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走进洛阳 >> 印象洛阳 >> 浏览洛阳

人皆可以为尧舜

2014/6/17 15:13:26 点击数: 【字体: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孔子论仁 插图 李玉明

  汉武帝时,河南牧羊人卜式,多次捐献财物资助国家。

  武帝闻奏后大为惊异,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派使者询问卜式:“你是想做官吗?”卜式答:“我自小牧羊,没学过做官,不愿做官。”

  再问:“你是不是有冤情,希望官府为你申冤吗?”卜式答:“我一生与人无忿争,乡邻有贫穷的就资助他们,有不善良的就教导他们,与他们皆和谐相处,哪里会有冤情呢!”

  又问:“既然如此,你为何还屡次向国家捐献财物呢?”卜式答:“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战死边疆,有财物者宜捐献财物,如此匈奴可灭也。”

  使者回奏,武帝拜卜式为中郎,赐田十顷,布告天下,以劝导百姓。

  《资治通鉴》记载的这件史实,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行善为仁并不只是各级官吏乃至帝王的事情,普通百姓,只要尽其所能,多做有利于国家、造福于社会的善事,就可以成为仁者。卜式不过是个羊倌儿,他的道德境界是对仁爱思想的最好诠释;他能做到的事情,别人也能做到,只看做还是不做。

  对这样一种思想,孔孟早有深刻论述。孔子对怎样实现仁有一句十分重要的阐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在他看来,仁就在人们身边,只要以仁爱之心为人处世,仁就到来了,就可以实现仁了。这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一个名叫曹交的人问孟子:“你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有这话吗?”孟子说:“有。”又问:“那么怎样才可以成为尧舜呢?”孟子答:“只要去做就可以了。在长者身后慢慢走,叫作悌(敬爱兄长);快步走到长者前面去,叫作不悌。慢一点走,谁做不到呢?你穿上尧的衣服,说尧说的话,做尧做的事,你就是尧了。”孔孟的这些思想,把仁从华丽的殿堂拉回到百姓身边,把仁爱的高深伦理演绎为俚言俗语,发人深省。

  两千多年来,孔孟对仁的这一论述,对社会伦理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对黎民百姓的言行举止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资治通鉴》记载的大量凡人小事表明,这种仁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为仁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小事做多了就是大事,就是大仁大爱。

  隋人李士谦,家境富有,生活俭朴,对扶贫济困却非常慷慨大方。邻里有丧事无钱安葬者,他就施舍棺木,让丧者入土为安。有兄弟分财不均而诉讼的,他就拿出自家财物补助少者,让其与多者相等,撤免诉讼;两兄弟惭愧,遂成善良之人。有一家耕牛跑到他家田地里吃了庄稼,他把耕牛牵到树荫下喂饱,然后送到失牛人家。有一贫民偷盗他家庄稼,他看到后赶紧躲避,以免盗者羞惭。家人曾抓到一个偷盗他家庄稼的贫民,他说:“因贫为盗,何必责怪!”马上放归。一年粮食歉收,他把家存粮米贷给乡人度荒,又当众焚毁债券说:“债了矣,勿以为念!”次年丰收,乡人争相还贷,他说“无券为证”,一概不收。又一年大饥,他拿出全部家资设粥棚施舍饥者,救人甚众。他做的这些事都是小事,但足以反映出他的仁爱之心。

  其二:安贫乐道,洁身自好,一生不做损社会、坑他人的亏心事,也就是有尧舜之行了。

  南北朝时,梁人甄彬家贫,曾把家中仅有的一束苎麻典当给长沙寺库换钱度日。他后来赎回苎麻,到家中发现苎麻中有五两黄金,立即送还。寺库监者道:“有人以此金典当,我匆忙中放错了地方,久寻不见,曾发誓如有人见到奉还,当以半数酬谢。”于是分出二两半黄金酬谢甄彬,甄彬说:“拾人之物,奉还失主,天经地义,何用酬谢!”坚辞不受,往返十多次,终未受一钱。

  另一南朝人郭世通,家贫,到山阴县经商度日。一次卖人货物时算计错误,多得一千钱,回家后才发现,于是经过多方打听,找到买主退回。买主以五百钱酬谢,他放下钱毅然而去。这类事情人人都应该做到,因此人人都可以成为仁者。 (喻清录)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洛阳网(2014-6-1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