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青铜器修复师王有亮察看修复的香炉
赵晓龙与妻子张晓珑利用显微镜对文物的成分进行分析
今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火了,随着它在网上热播,这些国宝守护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少藏家在关注各类精美艺术品自身的各类价值之余,也开始关注起它们背后的故事,特别是它们是如何经过历史的洗练后而重获新生的。本文特以青铜器、古籍、扇画等文物的修复入手,简单介绍各类艺术品是如何通过修复师之手起死回生的。
要耐得住寂寞 一件青铜鉴修了一年
修复青铜器:
年逾五旬的王有亮是故宫青铜器修复师。与其他文物修复不太一样的是,青铜器修复工作的地方摆放着桌子大小的机床和许多化学制剂,看起来更像个叮叮当当的车间。一般来讲,传统的青铜器修复主要包括几个步骤:整形、碎片拼对、焊接与粘接、补配、做色。根据要修复铜器的铜质,如果铜的金属性质好,则用锡焊的方法将碎片连接成整器;如果铜质不好则一般采用树脂粘接的方法修复。在实际工作中,为保证修复后的效果和强度,多采用两种方法相结合进行青铜器的修复。
高大上的青铜国宝文物,修复的工艺有时并没有外人想象的那样神秘。如今修复青铜器使用进口的焊接设备,效率已经提高很多。王有亮指着屋后窗下的一个大铁炉子说,上个世纪80年代,修复青铜器还要工作人员亲自烧煤,并用火钳子一点点的加热、熔化金属,是繁重的体力劳动。
青铜器的修复工作很多时候需要耐得住寂寞,把几千片腐蚀了千年的金属碎片重新拼接,需要的不只是工艺,更多还是耐心。王有亮举例说:“我曾修复过一件青铜鉴,它有一半几乎都被腐蚀了,散落的青铜碎片锈成一堆。我和两三个同事一起,一点一点剥离、拼上,修了一整年,才将这件青铜鉴恢复原貌。”
说到耐心,王有亮回忆30多年前时的情况说:“刚来不久,就面临一项艰巨任务,要做一批青铜器复制品,每一种要做50件。”王有亮回忆,当时经常被师傅要求用钢锉、砂布和木炭打磨铜器,一磨一整天,苦不堪言,但是在他的师傅赵振茂先生的引导下,他慢慢找到了工作的乐趣,开始发现每个青铜器独特的美。
王有亮举例说:“一件篮球大小的青铜器,就有几十公斤重,要把它反反复复地捧在手里琢磨,根据切口、颜色、形状、曲线、弧度对上每一片碎片,急性子确实干不了,时间长了,对手里的这件东西的每一个肌理都非常熟悉,日日夜夜琢磨,都琢磨出感情了。”无论是鼎、壶、爵杯……每次修复好一件器物,把一堆青铜残片,复原成一尊傲然挺立、雄浑壮观的大器时,王有亮都“特别有成就感”,在修复的世界里,他寻得了无限的快乐。
对于大量的打磨工作,赵师傅要求他们“要磨到跟剥了皮的熟鸡蛋一样”,后来王有亮才明白,因为古代的器物制作工艺就是这样,只有过了耐心这一关,才能真正入门。
须整洁没残缺 有时要动用显微镜检测
修复古画:
在湖北省博物馆保管部一间30平方米的工作室内,几幅上墙绷干的清代山水画和人物肖像依次排开。一张4米乘以2米的案几几乎占满了整间工作室,案几上平铺着绫布、宣纸,摆放着羊毛排刷、猪鬃刷、马蹄刀、竹起子等若干“稀奇”的工具。
同是文物修复人员的年轻夫妻赵晓龙(男)、张晓珑(女)正在修复一面晚清时期的扇面,赵晓龙手拿羊毛排刷,轻缓地在扇面背纸上来回刷上浆糊。
赵晓龙告诉记者,一幅扇面经过浸泡清洗、帮边、覆背纸、上墙绷干、全色、打针眼、裁边、镶嵌等上十道复杂的工序,才能修复完工。而这一短则半年、长达一年多的过程,由师父口传心授,皆渗透着老一辈手艺人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
文物修复的标准是“修旧如旧”,这样的“旧”是完整、整洁,没有残缺,整件文物的环境色一致。赵晓龙谈起所从事的古字画装裱专业一丝不苟,他说,遇到有些古字画一直洗不干净,他就会“求教”于妻子张晓珑,让她对古字画材质进行检测。
张晓珑负责文物的材料检测工作,通过显微镜等精密仪器分析文物的材质、成分,来判断文物的年代,以及后期用何种化学试剂辅助文物修复。
对于文物修复,夫妻一定要做到一丝不苟。比如贴春联,赵晓龙一定要自己糊糨糊,粘得牢靠又美观。再比如挂字画,他一定要拿出水平仪测量,但凡发现一毫米差距,就把钉子全部拔下,重新装订。
防霉变治虫害 数字化让文字“活”起来
修复古籍:
古籍是延续文明根脉的重要载体,更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各公藏单位拥有古籍总量超过5000万册,用“价值连城”四个字根本不足以度量我国古籍的珍贵价值。
许多古籍经过长期的流传,有些是人为的破坏,有些是虫蛀鼠咬,有些是由自然纸张的变化,出现脆化、霉变等“病态”现象特别严重。古籍修复师的工作就是让这些“生病”的古籍“康复”。
近日,在位于辽宁省图书馆内的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记者看到三四名修复技师正对一页页残破不全的古籍进行精心修复,经他们手的每一页纸张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修复师们细致地完成每一道修复程序,用双手小心翼翼地复原出残卷中的文明记忆。
在甘肃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在纸质文物修复师赵莉看来,文物修复和保护是一场“不允许失败的手术”。从事纸张修复已近40年的她介绍,修复纸张最难的是打浆糊,打出的浆子不能起疙瘩、更不能吸引昆虫,“这就需要用古法和现代化学药品共同制浆子保护”。
对古籍,直接修复还不够,关键还要“让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据了解,大多数古籍收藏单位都通过多种途径展示馆藏古籍,如通过网络向社会发布数字化古籍,影印出版古籍,这些再生性保护工作都很好地解决了保护与利用的矛盾。
如近年来,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逐步将辽宁省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省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放到辽宁省图书馆的网站上,方便市民检索浏览。
文物修复
文物修复是一门科学,它包含了很多学科和实用技术。在学科方面,有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鉴定学、金石学、金属工艺学、化学、美术鉴赏学等。在实用技术方面,有钣金、铸造、鎏金、油漆、陶瓷、造纸、电焊、石刻、色彩等。
不少文物修复人员表示,文物修复有着一整套的流程和要求。每拿到一件需要修复的文物时,他们通常要先对文物进行一次“全身检查”。然后,再通过高科技的分析仪器,进行病害、成分等分析检测,接下来才好制订下一步的修复计划。在一些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便携式LED摄影灯箱、电热恒温水温箱、电热恒温干燥箱等各类修复“神器”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