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市大口乡经周村南有一高阜,人称祷雨台,台上有汤王庙,50年代拆除。明弘治偃师县志记载:经州在县南,经周是经州的转写,昔成汤祷雨经此故名。日前记者走访了经周寨南的祈雨台。
“桑林祷雨” 偃师再添新证
《吕氏春秋》记载“桑林祷雨”: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成汤甘愿牺牲自己,祈祷后,自焚谢罪时,大雨倾盆浇灭火苗。
今年被村民找到的重修广生祠碑记(残碑)再次证明偃师市大口乡经周寨南的祈雨台是成汤“桑林祷雨”遗址。残碑高约1米,宽约40厘米,正面刻61字,楷体。“偃邑西南五十里有桑林寺古迹,正殿旧塑成□/前有□□帝殿之左有卢医庙殿之右又……/痘母癣疥诸菩萨其祠建于康熙年……”
该碑是商汤祷雨的“桑林之野”的文字佐证,文物价值珍贵。民间寺庙有供奉医神传统,卢医是扁鹊的别称。又家在卢国,因名卢医。卢医庙又称广生祠,后世在日渐凋敝的汤王庙供奉痘母、癣疮诸菩萨,这是广生祠存在的合理解释。祈雨台上桑林寺又名汤王庙,不存已半个世纪。如今周边村民正自发在祈雨台上重建寺庙,一座二百余平米的建筑已经立起。
学者考证桑林在经州寨南
大口经周祈雨台历代有祈雨仪式。乾隆十五年,洛阳一带大旱,正值乾隆南幸嵩洛,遣侍郎伍令庵到桑林地附近祈雨。
判定一个历史遗址,需要多方验证。多年来,偃师市学者康仙舟、高献中、王西明抱着谨慎的态度,参照历史典籍及实地考证。成汤为何来此祷雨呢?相传成汤为黄帝后裔,相距仅八世之隔,商汤陵、偃师商都、桑林寺祈雨台三者在一直线上。汤都西亳在今偃师城西,距祈雨台约五十里许,在古代刚好算是不远不近的半日之程。这与古文十三经注疏的“城外为廓,廓外为郊,郊外为牧,野外为林”定义一致。偃师谚语:东高祖,西汤王,当中夹着虎元岗。汉高祖刘邦祠即高祖庙,位于缑氏镇双泉村高祖庙岭上;虎元岗位于大口乡东部,高祖庙岭西南;“西汤王”即桑林祷雨处。桑林,就在大口乡经州寨南的岗峦之上,这里的人们都叫它为“桑林地”,或者叫“祈雨台”。而“祈雨台”岗峦北侧下,有一胡须奶奶陵墓,她是这一带张氏始祖,坟前碑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元末,由于腥膻之乱,由晋迁豫,安居于古桑林之北的经州。卒后亦葬于此,时间为明初。据经周寨村党支部书记张西通回忆,“五经周”附近曾经古木参天,胡须奶奶陵墓前遍生古柏,两人合抱,建国后才砍伐。
全国各地的桑林遗址众多,与巩义、济源、山西等地比较,国内学者通常将偃师桑林遗址作为最可信之地。偃师境内商汤遗迹众多,桐宫、山化乡蔺窑的汤陵、商汤王都、祈雨台,在汤王冢之下的山化汤泉学校内,保存有汤王庙的楹石二块。上刻:莘野求贤,三聘辅成尧舜里;桑林祷雨,六事挽回天地心。类似偃师有如此众多的有关商汤的遗址,实属罕见。
偃师市是全国少有的几处民间流传商汤桑林祷雨传说的地方。桑林遍布,历史记载明成化十八年,偃师境内尚存桑树60万棵。周俶(chù)在《宿缑氏》一诗中这样写道:遥望斜日正沉沉,使节东归晚乍临。月傍驿楼澄夜景,云连官柳散春荫。中原风俗多凋蔽,西洛山川自古今。赤地连旬成久旱,殷忧谁为祷桑林。
“五经周”围拱“祈雨台”
祈雨台是一个方圆数里的土台高阜,远处看祈雨台截然高出周围地貌数米高。祈雨台选址挺拔高耸而又孤独傲然的岗峦上,是自然形成的天坛。南衔万安山,重峦迭嶂,松柏苍翠;东瞻少室峰,朦胧苍茫虚无缥缈;西望龙门伊阙,逶迤如黛,神秘莫测;北眺京都而带邙山,沃野无垠,山峦起伏,四围稼禾葱茏宜于栖息,是理想的设坛之地。这个土峦虽然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洗礼,仍傲然屹立,崔嵬挺拔,仍然呼作“祈雨台”。
方圆十里范围内坐落着四个村庄:经周寨,经周,经周宁村,经周南窑。据经周寨知识颇深的75岁老人张刺为讲,另有经周宁寨,五个村庄合称“五经周”。据说经周宁寨村内有臧姓官员,有清廉名,朝廷误听“臧官”为“赃官”,误杀。宁寨村民觉得不祥纷纷外迁,经周宁寨遂自行消亡。此传说附近村民尽人皆知。
汤王庙,原规模宏伟,殿堂高耸,雕梁画栋,飞檐翘脊。尤其是中大殿,汤王正襟危坐,两侧为二侍臣,大概是伊尹,仲虺吧。配殿,廊坊等经幢,碑碣,铭刻,都在“破四旧”化为废墟。夏商文化的堆积层深达数米,秦砖汉瓦累累迭迭,庄稼因为长在瓦砾堆上长势不如其他田地。
经周寨94岁长者张东霞回忆,祈雨台上的寺庙内除了汤王殿、卢医庙,还有一个一米多高、磨盘大的石案,正中有个小凹,是承露盘或是用于测量雨量,但是被村民当作香炉。(王祝鹏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