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传统文艺 >> 文艺学术专栏 >> 浏览南阳

南阳曲艺艺术概述(4)

2013/11/14 10:23:21 点击数: 【字体:

12月,在河南省现代曲(书)目观摩大会上,南阳代表队向省会人民汇报演出了一批优秀曲艺新作:三弦书《两亲家》、《女货郎》、《八块八》;大调曲子《助人为乐》、《一条排水沟》、《姑娘心里有主意》;河南坠子《山呼海啸》;山东琴书《一只乌皮鸡》等。与此同时,一批说、唱、表演俱佳的青年曲艺演员张玉秀、胡运荣、陈友兰、马香申、雷恩久、白灵芝等脱颖而出,特别是张玉秀演出的《女货郎》获得高度评价,《河南日报》请张玉秀撰写文章介绍她的表演体会及所走过的道路。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60年代可谓是南阳曲艺的黄金时代。“文化大革命”开始,大多数曲艺作者、演员受到迫害,被打为“牛鬼蛇神”,揪斗、批判、游街示众,有的演员被迫害致死,使曲艺园地百花凋零,惨不忍睹。1976年“动乱”结束后,曲艺队得到恢复,演员也得到归队。配合形势,他们又演出了《爱田新歌》、《粉碎江青女皇梦》等受到了观众好评的新曲目。20世纪80年代,可以说,南阳在曲艺队伍建设、曲艺艺术革新、曲(书)目创作、曲艺学术理论研究诸多方面硕果累累,异彩纷呈。

   20世纪80年代,曲艺演员们不但内容上编新唱新,在形式上也进行大胆尝试,如邓州文渠乡大调曲子女演员许秀莲,用大调曲子演唱中长篇大书;南阳县大调曲子演员夏金亭、地区曲剧团演员胡希华演唱的《李豁子离婚》由河南音像出版社录制成盒式带出版发行,在省内外引起轰动。与此同时新的曲目相继出现,演员、作者也多次获奖,如1988年11月青年演员朱迎春在参加郑州由中国曲艺协会、中国曲协河南省分会举办的“华中杯”河南坠子明星大奖赛中,被评为河南坠子十大明星之一;由丁心秀创作,王小岳、胡运荣演唱的大调曲子《二嫂买锄》,在天津举办的全国曲艺优秀节目(北方片)观摩演出中获创作演出一等奖;由阎天民创作、吴中丽演唱的河南坠子《卖烧鸡》在全国河南坠子“宝丰杯”大赛中获优秀作品奖;由阎天民创作、朱迎春演唱的河南坠子《张衡观天》在全国“长治杯”曲艺大赛中获创作、演员二等奖;由兰建堂创作、雷恩久等演出的三弦书《红请帖》,阎天民创作,李国全等演出的鼓词《青山恋》在第三届全国曲艺节上获曲艺最高奖“牡丹奖”;由兰建堂、李文武创作,袁聚海等演唱的三弦书《王铁嘴卖针》,在1986年全国新曲(书)目比赛中获创作、演出、音乐三等奖等。作者、演员在创作、演出的同时,极大地弘扬了曲艺文化,并促进了它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受许多文艺形式(如录像、卡拉OK等)的冲击和挑战,作家、演员尽管在曲艺界不景气的情况下,仍不停手中笔、口中腔,编新、唱新为时代唱颂歌,发展着南阳曲艺文化。

   4. 曲艺理论研究开始起步 0世纪80年代,群众性的曲艺研究团体纷纷恢复、成立,影响较大的有南阳县曲艺研究中心、南召大调曲子知音社、邓州大调曲子研究会等。南阳地区曲艺工作者协会成立后,在全省率先进行曲艺理论探索。1985年12月在新野召开了“曲艺观众欣赏观念研讨会”,推出一批论文,其中姜曲凯的《曲艺观众心理浅析》刊登在《曲艺论丛》第8期上,陶善耕的《曲艺的经济断想》刊登于《传奇故事》曲艺专辑第3辑中。这个时期的研究成果还有:高连钦主编的《三弦书初探》,崔明主编的《南阳鼓词浅释》,以及李长溪、丁心秀编著的《大调曲子初探》,南阳曲协编印的《曲艺的出路何在》等,这些论著在不同层次上探讨了南阳曲艺文化的发展状况,以及它的发展方向。

   历史上,南阳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经济的兴盛,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创造与积累了丰富的曲艺遗产,南阳被誉为曲艺之乡。大调曲、三弦书、鼓词在南阳历史最久、影响最大,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南阳曲艺的“三大支柱”。在三个主要曲种的基础上,清末和民国时期逐渐引进了评书、坠子、相声、莲花落等曲种,建国后,又有了新发展。同时,专业曲艺团队又有计划地学习了山东琴书、山东快书、快板书、数来宝、京东大鼓、西河大鼓、东北二人转等曲艺形式,使南阳曲艺更加丰富多彩。20世纪80年代,流行于家庭内的故事形式,也开始搬上舞台,逐渐在曲艺活动中发挥其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各曲种传唱的曲(书)目有3000余篇(部),涉及曲种近20种。

   曲艺来源于民间,来源于历代文化艺术的发展衍变,由于它通俗易懂,小型多样,所以适宜在民间流传,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近些年来,由于电影、电视业的发展,以及流行歌曲的盛行,曲艺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它作为一种民族的民间的艺术形式有其顽强的生命力。曲艺是社会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地研究曲艺历史和现状,繁荣曲艺文化事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南阳曲艺是源自盆地的乡音和民声,它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是人们口头演唱的文学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是男女老少喜爱的艺术形式。南阳是我国著名的曲艺之乡,享有“书山曲海”的美誉。1997年10月22日,中国曲艺家协会颁布了关于命名南阳市为“曲艺之乡”的决定,决定说:“南阳曲艺,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历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广大曲艺工作者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创作演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精神和艺术感染力的优秀节目,并在传统曲艺收集整理工作和培养曲艺人才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为城乡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宝贵贡献,并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南阳绚丽多姿的曲艺之林中,一部分曲种是本地所产生的,另一部分则是外地传入后,借地生根开花的。

  大 调 曲 子

   大调曲子原称“鼓子曲”,又名南阳曲,是南阳曲艺文化中主要曲种之一,现存曲目1200多篇,内容包括民俗风情、列国、三国、红楼、西厢、水浒、岳传、西游等,尤其是反映大众生活的段子,乡土气息浓厚,生活情趣浓郁,许多是优美的民间叙事诗,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在南阳乃至全省广为流传。大调曲子是曲牌连缀体音乐结构,以演唱小段为主,源于元代的北方小曲,于明中期以后至清乾隆年间逐渐形成,完善成鼓子曲。由于20世纪30年代河南曲剧的兴起,俗称曲剧为“小调曲子”,而把鼓子曲称为“大调曲子”以示区别,这一称谓沿用至今。1957年初,时任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的田汉来南阳视察时说:“南阳文化有两大宝,一是汉画像石,一是大调曲子,在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文学、美学和音乐史上,都有着很高的价值。”

  一、 鼓子曲的形成

   主要是有了鼓子套曲以后,才有“鼓子曲”这一名称的。鼓子套曲是以[鼓子头]作为曲头,中间夹入若干其他曲牌,又以[鼓子尾]作为全曲的结尾的,而鼓子曲的[鼓子头]、[鼓子尾]与岔曲的曲头曲尾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南人民政府网 2006-10-16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略论古筝演奏技巧的传承与沿革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