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梆自明末清初由东路秦腔传入南阳后,与楚乐和当地民歌小调、民间说唱结合演变成一个戏曲种类,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比京剧、豫剧、曲剧更古老。
宛梆历史
宛梆兴起于南阳内乡县,内乡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南麓。西周时这里就建有郦国,春秋为楚之郦邑,战国归属秦地,设县。这里是中原和秦、楚的交界地带,诞生于这里的宛梆具有上述两地戏剧的部分特征。宛梆曲调丰富,唱腔音乐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它既有陕西梆子的高亢激越,又有中原音乐的平整规范,还有楚乐的委婉清丽。宛梆受中原文化、秦、晋文化和楚文化共同滋养。目前,流布区域人口多达1500万人。
宛梆(南阳梆子),是生长形成于南阳市的古老剧种之一。它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期人们称它为“西调”、“南阳调”、“乱弹”、“老梆子”,“南阳梆子”、“唧唧梆”,因南阳古称“宛”,1949年建国以后改称“宛梆”。
明朝末年,陕西一带荒旱战乱,秦腔艺人东投南阳一带卖艺谋生,久而久之,秦腔与当地民歌小调、乡音俚语相融,逐渐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戏剧剧种。它基本上保持着河南梆子的早期精华和原始音乐形态,其唱腔优美,风格独特,迄今已有近400年历史。
宛梆的兴盛时期是清道光年间至民国三十年前后,各县民间的春祈秋报,婚丧嫁娶,多唱宛梆,其流行程度极为普及。到处流传着“扛起锄头上南岗,嘴里哼着梆子腔”、“桃黍(高粱)地里喊乱弹”的民谣。其班社更是星罗棋布,遍及南阳各县,影响较大的班社有南阳城关的白音堂班、十八里岗班、府门外班、高庙李庄班、石桥黄碧班、掘地坪班,社旗泥河班,邓县的磨户张班、构林班、林扒班、库粮房班、肖店班、蒋庄班、桑庄班、(氵急)滩班,新野的孔楼班,内乡齐营齐大茂班、王店四张张风山班、西后街王福清班、曹冲班、螺蛳河班,镇平城关王少班、芦医庙班、石佛寺班,以及方城、南召、唐河、桐柏等地的班社数以百计之多,演出地域除宛属各县之外,东至沙河两岸的周口、项城,西至商洛、蓝田,北到卢氏、灵宝,南达襄樊、河口。
特别是内乡夏馆张珊的“公义”班,该班创办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名角荟萃,箱具齐全,先后培养了著名武丑王老四等诸多的艺术人才。“公义”班由赤眉齐俊显任戏主之后,请来著名演员王春生掌班及著名红脸翟道三、著名黑头杜林保相继加入该班,使“公义”班的名声大振,成为宛属各县梆子班无人匹敌的班社。
进入30年代后期,由于豫剧的流入和兴起,加之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的动乱,多数宛梆班社停办,艺人相继离散,使这个曾经风靡一时的古老剧种逐渐衰萎。至解放前夕,宛属各县的宛梆班社已经所剩无几,内乡县境内仅存以聂国政为班主的“公义”班,也濒临停演,部分艺人离散改业。但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南阳周边各县仍有上百个宛梆班社。
但是目前,宛梆仅存内乡县一个专业剧团,内乡县宛梆剧团在1992年,于全国稀有剧种优秀剧目展演中,宛梆古装戏《打金枝》荣获文化部4项大奖,同时剧团被文化部冠以“天下第一团”的称号,从此,宛梆成为“国宝”级独有剧种。
宛梆剧目
宛梆的剧目可分为三种,一是传统剧目,二是移植兄弟剧种的剧目,三是不同时期的创编剧目。
传统剧目有“四征”、“四铡”、“八大山”、“大、小十八本”等数百个,四征又分《雷振海征北》、《马三保征东》等男“四征”和《穆桂英征东》、《樊梨花征西》等女“四征”,以及《秦英征西》、《姚刚征南》、《燕王扫北》等武生戏;四铡有《铡西宫》、《铡越王》等;八大山有《两郎山》、《豹头山》、《青铜山》等征战戏;“大、小十八本”包括哪些剧目各说不一。
移植剧目,有《收姜维》、《逼上梁山》、《赵氏孤儿》等百余出。
创编剧目,不同剧团各有不同,不同时代,题材各异。
宛梆的剧目特色,从剧目样式上,以正剧、悲剧为多,以反映宫廷、征战、公案故事的功架戏为主。
宛梆传统剧目有300多个,故事内容上至商、周,下至明、清,多为宫廷、袍带,征战、除奸等大事件,群众称之为“大戏”。其中,经典剧目有《和氏壁》、《九莲灯》、《火烧战船》、《穆桂英征辽东》、《铡美案》等等。
艺术特色
宛梆曲调丰富,唱腔激昂,其声腔高亢豪放,男声用大本嗓,给人以粗犷、豪迈、奔放、明朗的感觉。特别是女声唱腔的高八度呕音花腔,娓婉清亮,配之主弦发出的“唧唧”声,犹如鸟鸣,是其声腔主要特色,堪称一绝。
群众习称宛梆为“大戏”。在唱腔音乐上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且变化较多。宛梆唱腔音乐属板腔体。它的主弦和秦腔早期主弦一样,琴杆粗且短,高一尺半左右,琴筒用香椿木作料,中间掏空,呈椭圆形,筒面用薄木板粘合,弦用牛筋,里外弦序63,发音高锐,以软弓子二嗡(低音京胡)为二弦,辅以月琴、三弦、坠胡,以枣木梆击节,并配之以大花腔在宛梆唱腔艺术中独具特色,几乎各类板式中都有花腔,生、旦、净、丑各个行当皆可用之。花腔接于本腔之后,是一种比二本腔还要高八度的假嗓无字行腔,它的使用为板式和感情的需要所决定,和本腔一样,喜、怒、哀、乐各种感情均可表达。“慢板”中的〔工字调〕、〔流水〕,〔二八〕中的〔花扬腔〕能使听者悦目赏心,而各种哭腔则又使人牵魂挂肠。宛梆唱腔调高为1=bB,男女演员同腔同调。花脸的唱腔苍劲雄健,别具一格。宛梆的板类大体分为四大部分:即慢板类、流水板类、二八板类、散板类。〔慢板〕为一板眼(4/4节拍),起于中眼,落于板上,变格部分主要有头腔、二腔、三腔、工字调和不带花腔的老二腔、寒腔等。〔流水板〕为一板一眼(2/4拍),旋律轻快流畅,节奏明朗,适于叙事、抒情。〔紧流水〕和〔紧流水垛〕有板无眼(1/4)拍。〔二八板〕也为一板一眼(2/4拍节)。〔紧二八〕和〔紧二八垛〕的速度较快,均为有板无眼的1/4拍,也可类似自由体的紧打慢唱。各种〔二八板〕统统突出了丰富的锣鼓打击乐,使它更具有激越情调和火爆味儿。散板类无板无眼,包括〔哭滚白〕、〔大起板〕、〔导板〕、〔软导板〕、〔圆簧〕、〔尖板〕等,这些散板形式中,除〔尖板〕外,均可使用花腔。此外,宛梆吸收民歌小调如〔一串铃〕、〔裰罗调〕等也都在特定情景下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宛梆现状
宛梆在南阳及周边地区很受群众欢迎。虽然一场戏的报酬只有900元,台上演员一招一式也那么认真。但面对社会的变革,人们担心宛梆会不会也有消失的那一天,去年正月十四下午两点半,河南南阳市内乡县马山口镇白庙村村前,随着一声高昂激越的唱腔响起,临时搭建的戏台上,宛梆传统戏《夜审潘洪》开演。按照村里与县宛梆剧团签订的协议,随后的五天时间里,这里将连演五天大戏。
简陋的戏台前,四邻八乡约有两百多老老少少在观看。除了神情专注的老人外,大多都是在嬉闹顽皮的孩子们,很少有中青年观众在场。村长说,他们大都一开年就出去打工了,目前,村里只剩下了老人孩子。对于站在一旁的剧团团长周成顺来说:就是这样的条件,我们也得干呐!
与稀稀拉拉的观众比照,演员们却个个严谨认真,一招一式准确到位,唱腔时而激越、时而婉转。宛梆表演大方,以宫庭、公案、征战功架戏见长,传统剧目多以历史故事为题材,曲调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
内乡县宛梆剧团———这家全国惟一的宛梆剧社也陷入人才流失、生存困难的境地。剧团除了一批甘守清贫、视唱戏为生命的职工外,物质条件很差。一个月唱下来,很多演职人员大约只有几百元的收入。送戏下乡的车辆也是早年从废品回收公司购回的报废“黑车”,只能在夜间偷偷上路,以防被查处。
创作宛梆新剧目,是剧团的立身之本。他们每年都要排演4至6部大戏,保证每个老台口年年看戏不重样。在恢复上演《打金枝》、《黄鹤楼》、《卖苗郎》等30多个优秀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又创作和移植了《托起明天的太阳》、《孔繁森》、《太行山人》、《浪涛碧海》等现代剧,以及《衙门闹年》、《三院禁约碑》等历史剧。另外,他们还结合农业、农时、农村中心工作,排演出计划生育、科技致富、移风易俗等乡情小节目等,受到观众欢迎。其中,《打金枝》获文化部优秀剧目奖,反腐倡廉的历史剧《三院禁约碑》“五个一”《太行山人》、《大山之子》获得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反映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时,宛梆剧团还坚持长年送戏下乡,服务农民,年演出500多场,位居河南省第一。
有诗为证:
红白豆事唱宛梆,十里八村美名扬。
哪村春季唱宛梆,吉祥如意喜洋洋。
正是这些甘于清贫的人在努力为宛梆的传承、发展而努力着。目前,内乡县文化局申报内乡宛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已经正式启动。【原标题: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宛梆(内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