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传统文艺 >> 文艺学术专栏 >> 浏览南阳

南阳曲艺艺术概述(3)

2013/11/14 10:23:21 点击数: 【字体:

进,极大增强了它的生命力,同时也促进了其他曲种的风行,如评书(“说黄天霸的”)曲目有《大八义》、《小八义》、《包公案》、《施公案》等近60部,在南阳说唱开去。还有桐柏渔鼓,在民国初年有所发展。分布在淅川、西峡两县的“蛤蟆嗡”曲艺形式,也在流传。
  由此可见,民国时期的曲艺文化在不断改进,只有改进、创新,曲艺文化才有生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南阳曲艺文化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在市党委、人民政府的提倡、关怀、扶植、指导下,几十年间,由恢复、提高到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1. 曲艺团体的成立 南阳曲艺团体的成立,促进了曲艺文化的提高。建国后,曲艺文化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多次组织力量对各曲种进行挖掘、整理,并将城乡流散的曲艺艺人组织起来。1950年,南阳市率先成立了“宛曲改进社”,开始了有组织的活动。成立的当年,就编排了不少配合形势的新唱段,利用文化馆广播对外播放,并到街头巡回演出。邓州市成立了“邓县曲艺改进社”。继而不少县、区、乡、镇纷纷成立曲艺组,组织起来的艺人300有余。另外还有业余、半职业民间艺人1500多人,他们在翻身文艺的大潮中,运用多种曲艺形式,自编自演欢庆解放,出现了歌唱新中国、歌颂共产党、宣传土改、总路线、婚姻法、抗美援朝及反对封建迷信等一大批新曲目,用文艺形式向群众进行阶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觉悟。如宛曲改进社编演的《摔神》、《鸭绿江》、《抗美援朝》、《除恶霸》等;邓县曲艺改进社编演的《渔夫恨》、《王大娘翻身》;南阳县石桥大调曲研究社编演的《喜入伍》、《卖余粮》;云阳曲艺改进社编演的《拔界石》、《挑女婿》等。

   20世纪50年代中期,部分县市先后建立了集体性质的专业曲艺表演团体。1956年10月,南阳县率先在民间职业艺人演出组织的基础上,选优组建了南阳县曲艺说唱团,南阳市亦于同年成立了南阳市曲艺队,这两支专业曲艺团队的建立,为南阳起到了示范作用,继而有唐河、桐柏、新野、邓县等县也组建了曲艺队。这一时期,南阳的曲艺活动十分活跃,在城镇、乡村演出的曲种有大调曲子、三弦书、鼓儿词、槐书、评词、渔鼓、河南坠子、蛤蟆嗡、相声、快板书、山东快书、山东琴书等多种形式,可谓百花齐放。

   随着曲艺专业团体的建立,一批曲艺演出场所也相继建立。1957年唐河县民间艺人集资5000元在城关闹市区建“唐河曲艺厅”一座;1959年南阳市曲艺队由上级资助、艺人集资在市场街新建一座能容纳200听众的南阳市曲艺厅,改变了建国前曲艺演出只能在街头、场院、茶馆流动的场面。

   到了20世纪60年代,全区13个县(市)普遍成立了专业曲艺表演团体,在原南阳专区歌舞团建制上增设了南阳专区曲艺队,全区已有专业曲艺演员300余人。这支曲艺表演的骨干队伍,同全区1500余人的民间职业、半职业曲艺艺人一道上山下乡,下厂矿、下部队进行演出活动,形成了覆盖南阳的曲艺行艺网络。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使南阳已经红红火火蓬勃发展起来的曲艺事业惨遭破坏。

  1973年,各县市曲艺团、队相继恢复,但统称为“文艺宣传队”,既表演曲艺节目,也要演出其他形式的文艺节目。20世纪80年代的南阳曲艺团体,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81年全区13个专业曲艺表演团体都进行了业务整顿,1984年又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对提高演出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推进社会办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1987年5月,南阳市曲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南阳市曲艺工作者协会,会员达到40余人。

   20世纪90年代,由于科技的进步,现代化娱乐工具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如电视、VCD、电脑等,极大冲击了曲艺文化的发展,团体组织几乎濒临崩溃。为了挽救它,党和政府采取种种措施,设立曲艺厅、茶社等,另外还有业余爱好的艺人们自发地组织起来,在街头巷尾,吹拉弹唱,露出峥嵘。

   2. 抢救濒临消亡的曲种 三弦书在建国前已是一个濒临消亡的曲种,建国后,在省地文化主管部门的关怀扶植下,又获得了新生。1957年12月由南阳县王国栋、袁清岑整理的三弦书传统曲目《卖丫环》经选调赴郑州参加河南省第一届曲艺、木偶、皮影会演。南阳代表队整理演出的槐书《飘彩记》、渔鼓《小姑贤》获得好评。1955年开始,专区文教科、各县、市文化馆组织人力,对浩如烟海的传统曲目进行抢救、挖掘整理,并于1955年、1958年先后两次举办了全区传统曲(书)目会演,借此记录了一大批传统曲(书)目。1961年南阳加快了对传统曲(书)目的抢救、挖掘整理工作,两年内仅大调曲子一项共挖掘记录2452篇(约300万字),经过整理,由省文化局审编,于1963年、1964年内部出版了《河南传统曲目汇编大调曲子》共四集。1963年南阳再次举行了传统曲目会演,并特邀各派名老艺人安玉松、张松亭、裴长义、裴长寿、王凤喜、王国栋等对南阳地区曲种源流、曲(书)目情况、曲种音乐、艺术特点进行了一次学术讨论,为南阳曲艺研究工作提供了珍贵资料。

   “十年动乱”结束后,受迫害的演员、作者归了队,为了抢救挖掘几近消亡的曲种,南阳文化主管部门,利用创作、会演等形式来恢复三弦书、渔鼓等曲种,如三弦书《八块八》、《卖丫环》、槐书《爱田新歌》、大调曲子《情深意长》等1978年再次赴省演出,都受到好评。

   20世纪80年代,南阳曲艺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那些濒临消亡的曲种不但得到了恢复,而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的曲目不断出现,如胡运荣演唱的大调曲子《二嫂买锄》、马香申演唱的三弦书《小能人》、雷恩久演唱的三弦书《狮子楼》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现代娱乐工具有所冲击,但曲艺文化主管部门,没放松对少数曲种的抢救,如利用“梨园春”打擂的形式安排戏曲联唱和道情等。

   3. 编新唱新,为新时代服务 新中国成立后,曲艺工作者以新的面貌出现在观众面前,他们编新唱新,为时代唱赞歌。建国初期,为配合土改、民政、镇反、抗美援朝等政治活动,宛曲改进社编写了《抗美援朝》、《除恶霸》,南阳市鼓词艺人杜长川编唱了《王凌云罪行》、《白毛女》等新鼓词。在曲艺内容改革的同时,曲艺形式也在进行改革,如大调曲子由两百多年传统演唱形式的“耸肩拔顶,闭目端坐”,发展到站唱,继而手持檀板或八角鼓,且唱且表,更生动准确地表现社会主义时代的新人新事。 

   1963年3月,南阳专署文教局召开剧目、曲目会议,提出大力编新唱新,为农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和要求。从事曲艺创作的袁清岑、王景炎、兰建堂、阎天民、丁心秀等一大批曲艺作者立即行动起来,深入生活,掀起了说新唱新的创作热潮,如袁清岑的《海上侦察兵》、《拦花轿》,兰建堂等曲艺专集《夺算盘》等相继出版,1964年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南人民政府网 2006-10-16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略论古筝演奏技巧的传承与沿革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