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传统文艺 >> 文艺学术专栏 >> 浏览南阳

南阳曲艺艺术概述(10)

2013/11/14 10:23:21 点击数: 【字体:

雅派除三弦、檀板外,常加琵琶、鼓子等;俗派则用三弦、坠胡、檀板。三是使用曲牌的区别,雅派常用曲牌是大牌和连缀套曲,如“劈破玉”、“码头”、“倒推”、“满江红”等,讲究唱腔、句式、韵律、气魄,力求庄重、高雅、清越、规范;而俗派则多用易学、易唱、易传的杂调,如“打枣竿”、“罗江怨”、“坡儿下”、“呀呀哟”、“莲花落”等,讲究情节趣味、生活气息,力求通俗易懂,大众喜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了宣传工作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南阳市首先把大调曲子搬上舞台。但登台表演的演员仍保留着传统表演形式,如率先登台的张华亭、郑耀亭、耿耀德等仍然是坐唱。直到1957年,才由南阳县王富贵等专业演员冲破了长期沿袭的闭目端坐形式的束缚,变坐唱为立唱,并加以动作表演。他自编自演的《老两口卖余粮》等节目,受到了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他大胆地把山东快书的“一步三相”、东北二人转的碎步和三弦书的手、眼、身、法、步的表演技法,吸收融化在大调曲的演唱中,从坐到站,由静到动,是大调曲子表演形式上的一大突破、一大改革。1958年,王富贵、周小惠以站唱表演形式参加了全国曲艺会演。此后,随着大调曲子女演员的出现,又有了女演员手持八角鼓站唱、对唱分角表演,运用手、眼、身、步及挥舞八角鼓穗等舞蹈动作的表达形式,如南阳县说唱团李玉兰、李叔华对唱的《为了工分》,胡运荣、陈友兰对唱的《姑娘心里有主意》等。

   20世纪60年代后,许多曲艺团队开始采取自弹自唱、互相对唱的形式,如内乡县曲艺队吴喜荣(琵琶)、唐改莲(三弦)弹唱的现代曲目《好风格》,南阳县胡运荣、陈友兰弹唱的《一对好夫妻》,均受到观众欢迎。1975年河南省赴京演出的《开电磨》,1981年参加全国优秀曲艺节目观摩演出的《二嫂买锄》,均采用弹唱或单唱与弹唱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大调曲子表演形式的改革与丰富,更增加了这一曲种的艺术表现能力和时代精神,使它从“客房屋玩艺儿”走向社会、走向群众、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其艺术生命力更加旺盛。【原标题:南阳曲艺艺术概述】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南人民政府网 2006-10-16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略论古筝演奏技巧的传承与沿革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