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的印记,更是一个国家的印记。从2006年开始,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被定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昨天(6月11日)是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在文化遗产日这一天,全国多地都举行了特别活动,吸引公众参与。
昨天,端午小长假最后一天,碰上了文化遗产日。北京天气晴朗,除了游客外,故宫博物院还迎来了听讲座的大人和孩子。通过现场制作,八旗娃娃平面人偶成了孩子们的另一位老师。
黄杨木雕千手观音、圆润光泽的七宝珠,在承德普宁寺广场,上千种文化创意产品向游客展出。和文创产品一起展现给游客的,还有刚刚修复竣工的承德普陀宗乘之庙。
为了避免让文化遗产在博物馆里“睡大觉”,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表示,要把文化遗产和生活的联系挖掘出来,让它更贴近生活。一是免费开放,让大家可以分享到。另外,有很多东西可以转化成现实生活的东西,比如文创产品。同时,要从教育的角度,从孩子做起。
在博物馆文创产品和纪录片等方面都已经做出尝试的故宫博物院,在文化遗产日这天还公布了其近期考古新发现和文保、修缮工程的最新进展。而最终,这些也将向公众进行展示。
就在上个月,故宫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对慈宁宫广场长信门西北侧基建勘探坑进行考古调查,发现一处明代早期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现场考古工作人员介绍,这是紫禁城内首次发现明代大型宫殿建筑的墙基、以及建筑基槽遗迹。
现场考古工作人员说:“我们发现了两个脚窝,是古代工匠们从上往下走,为了便于工作形成的痕迹。”
各时期层次和脚窝等痕迹清晰可见,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为了让公众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紫禁城,此处将来计划建设为一处向公众开放展览的遗址。可能将来就是一个玻璃设施,底下有照明,观众能清晰地看到。将来故宫这样的要有几处。有一个比较有规模的遗址博物馆展示文物和遗址本身,观众能进。隆中门外侧是元代遗址,但可视性观众从非专业角度看不太清楚,那个地方想做专业性的参观。
目前,游客们无法进入过去故宫的参观重点——养心殿区域。因为,养心殿内的可移动文物正在撤陈。虽然暂时看不到,但撤陈的文物还会回来的。
单霁翔介绍说:“人们进不去室内,隔着玻璃,特别是冬天,有哈气。大家就抹那个玻璃往里看。参观效果很不好。养心殿修好后,现在的方案是开放90%,今后,原状陈列就是中间这部分,两边全是跟养心殿相关的文物陈列,并且人们可以走进去。”
其实,不用等到研究性保护项目结束,在进行过程中人们就可以继续了解到养心殿。单霁翔表示,为了能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养心殿所展示的故宫文化,养心殿的修缮过程也将通过纪录片等方式进行展示。10月10号,文保科技用房将正式对外开放。养心殿的东西、修缮过程观众可以参观。再有就是,正在制作养心殿(新的)VR片子。还有《我在故宫修文物》那个片子特别火,所以继续把养心殿修复的背后的故事,能够通过弘扬工匠精神进行传播。
而据了解,此次养心殿的研究性保护项目也接受了来自社会的资金捐助。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表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工作是当前突破口之一。“社会力量有参与保护文物保护的强烈愿望,而且他们也有能力和条件参与到文物保护和利用上。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今天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实际需要。
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国珍贵的财富,是前辈留下来特定的、有历史积淀的宝藏。如何让文化遗产真正走进现代生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的档案室、博物馆、图书馆应该更加开放;那些懂遗产、懂技艺的专家学者与传承人更多、更频繁地走进社区、走近百姓,让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引导大众审美。相信只要公众积极参与,人人懂得文化遗产的珍贵,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自觉性与积极性就会提升,文化遗产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在公众的需求中被更好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