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走进洛阳 >> 印象洛阳 >> 浏览洛阳

洛阳地名探源 九皋山下好风物 理学名区代代传

2013/11/25 16:49:48 点击数: 【字体:

洛阳地名探源 九皋山下好风物 理学名区代代传


  今日地名:鸣皋村

  地方状况:鸣皋村位于伊川县城南,北距县城18公里,南与嵩县田湖接壤,东临伊河,西濒顺阳河,洛栾古道和洛栾旅游通道穿境而过。该村总面积约5.7平方公里,辖25个村民组,为鸣皋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居住人口达1.3万。

  村名由来:该村隔滔滔伊河与九皋山相望,因《诗经·小雅·鹤鸣》中的“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而得名,历史悠久。

  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在灿若星河的中国诗歌中,《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

  《鹤鸣》是它当中的一首名篇,全文为: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

  其下维萚。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

  其下维谷。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这首诗歌通篇运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一处园林内外的景致,反映出创作者优雅的性格和高远的志向。这是一首劝告统治者任用在野贤人的诗篇,为我国招隐诗之祖。

  诗中的“九皋”是一座大山,又称鸣皋山。它是今天我市伊川、嵩县、汝阳3县的界山,主峰海拔930.6米。我们从洛阳市区出发,沿洛栾旅游通道向南行驶,车过伊川县城,抵达鸣皋、田湖一带,立刻就看到九皋山如一幅奇美的巨屏矗立在眼前。此山北陡南缓,重峦叠翠,主峰直插云霄,气势雄伟。曲曲折折的伊河,宛如一条银带,从山脚下缓缓流过。登上山顶,极目远眺,中岳嵩山崔嵬,古都洛阳隐约,伊川盆地葱茏,陆浑水库万千秀色尽收眼底。

  九皋山顶宽阔平坦,有祖师庙一座,大殿为清代建筑,木梁柱架,青砖彩瓦,飞檐挑角,龙凤大脊,相传始建于秦代。残存碑刻记载,唐朝贞观年间,大将尉迟恭来此游历,兴之所至,捐资重修,曾树碑上书“鹤鸣宝观”。

  关于此山此庙,几位上了年纪的山民还随口讲述了一段离奇的民间故事。商朝末年,殷纣王荒淫无道,民不聊生,受妲己所惑,竟将姜皇后推下摘星楼摔死。殷纣王之子殷交、殷洪杀妲己未遂,被姑姑子娴和忠臣救出,得以逃离王宫。殷交四处逃避,最后来到了风景宜人的九皋山,苦心修炼,还经常来到民间,帮助百姓除灾祛病。一年,伏牛山区出现一只九头怪鸟,使伊水泛滥,淹没庄田,殷交与九头鸟交战,谁知那鸟眼看战不过殷交,便飞逃而去,但到了夜间,又来残害百姓。殷交为救百姓,在一场大战中吞下金丹,站在山顶大呼一声,化为一只鹤,腾空追去。最后,九头鸟被除,但殷交却变成一只鹤,经常站在九皋山顶呼叫着,守护一方黎民百姓。因为这一传说,后人不仅创作了《鹤鸣》诗歌,还建起庙观来纪念殷交。

  古老的九皋山,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在唐代,李德裕、白居易、黄甫冉、钱起等纷至沓来,吟诗作赋,“诗仙”李白更是多次来到这里,留下了《鸣皋歌送岑征君》、《鸣皋歌奉饯从翁清归五崖山居》等著名诗篇。

  被称为伊川南大门的鸣皋村,因为南隔伊河与九皋山主峰遥遥相对,是观瞻九皋雄姿的最佳位置,历史上人们将其与《鹤鸣》一诗联系起来,称作“鹤鸣镇”,后沿用“鸣皋”为村名,直到今天。

  二程讲学,理学名区

  从北宋开始,鸣皋村作为“理学名区”,长期受到人们的关注。

  程颢,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他们兄弟均为北宋著名理学家,是“洛学”的创始人,世称“二程”。正是因为他们在鸣皋著书讲学,这里才成为了“理学名区”。

  北宋时期,西京洛阳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程颐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引退回洛。当时身居相位、与程颐政见一致的文彦博,将自己位于伊川鸣皋的一所旧园和10顷良田,赠送给他,支持他著书讲学。程颐以此创建伊皋书院,“讲易经,授理学”,专事传道授业。一时间,四方俊秀闻风而至,就连许多士大夫也前来从学,求教者昼夜盈门。

  到了元代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伊皋书院历经200余年的风吹雨打,已经破损不堪,驻守鸣皋镇的总兵克烈士希读程颐的《易传》、《遗书》有得,感慨万千,立志兴学。他自筹资金,募工纠役,用10年时间,在伊皋书院旧址上修建了大成殿、立礼殿、讲书堂、藏书楼、九贤祠及门庑、庖厨、库庾百余间,使书院得以中兴。随后,他的儿子慕颜铁木耳继承父亲遗志,又为书院修建了稽古阁,藏书达万卷。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元仁宗得知此事,认为“力役之大,材用之广,成于一家,诚不易得也,宜赐额,曰‘伊川书院’”,并命翰林直学士薛友谅撰文,集贤学士赵孟頫书丹,参知政事郭贯篆额,刻石立碑,永远纪念这件事。

  清朝康熙、乾隆年间,伊川书院经过多次重修,再次文风大振。清末废除科举,鸣皋人蒋峨在此首创两等小学堂,抗战时期,增设初中,解放后,这里还长期是伊川四中等学校的校舍,人才辈出。

  日前,记者来到鸣皋,沿着村中的书院街一直东行,很快便在伊川四中的老校区院中找到了伊川书院。书院古色古香,大成殿前,一株古柏高约18米,树身周长4.4米,需3个成年人合抱。相传此柏为程颐亲手所植,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古柏旁边,矗立着元代赵孟頫书丹的“有元敕赐伊川书院碑”,碑楼高7米,宽2.8米,由于年代久远,碑体出现了断裂,但已经过维修加固,上面的文字仍然清晰可辨,让人充分领略到赵孟頫书法的神采。

  洛南名镇,胜迹无数

  鸣皋村地处嵩、栾入洛要道,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历来为洛阳南部重镇。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遗留胜迹无数。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先民活动,留下了众多龙山文化遗迹。春秋时期,这里更是“陆浑戎”的择居之地。时至今日,村内仅历代修建的庙宇、会馆就有7处之多。

  五虎庙,又称关爷庙,位于原村寨南门内,因塑有关羽等五虎上将而得名,现存正殿、卷棚等建筑。

  城隍庙,始建于明代,位于村东城隍庙胡同,今存寝宫、东西厢房等建筑,并有石狮一对,碑数通。

  山陕会馆,位于城隍庙东,建于清初,为山西、陕西商人旅居鸣皋经商会客之所,今存正殿,进深三间,雕梁画栋,墙绘壁画。

  规模最为宏大的是其中的南岳庙,又称南岳离宫。该庙占地12亩,有山门、钟鼓楼、南岳正殿、四神殿等建筑,无不气势雄伟。据传此庙始建于北魏,孝文帝统一黄河流域后,迁都洛阳,发现天下五岳已据其四,惟缺南岳,就在洛南衡桃山修建南岳离宫,就近祭祀。

  鸣皋村旧有古寨,寨设四门,南曰“望皋”,北称“听伊”,但历经沧桑,现在仅存西、北两门门洞。古寨北门经过人们的修葺,如今基本恢复了原貌,高大的门洞口,两扇宽厚的木门是原来的旧物,上面铁钉、铁条密布,仍然非常牢靠。问大门下部的两个烂孔是咋回事儿,闲坐在这里的孟广聚、孟中恒、李跃子等老人讲,这还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攻战鸣皋寨时用炮弹打坏的。想着说着,大家的话题不由得便转向了鸣皋村更加久远的历史……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洛阳晚报(2008-06-13)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