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文化遗产 >> 文遗动态 >> 浏览文章

传承人“凋零” 保护濒危非遗项目刻不容缓

2016/3/30 14:16:40 点击数: 【字体:

传承人“凋零” 保护濒危非遗项目刻不容缓

  一年一度的牡丹文化节近在眼前。与牡丹这一洛阳的“城市名片”相比,本应同样成为洛阳“城市名片”的部分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却正在失去往日的光环——传承人“凋零”,项目日趋式微,昔日的洛阳文化符号如今面对哪些困境或机遇?未来又将何去何从?近日,《洛阳晚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现状:“非遗”丰富,传承人却在“凋零”

  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8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5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57项县(市)、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这是目前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底”。

  近日,市非遗中心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坦陈,尽管总的来说,我市的非遗保护工作目前在全省仍处于前列,但是,在这光鲜数据的背后,我市的“非遗”未来不容乐观。

  该负责人不无担忧地说,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载体是人,依靠师傅、亲属的口传身授才能世代流传,但如今,我市的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拿省级传承人来说,最年轻的今年52岁,最年长的已经86岁了。

  海神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相传为古时宫廷祭海配乐,明清时期在洛阳十分盛行,2007年被列入首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海神乐乐队演奏时需要有笛、笙、云板、木鱼等20余种乐器。

  “现在乐社只有20多人,勉强能将乐器种类凑齐,很久没有年轻人补充进来了。”郭红运是海神乐的省级传承人,今年已经77岁,说起海神乐的未来,他显出了深深的担忧。

  困局:冷热不均,部分非遗项目与时代脱节

  “一二三四五呀,金木水火土呀。天地分上下呀,日月同古今呀……”这是黄河岸边的硪工号子。当年在黄河两岸,只要有工地,伴随着咚咚的打夯声,就有这悠扬而响亮的号子声,然而随着继续机械化设备的普及,硪工号子渐渐被发动机的喧嚣所掩盖。“会喊号子的老人也难得聚到一起,想要欣赏到它确实不容易了。”市非遗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除了硪工号子,流传已久的刘井薛氏石刻也面临失传的危险。市非遗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主要因为现在对碑刻的需求越来越少,还因为机器雕刻速度更快、价格更低。“对于这些项目,我们只能是尽力让它们延续得更久,同时为它们建立尽可能详尽的影像、文字档案。”该负责人说。

  与渐行渐远的号子声不同,有些非遗项目伴随了许多人的成长,依旧粉丝众多。每到吃饭时间,西工区小街的西工饭店门口都会排起长队,大家都是一个目的:为了吃到那盘酥脆可口的小街锅贴。

  “硪工号子、石刻和小街锅贴其实可以反映出一个普遍现象,那就是消费类的非遗项目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但是表演类项目,或者说和时代脱节的项目,传承状况不容乐观。”市非遗中心相关负责人说道。如何在传承的同时紧跟时代,保持传统项目的生命力,成为“非遗”传承人共同思考的问题。

  探索:要传承也要商业,两条腿才能走路

  “锦绣洛阳四月天,牡丹花开车马喧……”大鼓一敲,月牙板一打,张怀生便开唱了。现在,每逢周五、周六,他都会来到笑满堂曲艺社进行演出。作为河洛大鼓的省级传承人,张怀生认为所有的表演类非遗项目,必须走上舞台,必须以观众为本。

  为此,他也对自己的表演不断进行改良,加快故事节奏,增添笑料,加入新的时代观念……

  常智乐是河洛大鼓的一名推广人,与其他经常走上舞台进行表演的艺人不同,他把目标锁定在校园,为学生提供河洛大鼓的入门培训。两年间,他已经培训了600多人次。

  他认为,必须有政府的政策支持,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合力。

  市非遗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对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进行立法保护,这一做法在地级市中还是比较先进的,只有苏州等个别地区对此进行了地方立法。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洛阳晚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出现新业态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