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2016年佛山市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月正式在梁园启动,活动一直持续到6月11日。“非遗”再度进入了市民的视线,如何传承、发扬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再度成为业界及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
翻查资料显示,作为明清四大名镇之一、岭南文化发源地的佛山,有着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传承,散落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也丰富多样,到目前为止已经有38项国家级和省级的“非遗”,其中国家级14项。
面对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该如何传承和发扬?说到“非遗”的传承发扬,当前提及最多的便是产业化,大家也纷纷在此问题上下功夫。然而,事实上并不是所有“非遗”适用于单纯的工业化、产业化。
理清问题:不是所有“非遗”都能产业化
佛山的非遗产业化大概有三大类。一类是如今仍然在工业化生产的。比如冯了性药酒、石湾玉冰烧、九江双蒸酒等。
第二类是民间参与度极高的活动,重新走向了产业化。比如咏春拳,长期以来都不乏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前来佛山拜师学艺,加上前几年电影《叶问》的红火,更是对咏春拳的推广宣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为佛山武术产业的支柱。再比如,醒狮、乐安花灯会、官窑生菜会、行通济等,长盛不衰,同样衍生出独具自身特色的民俗产业链。
但是,不是每一项非遗都如咏春拳那样幸运,它们更多的是默默地坚守,有的在苦苦挣扎;有的在等待凤凰涅槃;有的可能只有在博物馆才能看得到。这就是剩下的第三类——早已夕阳化的历史产业。
重新思考:不少“非遗”曾是先进产业
一味追求“非遗”产业化似乎并不科学。事实上,不少“非遗”的在其历史辉煌时期,就曾是一个产业,只不过如今已有不同。
比如说佛山木板年画,史料记载,清乾隆、嘉靖年间到20世纪40年代前为佛山年画生产的鼎盛时期,店铺作坊多达200多家,从业者数千人,成为佛山重要手工行业。不过,随着现代人大量使用印刷年画甚至不再张贴年画,这一技艺已经失去产业化的必要性。
有类似情况的“非遗”还包括剪纸、彩灯等。对于这类曾经是一门产业的“非遗”,更应该好好地珍视和保护,因为它们都是佛山名镇历史时期,商贸繁盛的“活化石”。
如何破题:“非遗”产业化方向在文旅
不管是仍在工业化生产的米酒,还是群众基础好的庙会,抑或是只剩一家人在传承的木板年画,它们都是佛山名镇时期繁华的代表,既然是历史的东西,就应该从文旅创意方面入手进行保护。
前年,佛山出现了一家木板年画为主题的食府,经营者寄望可以将木板年画与现代美食融合一起,给食客不一样的用餐体验。而九江米酒厂计划打造一座“南国酒镇”,目标是将该项目申报为国家AAAA景区。
上面的探索案例都是很好的开始,期待佛山“非遗”能涌现更多类似的文旅创新、创意和创造。
来论
老龙的传承
盐步老龙距今已有580年历史,是珠三角地区最古老的龙舟之一。盐步老龙在各个历史时期,永远保持了奋力向上、互相礼让、团结友爱的良好体育风格,因此得到各时期人们的尊重。
还记得1956年6月13日端午节,应广州市岭南文物宫(现广州文化公园)邀请,老龙作陆地游龙表演,得到广州市民大力赞赏。游龙结束后,龙头、龙罗伞及装道具木箱(1944年建造)留下展览,直到1973年取回。如今每到端午节,银髯飘绕,往来于珠江河中,盐步与泮塘友谊永不间断,一代接一代,珠水长流。
我和老龙相知相守近半个世纪,一直致力于老龙礼俗历史的文化挖掘及传承。上周六正逢四月初八,是老龙起水的日子。今年还特别举行了起水仪式,这是老龙第一次举行正式的起水仪式。我希望通过仪式,让盐步龙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不断增进广佛的情谊。
现在很多龙舟竞赛跟传统龙舟赛内涵并不一样。老龙作为传统龙舟的代表,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我希望传统龙舟文化能永远传承下去。经过多方努力,位于盐步直街的盐步老龙传习所向外开放。传习所向年轻人展示老龙文化,今后,我也会常去传习所,向年轻人讲述老龙的历史、礼俗文化。
我们正打算将盐步老龙礼俗申请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最大的愿望是龙舟文化永远都不会消失。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传承龙舟文化不仅是我一个人的事,就像扒龙舟一样,需要集体的力量才可以完成。
铜凿剪纸的坚守
我的艺术生涯的转折点在2009年,那一年我正式拜入冯有才大师的门下。而在一次上海召开的全国工艺美术年会上,一位专家说年会上如果没有佛山的铜凿剪纸,就好比广东的酒宴上没有鸡这一道菜一样,让我大受启发,坚定了要复活和发扬这项非遗的决心。
然而这条道路是艰难的, 拿着师父保存下来、只有巴掌大小的铜凿剪纸琢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师父和我两人终于创作出新品,让失传30多年的铜凿剪纸重现“江湖”。然而问题随之而来,一些老一辈的艺人告诉师父,我并没有成功复活当时的铜凿剪纸,首先是缺少一种金碧辉煌的效果,再者作品很容易氧化,太厚无法卷起来。
听到这些话我很沮丧,但咬牙坚持了下来。由于铜箔已销声匿迹,为了能找出铜箔片,我找了近一年的时间仍一无所获。最后一次突发奇想,尝试镀金的方法来增加金碧辉煌的效果,然后再敲打铜箔的两面,让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最终解决了问题。
如今,佛山只有三四个人在做铜凿剪纸,人数的缺少让传承变得困难。剪纸需要坚守,需要耐得住寂寞,但更需要资金的投入。此外,如今佛山剪纸不可避免地成为礼品、收藏品、文旅融合的产物,如何在这方面突破值得考虑。
“非遗”发展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时下热搜词汇。虽然说,在佛山,有粤剧、粤曲在传唱,有剪纸、木版年画和彩灯点缀美化着人们的节日与生活,有陶艺浸染着从实用器皿到登堂入室艺术品的各种物事,有冯了性药酒依然解除着跌打风湿的病痛以及玉冰烧酒、九江双蒸飘荡着袅袅酒香等。但与过去日常生活所依赖的非遗相比,如今大多数的非遗已不再与人们息息相关。在时代的大潮中,非遗又该怎样发展?
国家启动非遗保护工程让人欢欣鼓舞,满怀憧憬,只是有些项目生存的现状仍充满了艰辛。历时十年之多的调研、挖掘、申报、保存、保护和发展利用,如今的非遗工作已进入更深度的保护传承发展阶段。
对佛山的非遗项目,笔者认为,按当前的状态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亟须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做出努力,一类是在如何发展壮大取得更大生产性保护的前提下稳步前进。前一类可以说是非遗的“第三世界”,处于求温饱阶段,这个状态需要社会各界的直接扶持,比如资金;后一类则属于非遗的“第二世界”,他们有自己的实力,需要政府及各界的间接扶持,比如政策与市场。
笔者认为,在先进的城市乡镇,非遗的某些制作开始走集约化和生态保护区的道路,就是一种突围的举措。
非遗的持续壮大,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传承人的培养与成长,演艺、技艺、民俗的程序,在传承人的手中得以流传。传承人的多寡和技艺的高下,直接影响到项目的精彩程度与发展程度。这取决于传承人带弟子做传承的资金实力和主观意识。二是要保持活态性传承,生产性保护。活态存在,便是生机无限。只有非遗手工艺产品连续地生产,粤剧粤曲一直在传唱,民俗的香火才不断绝。三是要全社会提高认知度,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支持非遗的发展。有机地利用非遗的元素,让更多的青年投身进来,整体性地提升非遗品质,从而提升城市的文化品牌品格和特色竞争力。
前面所说对于非遗的发展存有焦虑,主要针对的是如何保持原真的非遗。先进的社会科学技术,大生产代替了手工业,一些原始方式被生产线取代。我们必须认识到保护原真性、核心性的重要。如果久而久之不能把握流向,非遗就将失去地方特色,存在断流的可能。这种断流将隔断我们的乡愁。我们如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专家说,重整旗鼓的非遗工程,是实现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引爆点。我们期待如此。(关宏 佛山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市博物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