身,是几千年来无人不知的为人处世的典范。诸葛亮之所以如此辉煌,在于他精通中国传统文化,严格遵守求实与尽性两大原则,严以律己。所以他能透过表面现象,迅速察觉实情,准确到位地认识问题,创见自然随之而来。

  《中庸》指出,从至诚的求实之心到改善天地环境,有一条从自己开始,由人到物,经物到环境的层层落实的过程。这同《大学》里从格物致知开始,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履程在原理上是完全呼应的。其中的每个环节诸葛亮能够认真抓住,并都作出行为典范。这就是他智慧的源泉,也是影响世人与后代的要诀。

  因此,诸葛亮能够自学成才,在于他以圣贤经典为指导,认真观察世事与历史,并落实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他选择功勋盖世,但仍能冷静策略的管仲乐毅为榜样,并以计较荣誉,不惜生命的《梁父吟》中的三勇士为警戒,极其认真地要求自己,在每个人生环节,乃至天下大事,无不力求做得完美无缺。其实这都是他自学的学风的具体表现。

  《隆中对》其实就是他第一篇公之于世的学习心得,总结当时的天下大局,是三国并立的开局宏论。《出师表》是他在关羽刘备失败后,他为挽救残局的战略决策与内心的表述。两文共同描写了诸葛亮从设计东汉末年从天下大乱走向天下大治唯一可能的战略决策,深谋远见地把联吴拒魏作为走出困难和实现宏图的第一国策,深得刘备的口头赞同。然而可惜的是,诸葛亮一生也无法摆脱刘备背叛这个国策后果的阴影,最后只能在亡羊补牢的心态下,满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奈,心力交瘁地告别这个他如此珍重的世界,把自己埋葬在偏僻的定军山里。□张家诚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大众日报(2014-08-20)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