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走进洛阳 >> 印象洛阳 >> 浏览洛阳

滋养古都文明的大河 洛河

2014/5/19 15:38:56 点击数: 【字体:

    编者按

    11日,《光明日报》以“滋养古都文明的大河——洛河”为题,用两个整版刊发了“中国文化江河·洛河篇”。

    文章指出,洛河滋养了历朝古都文明,流淌出了悠久的文化历史,它一路奔腾在中原大地上,在尽头与黄河交汇,共同滋养碰撞出中华文明的根脉。洛水之畔的洛阳作为中国古都之一,这里的名人、名著、名胜数不胜数,如今,过往的历史遗存已被有机地融合于现代生活中,这方水土成为百姓的宜居之地。

    本报今日对该文进行摘登,敬请关注。

    洛河之水育华夏

 

滋养古都文明的大河 洛河

20世纪30年代洛阳老城门(资料图片)

滋养古都文明的大河 洛河

关林建筑木雕

    洛河,发源于华山南麓的陕西省洛南县,经洛南县、河南省卢氏县、洛宁县、宜阳县、洛阳市区,在偃师市杨村纳伊水后入巩义市,在巩义市神堤村北入黄河,全长约447公里。洛河是潼关以下黄河最大支流,伊河是洛河最大支流,二水汇流后称伊洛河。

    黄帝之时,大臣仓颉曾在洛河之滨造字;大禹之时,洛河爬出了一只神龟,背负“洛书”,书中是治理国家的九项大法,今留有“洛出书处”古碑。

    这里地处“天下之中”,是最早的“中国”;这里最早迈入文明时代门槛,是华夏文明的中心和原点;这里是十三朝故都所在地;这里是五大学说的渊源地,周公在洛邑制礼作乐,对礼乐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道家学说诞生于洛阳,佛家学说首传于洛阳,魏晋玄学形成、兴盛于洛阳,宋明理学创立于洛阳。

    这里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众多姓氏的起源地,这里的牡丹甲天下!在这里,许慎完成了《说文解字》,班固著《汉书》,陈寿写《三国志》,司马光撰《资治通鉴》。这里诞生了我国最早的天文历法著作《夏小正》,张衡曾在洛水北岸观测天象、测报地震,蔡伦曾在伊洛之滨造纸。这里出土的原始瓷器残片,是迄今最早的原始瓷器残片;这里出土的青铜鼎、青铜爵,被分别称为“华夏第一鼎”“华夏第一爵”;这里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被学者们誉为“超级国宝”。这里有龙门石窟、关林、白马寺……洛阳,历史沧桑数不尽!

    关门内外数涟漪

 

滋养古都文明的大河 洛河

乡间随处可见的汉代石刻造像

    谷雨时节,大地芳菲。我们来到古都洛阳,驱车访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寻到了中国“僧院”泛称为“寺”的缘由;泛舟注目龙门石窟全貌,动人心扉的是被注目,卢舍那大佛那阅尽历史风雨的肃穆目光涤人心肺。

    每天,洛阳市民的生活从一碗汤开始,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通气畅神,喝出生活底气,人生快意。始于唐朝的洛阳水席,因为每道菜都离不开汤汤水水,还因为是一道道地上,吃一道换一道,仿佛行云流水一般,故称水席。水席被看成是各种宴席中的上席,千余年来,洛阳城未绝水席飘香,与传统的牡丹花会、古老的龙门石窟,并称洛阳三绝。

    洛阳的过往是五彩缤纷的。产于唐朝的一种低温釉陶器以黄、绿、白三色为主色,被称为“唐三彩”。因为洛阳是唐三彩最早、最多的出土地区,因此又得名“洛阳唐三彩”。繁杂的制作工艺也在洛阳得以再续,如今,有着“东方艺术瑰宝”美誉的唐三彩已有了更多更新的佳作。

    寻着田野的天籁之音,我们似乎听到这般声响。以我国传统的七弦古琴作为伴唱乐器的琴音,在洛阳称“琴书”,流传至清末民初,演绎出新的表演形式:主唱者左手打钢板,右手敲击平鼓,另有乐师以坠胡伴奏,终以成名“洛阳大鼓”,古韵新词不绝于耳。

    进出洛阳体味洛河的所观所闻,仿佛触及了非同一般的水与城的交融共生。高铁龙门站,是我们寻访洛阳的进门,也是我们离别洛河的出门。何谓门内门外?一如汉时函谷关一般,此时关内,彼时关外,全在一个时势大限。踏泥丸,走驿道,我们边看边拍,新安县文物管理局丁会生副局长告知,汉函谷关遗址被评为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真可谓历史自有推陈出新。告别洛阳,如果这也算得上是一次跳龙门的话,那么,我们愿以一位登高者所语与大家一起期待:晴日里你能看多远就是多远,雾天里你能想多远就是多远。

    (崔志坚 马列)

    洛水流出的五个“一”

    ■一个牡丹画村

    洛阳市孟津县平乐村,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农民画牡丹,现已有700多人专门从事牡丹画的创作。

    ■一部石刻唐史

    千唐志斋有2000多块唐代墓志,这是国民党将军张钫为其收藏而建。这些墓志占全国出土唐志总量的40%,可以说是一座唐人的档案馆,一部唐代人自己留下的史料。

    ■一方澄泥砚

    澄泥砚制作是很复杂的一个过程:原料采集在河的旋涡之处;过滤、检测、雕刻成型,为了不伤及物件,只能用竹刀;然后放入炉中烧制,窑变成黑、黄、赭等不同颜色……成砚之后叩之如钟、宿墨不腐。

    ■一碗牛肉汤

    “早晚喝汤”是洛阳人的习惯。对洛阳人来说,晨间一碗热气蒸腾的牛肉汤,就代表了古都的惬意生活。

    ■一碗浆面条

    浆面条是洛阳民间的传统面食,也叫“浆饭”,其独特的酸味深受洛阳人钟爱。在洛阳有“浆饭热三遍,给肉都不换”的俗语。

滋养古都文明的大河 洛河

    河洛画典

    河洛之地,素来被称为“王者之里”,许多文化典故我们耳熟能详,却未必知道出自洛阳。
 

滋养古都文明的大河 洛河

定鼎中原

    周武王灭商后,准备将鼎拉到周朝国都镐京,到了洛阳时,鼎却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不动了,武王便定国都洛阳。洛阳地处中原,位于天下之中,古代称中国。

滋养古都文明的大河 洛河

入周问礼

    孔子为了获得更多的学问,不远千里、风尘仆仆“入周问礼”,拜见老子。老子是东周藏书室的官吏,即“柱下史”,掌管天下图书。他知识渊博,为当时著名学者。两位文化圣人相会于河洛,给此地带来了祥瑞之气。

滋养古都文明的大河 洛河

紫气东来

    相传在东周时期,位于洛阳西部的函谷关关令尹喜出城巡关,望见一轮红日喷薄欲出,突然看见层峦叠峰间,一团紫气缭绕,飘然而至。尹喜见此奇景,欣喜若狂,道:“紫气东来,必有异人前来过关!”果然老子骑牛西游途经此关,经尹喜苦劝,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名著《道德经》。

滋养古都文明的大河 洛河

运筹帷幄

    西汉初年,天下已定,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的宴会,他称赞张良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意思是说,张良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

滋养古都文明的大河 洛河

洛阳纸贵

    西晋文学家左思出身贫寒,且相貌丑陋,但他视荣辱如浮云,看名利为粪土,写出了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诗佳作。其中,《三都赋》问世后风行洛阳,人们争相传抄,以至于纸价也昂贵起来。(王林 撰文/绘图)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洛阳日报(2014-05-09)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客户服务服务条款人才招聘会员注册站内公告免责声明意见反馈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305号 邮编:450008
电话:0371-86663763 传真:0371-86663763 电子邮件:yxhenan163@163.com
豫ICP备11032303号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