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朕知道了”贴纸和一系列文创产品,风靡华人世界,让人大呼:原来严肃庄重的文物还有这么“萌”的玩法。
文化部等有关部委制定的《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近日发布。为深化对《若干意见》精神的认识,首师大文化部公共文化研究基地、首师大文化研究院、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研讨会,并以“文化文物单位发掘文化资源、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暨文化文物单位管理创新”为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首师大文化研究院文化部公共文化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祁述裕认为,这个文件的出台,既是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教训的梳理,也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原来采用的是“两分法”:公益文化单位是拿财政全额拨款,提供一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供满足公众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这一文件的出台,就把这之间的界限打破了,公益性单位不等于不参与竞争,经营性的企业也不等于不承担社会责任。另外,这个文件关于拓展文化文物单位的职能,可以说是最大的亮点。
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副司长白雪华表示,这个文件是在国家促进文化消费的背景下出台的。他说:“对于我们公共文化事业的从业者来说,这个文件是期盼已久的。上世纪90年代,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已经开始了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收费,直接影响了其公益性的属性;而后来国家财政实行全包,收支两条线,其实也是双刃剑:好处是对于地市级、县级来说,图书馆、文化馆有了稳定的日常运行经费,以前都是靠自己挣,不然就关门了;但是正常运行之后,员工没有了积极性,体制改革没有进行下去,又回到了另外一种形式的‘铁饭碗’。”对此,白雪华认为,这个文件的重点不是落在发展文化产业、刺激文化消费上,而是要回到“文化服务为什么”的问题,即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为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服务。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说,企业的作用不可低估。因为企业的创意、设计、生产、开发、市场流通各个环节做得非常成熟,才能让文化创意从想法变成现实。因此,如何保护企业、支持企业,让企业的创意能够真正落地,确实需要重视,应当给他们提供更多优惠和支持政策。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盘活文物资源要跟新兴产业结合,比如VR,要在文创产品的开发上走出一条新路子,不能只是生产杯子垫和钥匙串,而要和最新的科技相结合。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李六三则表示,国博对于产业的理解是文化资源与产业资源对接,馆藏是全国人民的,但国博工作人员对馆藏所进行的智力劳动形成的版权是自己的,他说:“我们跟阿里巴巴的合作,就是把文化资源和产业资源做对接的尝试:我们把馆藏资源形成的版权放到阿里巴巴的线上平台,叫‘文创中国’,这个网络平台用法律的形式授权给他的设计师团队,而落地的运营中心实体则在上海自贸区。现在做文创是全新的概念,包括文创产品和影视剧对接的问题,未来大家喜欢的电视作品里面可能会有与文物相关的产品植入,还会有人专门写国宝的故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