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走进洛阳 >> 印象洛阳 >> 浏览洛阳

首阳山上说夷齐

2015/3/25 16:16:56 点击数: 【字体:

    在偃师市北部,横着一道绵延起伏的邙岭,西起洛阳,东到郑州,没有重迭,一字排开,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土岭,在偃师境内却有十几公里的石山。最著名的山峰,就是以其首见日出而得名的首阳山。

    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首阳山海拔359.1米,在我国高山中,只能是小兄弟。至于首见日出,也只能是与邙岭各峰相比,同泰山、黄山、华山上的观赏日出,无法等同。它名扬全国,是和武王伐纣,伯夷叔齐的叩马而谏,最后又饿死其上紧密关连,为首阳山的名扬天下作了宣传。

首阳山上说夷齐
 

    伯夷叔齐在中国历史上,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绩,考其“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荀子语),就在于他们兄弟二人,用整个生命为后来的儒学家说的伦理道德作了解释。至圣先师孔子,亚圣孟子,对他们二人推崇备至。子贡问孔子说:“伯夷、叔齐是怎样的人呢?”孔子说:“是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仁,又怨恨什么呢?”(《论语.述而》)伯夷、叔齐逊国让位,正是孔子礼让、博爱的仁德体现。孔子号召弟子学习夷、齐的德行,用对比的方法说:“齐景公有马四千匹,死的时候,老百姓对他的德行没有什么可称颂的;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老百姓到现在还在称颂他们,可见德行高低,不在家业富贵。”(《论语.季氏》)孔子还称赞说:“不动摇自己的志气,不辱没自己的身份,这就是伯夷、叔齐!”(《论语.微子》)孟子给他的弟子公孙丑说:“伯夷这个人,不是他理想的君主就不肯奉事,不是他理想的朋友就不肯结交,不在恶人的朝廷里做官,不跟恶人讲话。”(《孟子.公孙丑上》)对万章评论伯夷时,说得更明白:“伯夷这个人,眼睛不看妖冶的颜色,耳朵不听淫靡的音乐,不是他认可的君主不去奉事,不是他认可的百姓不去支使,天下太平就出来做事,天下混乱就退隐田野。”(《孟子.万章下》)

    伯夷是孤竹国君的长子,不肯继承王位的原因,一来三弟叔齐比他能干,父王有意让其继位;二来孤竹国是一个小方国,要受残暴无道的殷纣王的统治,他不愿在这样的君主统治下做事,可见他对暴君是痛恨的。非常有趣的是孟子拿伯夷和姜太公类比。说“伯夷和姜太公尚都为逃避暴君纣王的统治隐居,一个在北海边上,一个在东海边上,听说文王兴盛起来了,善于奉养老人,他们都投奔到西伯(文王)那里”(《孟子.离娄上》)。太公姜尚先到,帮助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举兵伐纣,而伯夷和叔齐却没有能力在这一关系人民死活的大事上展示才华。至于传说中他们反对武王伐纣,主张对暴君以谏诤、规劝去感化,不要乱了君上臣下的规矩,并导致了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的悲剧发生,则是西汉太史令司马迁的记叙和描写。《伯夷列传》是《史记》中70篇列传的第一篇,司马迁列举的伯夷叔齐叩马而谏,反对武王伐纣,以及武王克殷,夷齐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等情节,后人多有质疑。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就指出夷齐谏阻伐纣和饿死首阳的传说可能不是事实。理由之一是孔子多次赞美夷齐,指出伯夷是反对纣王的,从未说到夷齐谏阻伐纣。王安石说:“当年殷商衰落,纣王又以极残酷的手段对待大臣和老百姓,普天下哪一个不痛恨他!而对纣王最为痛恨的,就是伯夷。他曾和姜太公(姜尚)商量,听说周文王(西伯)善于对待老年人,打算一道去投奔他。那个时候,打算推翻殷纣王,两个人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待到周武王奋起伐纣,姜太公积极辅佐,拯救天下老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伯夷却出来反对,这是根本说不通的。”王安石又说:“天下之道就其大的方面讲,就是两点:仁与不仁。纣作为君王,是典型的暴君;武王起来讨伐他,是对老百姓最大的爱护,当然是施行仁爱的君王。伯夷坚决不作纣王的臣子,等待着仁爱的国君出现。而周武王这样仁爱的国君出现了,却又不拥戴,还要拼死作对,真的是这样,伯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司马迁记载说伯夷、叔齐叩马而谏,反对武王伐纣;武王统一天下,伯夷、叔齐又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这两件事的材料,来源于《庄子》和《吕氏春秋》等书,这些书中讲的故事,多是寓言。武王伐纣的年代约为公元前1066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死于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一年,鲁哀公十六年),孔子距伯夷叔齐生活的年代已有515年,夷齐的事,孔子知道的也只是传闻。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司马谈病逝,司马迁才继任太史令。他写《史记》时,距孔子的死又过了370年,距伯夷生活的时代已有900多年。时空跨度这么大,文献材料又那么少,伯夷叔齐谏阻伐纣的故事,又取材于《庄子》中近乎寓言故事的内容。庄子在寓言中那样来写伯夷,因为是寓言故事,就不负历史事实责任。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来理解伯夷、叔齐的为人。《易经》上讲“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可见武王伐纣在当时是符合人民要求的正义举动。伯夷起码是赞成这一时代要求的,不然就是助纣为虐,根本谈不上是历史上的贤人。至于反对纣王用什么方法,是和平方法还是暴力手段,伯夷、叔齐当然有自己的选择。因而在意见未被采纳之后,上了邙岭上的首阳山,可能也是真实的。我们推论,二位年老体弱的老人,在山上吃野菜和松柏籽,很难维持长久,武王伐纣胜利后,他们已经冻饿而死了,不一定是不食周粟而亡。后人因其逊国仁让,不向商纣王称臣而纪念他,修墓、建庙都是情理之中的事。宣传伯夷叔齐拼死与周武王作对,宣传者自有个人的目的,说不定还是冤枉了这两位已经不能说话的历史老人。至于全国出现了6座首阳山,都说是夷、齐的去处,当然以偃师的首阳山最可信。首先武王伐纣会师的盟津就在首阳山北麓,至今尚有会盟镇和叩马村。不少历史名人的作品中,都提到夷齐在首阳山隐居的事,如魏晋诗人阮籍的《咏怀诗》中就有这样的句子:“步出上东门,遥望首阳岑,下有采薇士,上有嘉树林。”现在偃师的首阳山,庙宇巍峨,风光优美,是一个很好的旅游景点。读者如能登临其上,于河洛之间说古论今,确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偃师市人民政府网(2013-07-02)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商汤桑林祷雨在偃师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