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12日电 题:冯骥才古稀之年不服老 为保古村落奔走呼号
作者 高红超
“传统古村落保护应有村落法。”已是古稀之年的冯骥才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的建言依然与古村落有关,他多次呼吁保护古村落,留住中华民族的“乡愁”。
已做了30余年全国政协委员的作家冯骥才,虽已年逾七旬,但仍不服老,多年来一直奔走于传统古村落保护的过程中,体验了“五味杂陈”的况味。
“虽然现在国家很重视古村落保护,但是很多城市的历史街区、古村落仍在被破坏,大批非遗扔在那里没人管。”冯骥才直言,古村落保护现状仍不容乐观,很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不够,片面追逐经济利益,没有建立科学的保护体系。
冯骥才并不避言古村落保护与城镇化过程之间有矛盾。“人类历史在由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大量村落消失。”
但让他高兴的是,在大批文保工作者的不懈推动下,目前,全国已有2555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成为受国家保护的对象。“起码设了一个保护屏障,不能乱动了。”
各地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古村落怎样保护才理想?冯骥才说,目前没有保护的科学标准,官员也不见得有这样的修养和文化自觉。
因此他呼吁设立《中国古村落法》,冯骥才说,目前,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国家文物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古村落作为第三类文化遗产,应从立法层面建立科学的保护体系。
到全国各地的古村落调研走访,对冯骥才来说是“家常便饭”。他越来越感到,除了保护村落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外,更重要的应是保护村落里的原住民。
“如果原住民走光的话,所有的记忆、文化、习俗就全部带走了。”冯骥才认为,村落是村民生产生活的地方,必须能够让村民有生产生活的来源,同时又要唤醒村民的文化自觉。
冯骥才曾到访过欧洲阿尔卑斯山地区一个古老的村落。他看到,家家户户门口的篱笆上百花争艳,古老的木质结构的房子里全部是现代化设备,遥控设备也用到了所放牧的牛身上。
“他们在享受着一种历史美的同时,也享受了科技带来的现代文明。”冯骥才认为这才是古村落保护的一种理想状态。
“但在中国,很多老百姓并不知道自己居住的村落是一种文化,哪些是美的,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冯骥才说,文物贩子一来,雕花的窗户可能就卖了。
他不无担忧地表示,“古村落保护确实是件很难的事,既要让人们有文化自觉,又要让他们能够改善自己的生活。再过20年,这几千个古村落能剩下一半就不错了。”
然而,他又乐观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人自愿加入到保护古村落的行列中。一次,冯骥才到河北保定大汲店村走访,那是一个很古老的村落,一帮年轻人找到他,拿出了自己做的村落档案。
感动、高兴之余,冯骥才说,“曾经,我很失望。但越往前看,当人们越来越富裕的时候,人们还是会有回过头来亲近自己的根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