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江都樊川百年馄饨将申报“非遗”

2016/3/30 14:20:31 点击数: 【字体:

江都樊川百年馄饨将申报“非遗”

  在江都区樊川镇,一家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张记祖传馄饨店,承载了几代人的共同记忆,也记录着一家几代人的成长。3月12日,这家馄饨店在休整四个月后重新开张,前来品尝的食客络绎不绝。

  百年前,祖辈们

  挑着扁担卖馄饨

  昨日,记者来到樊川镇,找到了这家百年老店,小店看着不是那么显眼,距离樊川镇中心有一段距离,巷子虽深,但馄饨的香味依然能被众人所知。今年73岁的张银贵是这家百年老店的第三代传人。店里整齐地摆放着三张方桌和长条板凳,不一会,有客人来了,张银贵熟练地包起了馄饨,馄饨皮包裹上一点新鲜猪肉,这种“白里透红”的粉嫩,让每只馄饨都仿佛有了生命似的。下锅不一会儿,馄饨就已经浮上来了。起锅,把馄饨勺入装有芹菜,胡椒,猪油的碗里,满满的馄饨香。

  张银贵告诉记者,他的祖籍在安徽和县,从祖父辈开始,家里就一直卖馄饨。当年为了逃避战乱,爷爷带着父亲和叔叔们从和县一路迁徙,最后定居樊川,靠的就是这身擀馄饨皮的手艺。一百多年前,爷爷一直挑着担在街头巷尾卖馄钝,到了1940年,父亲在樊川镇上开了一家小银园饺面店,1993年,他开了张记馄饨,一直到去年底,由于年纪大了,儿女们考虑到开店辛苦,便关闭了馄饨店。休息在家的四个月,他心里空空的,于是决定重新开店。

  谈及爷爷挑扁担卖馄饨的情景,张银贵记忆犹新地说:“咣——咣——,卖馄饨喽,儿时记忆里,爷爷挑着扁担吆喝在街头巷尾,扁担一面架着柴火、锅灶,一面放着馄饨皮、碗和各种配料,那时候,吃上一碗馄饨要12个铜板,许多大户人家的小姐会时常吃一碗,普通人家的孩子只能偶尔吃上一碗。”

  皮薄如蝉翼,盖在纸上能看字

  在当地,张记馄饨店手工擀出的“薄如蝉翼”的馄饨皮堪称一绝。说到擀皮儿的技巧,张银贵自豪地告诉记者,这可是门技术活,要注重水、碱、力度、角度等方面的把握,擀出的皮一定要薄,要均匀,做到下锅不化,入口即化。擀好的馄饨皮盖在纸上能看字,用火一点就能烧着。说着,张银贵还给记者一一演示了一遍。他随手拿起一片馄饨皮盖在一张报纸上,无论多小的字,或是英文字母,都一目了然。皮儿如此之薄,令人拍案称奇。更绝的是,他拎起皮的一角,用火一点,皮居然着火了,在场的客人都忍不住惊呼连连。

  多年来,张银贵一直坚持诚信经营,选料都是上等的面粉和猪后腿肉,每一碗里都有38个馄饨,目前每碗价格为五元。为了不让手艺失传,去年,他收了两个徒弟。经过三个多月的学习,目前,其中一个徒弟在扬州武警医院附近开了樊川祖传馄饨店,每天都是门庭若市。

  在众多食客当中,记者注意到了一位84岁的老者,他可以算是张记馄饨店的忠实粉丝了。他叫周本同,是地地道道的老樊川人,吃了80年的张记馄饨。周本同回忆道,小时候一听到卖馄饨的吆喝声,就开心地跑出门,那时候烧的是木材,还用吹火筒,底汤是用虾皮烧水熬的,味道特别鲜美,配上虾籽、芹菜、大蒜叶,别提有多香了!由于经济条件的原因,那时我们一个多月才能吃上一碗馄饨。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每次上街,我都会来店里吃上一碗馄饨,还是原来那个味儿,一点都没变。

  已注册商标,下一步将申请“非遗”

  不仅当地的人喜欢吃张记馄饨,许多外地的食客也会特意赶来尝尝。张银贵告诉记者,去年一位来自香港美食协会的会长来到店里吃馄饨,把一大碗馄饨吃个精光,连声称赞美味。临走时,他还邀请张银贵有机会去香港讲课,谈谈如何做出一碗美味的馄饨。去年底,一对来自哈尔滨的老夫妻专程坐火车来到店里吃馄饨,他们说是在网上看到张记馄饨的介绍,出于对美食的向往,不远万里赶来,就为吃上一碗。吃完后,夫妻俩纷纷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张记百年馄饨果然名不虚传!

  今年3月,樊川张记祖传馄饨店已经在工商部门注册了商标,下一步,张银贵将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说,要将父辈留下来的技艺继续传承,并且还要让自家的美味让更多人知晓。说到这里,耳畔仿佛又响起了当年爷爷熟悉的吆喝声……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扬州时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走马民间故事”的非遗传承路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