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波 陈建平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浪潮之下,一间间古民居被夷为平地,一个个历史村落消逝在岁月的尘埃中。记忆中的蛙叫蝉鸣何处寻?故乡袅袅的炊烟又飘向了何方?
近日,笔者在广东中山市,找到了那久违的乡村记忆。
古村落保护刻不容缓
盛夏的三溪村,浓荫掩映,一条长长的青石板路在村内蜿蜒。爬满青苔的灰色砖墙,让老屋蒙上一层深邃和沧桑。蓦然一声锣鼓,打破了古村的宁静,惊起一树蝉鸣。循声而去,在梁氏宗祠前,龙湾舞狮队的成员正在为纪念传统的中元节做准备。
“祖屋都在,也可以住人,开车一个多小时就能回三溪村,累了随时可以回来休整,什么是乡愁?我们没有乡愁!”对于时下热议的乡愁话题,在深圳华强北做了10多年手机生意的梁先生一脸困惑。
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间,中国平均每天有250个村庄消失,传统乡村社会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其经济结构、族群结构、人文传承、价值体系也日渐式微。
于明代中叶开村的三溪村,村头古树参天,村内保存着100多间晚清及民国时期的建筑物。传统农耕文化、西洋文化与华侨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村中的老建筑主要为岭南文化传统民居和中西合璧的民居,侨乡风貌特征突出。
而今,一些现代商业和服务业开始进驻三溪村,一间间丢弃的老屋被打扫整理,改装成时尚的酒吧、餐饮、文化创意小屋。三溪村像是镶嵌在现代都市边缘的一颗古老玉石,不断吸引周边城市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三溪村在传统古朴与城市发展的繁荣之间,新的问题也开始出现:古建筑改造缺乏指引,增加的新建筑与传统古村落的历史氛围不协调;村落的基础设施承载不了居民的生活需求和商户的营运需求等。
“中山的古村落保护刻不容缓。”在中山市政协策划组织的三溪村“空心村”与“乡愁文化”座谈会上,中山市政协主席丘树宏说。
“三溪村是我们的根,寄托了几代人的相思。祖屋在,孩子们就会经常回来。”78岁的梁伯眼含泪花。
“竹树开根根连根,葵花结籽籽成群……”这首洋溢着中山本土浓郁乡音乡情的咸水歌,唤醒了他乡游子记忆深处的乡土情怀。他们纷纷回到三溪村,利用积累的资金兴办实业,保护祖屋,反哺家乡。
“加大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促进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目前三溪村里的100多家岭南特色的古建筑保存完好,已有20多家连片老屋改造升级为独具特色的餐饮休闲场所。”丘树宏说。
在中山市政府的规划引领下,对三溪村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将文化休闲产业作为古村落存活发展的途径之一,让古老的村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行走在中山的古村落之中,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高门楼琉璃瓦、浮雕绕窗棂、花鸟画满门窗上沿的青砖瓦房散落在道路两旁,这是三溪村;华佗庙香火旺、松涛月有声、一座座碉楼静卧在岁月的长河中,这是中环村;牌坊上悬圣旨、古树发新枝、老祠堂与新建筑交相辉映彰显幸福家园,这是古鹤村……
与其他城市一些村落“垃圾围村”不同,中山的村落大都整洁干净,几乎没有脏乱的现象,是良好人居环境的代表。
延续历史文脉保护城市特有风貌
2011年3月,中山市被国务院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行列,这座城市的文化在新一轮保护与利用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散布在中山城乡的108个古村落是中山先民生活、生产、生存的历史记忆,是一部记载中山城市发展的史书,是香山传统文化之根。
如何保持这座城市的独有风貌,延续它的历史文脉?中山的历史文化保护者们始终在思考。
近年来,中山相继出台了《中山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暂行规定》、《中山市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不断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领导和保障机制。
古鹤村始建于1398年,辖区面积约5.6平方公里,现存古围墙3段、宗祠5座、庙宇3座、古井16口、古民居百余间,是中山市“人文历史型”秀美村庄的首批市级示范点。2010年,村头的大闸门、村尾的石闸门、日东祠、“乐善好施”牌坊4处古建筑被列入中山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石板街全线、澜海祠、伯瑶祠、曾家祠、北闸、东闸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文物都被挂上了标牌,村委会规定不准拆迁,不准出卖,不准损坏,不准堆放杂物。不仅如此,包括村民生活的老房子都完善地保护,留住原汁原味的乡村美景。
中山市委、市政府逐年增加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投入。2007年至2009年的三年时间,共投入了9650万元对浦江世泽坊、陈氏宗祠、古氏宗祠、白衣古寺大雄宝殿、陆皓东故居、程君海故居和郑观应故居等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加大对古镇六坊云龙舞、小榄菊花传统饮食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同时启动了历史文化博览馆、香山名人纪念馆及博物馆群和革命烈士陵园史迹陈列馆等场馆的建设。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山文化传承有人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山市民自觉担当起本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重任。
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咸水歌,是流传了几百年的中山民歌代表,是中山劳动人民智慧和文化的结晶。可是今天,它已处于濒危的边缘。
“五六十年代,中山民歌在全国都占有一席之位。民歌手何福友、梁容胜等人多次到北京出席文代会,还为毛主席、周总理演唱过。”世居于三溪村的黄伯很是自豪地向游人讲述咸水歌的辉煌历史。
留住正在消逝的歌声,记住这方土地曾有的音韵,是中山文艺界人士共同的心声。年逾古稀的吴志辉和梁三妹,分别是国家级和市级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大半个世纪以来,他们积极探索咸水歌的演唱技巧,致力于咸水歌的传播与传承。他们协助有关部门搜集咸水歌资料、出版民歌集,并通过收徒或定期到学校向小学生教唱咸水歌等方式,力求中山咸水歌的传承后继有人。
2011年10月,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开馆。多年来,中山市文化部门在全市各个镇区开展地毯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挖掘,将历史悠久、深藏于民间的音乐、舞蹈、民俗等300多个非遗项目进行了整理登记和申报保护。其中,中山咸水歌、小榄菊花会、南朗崖口飘色、醉龙舞、咀香园杏仁饼传统制作技艺等一批具有珍贵文化价值和传承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了国家级或省市级保护名录,成为中山市的一张张文化名片。
中山的文化遗产从历史中走来,又在保护中走进了市民的生活。2015年6月13日,中山市文化馆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了“保护成果·全民共享”非遗展演活动,沙溪上亨龙狮团、西区长洲醉龙队、三角麒麟舞队组成的巡游队伍,吸引了许多市民驻足观看,现场热闹非凡。
“本次活动邀请的民间艺术队伍的成员绝大部分都是年轻一辈,他们的加入,为中山市非遗注入了新鲜血液,为香山文化的传承发展增添了生力军。”丘树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