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 扑朔迷离小平津
关于小平津关名称的由来,说法有二:一则认为它仅次于孟津关而得名;二则认为它与平阴、平县的地名有关。史料记载,汉时河南郡在今孟津县和偃师市交界一带设平阴、平县,故称“小平津”。
关于小平津关的地址,说法同样有二:多数资料显示小平津关在今孟津县会盟镇花园村,也就是后来的花园渡;也有少部分人认为,小平津关实则是孟津、偃师与巩义交界处的杨沟渡,在今偃师市邙岭乡周山村附近。
翻看地图发现,花园渡和杨沟渡均离孟津渡所在的扣马村不远。其中,花园渡在孟津渡西两三公里处,而杨沟渡位于孟津渡东两三公里处。
杨沟渡和花园渡都是黄河的重要渡口。每天船工摆渡的客人有上千人,黄河北岸的温县、孟州等地也经常利用渡口过河。据当地人介绍,以前黄河的水比现在大得多,加之船运条件落后,过河并不容易,如果遇到洪涝之年,渡口就会停运。
古时候,渡口的设立往往选择在平缓开阔的河边,河道变迁往往致使渡口迁移变化。这也为寻找古渡口的具体位置增加了难度。
2 鼓角争鸣付东流
虽然小平津关关址扑朔迷离,但这丝毫不能掩盖它扼守洛阳北大门时,曾历经过的鼓角争鸣和刀光剑影。
东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汉灵帝命大将军何进置洛阳八关。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灵帝宠信的宦官张让杀死何进,袁术、袁绍等人听闻何进被杀,遂入宫对宦官大开杀戒。惊慌失措的张让劫持少帝刘辩,连夜逃向小平津。袁术等人穷追不舍,张让无路可走,投河自尽,何进旧部董卓将少帝刘辩迎回洛阳。
董卓旋即掌控朝中大权,致群雄联合讨伐。当时,河内太守王匡屯兵于黄河北岸,准备除掉董卓。董卓闻讯,先在平阴津(黄河古渡口,今孟津境内)布下疑兵,暗中派精锐部队于小平津渡河,绕到王匡军背后发动攻击,大破王匡之兵。后董卓被其亲信吕布所杀。
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建立的政权汉国攻陷都城洛阳。晋怀帝在逃往长安途中被俘。随着洛阳的沦陷,一批晋朝大臣纷纷想重建中央。最先是司徒傅祗在河阴县设行台(魏晋至金代尚书省临时在外设置的分支机构),屯小平津,征召兵员,以图复晋。
直至清朝,小平津关依然久经战事。如今,随着铁路桥和公路桥飞架黄河,小平津失去往日的重要地位而烽烟散尽。说到黄河桥,年代最为久远的莫过于西晋大将军杜预修造的富平津桥。当时杜预为解决黄河通行问题,力排众议,建成黄河第一座浮桥。
相关链接
洛阳八关再温习
汉函谷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至今已有2100年。作为洛阳通往西方的“第一门户”,汉函谷关东指洛都、西望长安,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美誉,为“洛阳八关”之首。
伊阙关:位于今龙门山和香山之间的阙口,是古时洛阳的南大门。今伊阙关处,建有石拱桥1座,是龙门石窟重要的参观通道。
广成关:位于今汝州市临汝镇一带,因上古仙人广成子而得名。自古是宛(南阳)襄(襄阳)、荆楚地区进入洛京的重要通道。
大谷关:遗址大概位于伊滨区寇店镇水泉村,与北魏时期开凿的水泉石窟相近,风景旖旎。大谷关所在地寇店,因宋代宰相寇准曾在此居住而得名。
公式辕关:设于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位于今偃师市府店镇境内公式辕山,扼守洛阳东南门户。虽历经千年战火和岁月侵蚀,如今关门遗址上古穆遒劲的“古公式辕关”四个大字仍清晰可见,让人顿生思古幽情。
旋门关:旋门关地处古成皋城(今荥阳市汜水镇一带)。有人认为,旋门关就是虎牢关在东汉时期的别名。东汉才女班昭所作《东征赋》中“望河洛之交流兮,看成皋之旋门”,道出了旋门关关址的蛛丝马迹。
孟津关:因扼守古黄河孟津渡口而得名。孟津关北濒黄河,南依邙岭,有山河作托,关隘便于坚守,形成了以关制河、以河卫关的局势。距古孟津渡口不远的会盟镇扣马村,有一处会盟台遗址,相传为周武王伐纣时与八百诸侯会盟之地。
小平津关:与孟津关共守黄河,扼守洛阳北部门户。小平津关在今孟津县会盟镇花园村(孟津关所在扣马村西),也有人说位于偃师市邙岭乡周山村(扣马村东)附近。 (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