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是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状元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清朝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的状元刘春霖。《中国科举史》上可查的状元共有616人,若带上临时政权开科取士的状元,共有700多人。
状元非常难考,如宋代每年有40万考生应试,40万人当中才能出一个状元。从唐代至清代,地处中原的河南,唐代有15名状元,宋代有19名状元,明代有2名状元,清代只有1名状元。而洛阳的成绩还算不错,共有7名状元,其中第一个状元,是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的状元贾至。
贾至是洛阳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
贾至生于唐玄宗开元六年(公元718年)。此前,科举考试已经进行多年,他所仰慕的状元郎也已产生了18名,著名诗人王维早他4年中了状元。
贾至的父亲名曾,在唐睿宗执政期间担任吏部员外郎,后被提拔为中书舍人,起草诏令,参与机密事务。唐玄宗登基后,贾曾拜中书舍人,起草文件,倚马可待,每为玄宗所激赏。
贾至自幼沉稳机敏,喜读经史,尤擅长自学,往往无师自通,还写得一手好文章。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贾至参加乙亥科举考试,一举摘得状元桂冠,一时轰动洛阳,享誉东都。
贾至状元及第后,授单父(今山东单县)尉,掌管一县治安事宜。不久“安史之乱”爆发,他随玄宗到蜀地避难,拜为起居舍人。后来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立为帝,是为肃宗。玄宗思想很开明,就势交出了权力,让贾至起草肃宗正式接班的文件。贾至写好之后,把草稿呈给玄宗审阅。玄宗看后很满意,对贾至说:“昔日先皇(指睿宗李旦)的诏书,多由你的父亲(指贾曾)起草,写得很好。今天这个命册出自你的手笔,也写得不错。两朝盛典命册出自你们父子之手,实在是美事。”
肃宗上台后,贾至担任中书舍人,仍在朝中为官。至德年间,将军王去荣擅杀富平县令杜徽,按律当斩。但肃宗刚立,政局未稳,正是朝廷用人之际,于是下诏免其死罪。贾至却是个认死理的人,他认为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何况一个将军?于是他和另外几个大臣极力直谏,反对赦免王去荣。肃宗不悦,虽然最后采纳了大家的意见,将王去荣就地正法,但仍心存芥蒂。不久贾至工作上出了差错,于是肃宗将其贬为岳州司马。
贾至却能任劳任怨,在岳州干得不错,很快官复原职,随后升为兵部侍郎,掌管京城军政要务,后又担任右散骑常侍,协助皇帝处理朝政。他起草文件,文不加点,一挥而就,文采粲然,满朝文武都称赞他是洛阳才子。
贾至性情耿直,不擅变通,一生了无趣闻,于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去世,享年55岁,留下诗文30余卷。
洛阳第二个状元是偃师人武翊黄
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洛阳出了第二个状元武翊黄。他是偃师缑氏人,字坤舆。此人来历不简单,一生传奇经历也颇多。在中国的科举史上,如果连续考中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的,即属三级连跳,均为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这是极其难得的,在1300多年的科举史上也只有14人如此辉煌过。而我们这个洛阳老乡,就取得了这样骄人的成绩。
武翊黄能连中三元,与他的家庭出身和良好的教育背景分不开。他的曾祖父武平一长于文学,官至考功员外郎;其祖父武就官至殿中侍御史;其父武元衡,在唐宪宗执政时期官至宰相,也是唐代著名大臣。
武翊黄中了状元后却犯了一个大错,和他妻子的随嫁婢女薛荔谈起了恋爱。这薛荔姿容俏丽,把武翊黄迷得颠三倒四。他越看结发妻越不顺眼,于是长期虐待妻子,受到舆论强烈谴责,朝廷为此要贬他的官。当时的宰相李绅,与武翊黄有同窗之谊,出来为他说情,终是无济于事,最后武翊黄只好流寓他乡。
我们现在看到的《柳毅传》,后被编成戏文《柳毅传书》,讲了一个故事:书生柳毅赶考落第,归途中遇到洞庭龙女三娘。三娘对柳毅哭诉受到丈夫泾河小龙的虐待。实际上,这个“小龙”的原型就是武翊黄。柳毅同情三娘的不幸遭遇,千里奔波到洞庭湖传书,把龙女三娘受虐之事告诉了她的父亲洞庭君。洞庭君虽然心疼女儿,却不敢发兵。其弟钱塘君闻讯,杀奔泾河,除掉了小龙,救出了三娘。
《柳毅传》由晚唐文人李朝威所写。他写道:洞庭君为答谢柳毅传书之恩,要将三娘许配给他。柳毅认为施恩图报是小人,便婉拒了。柳毅要走,三娘相送,以鲛人之珠相赠,柳毅渐渐动心。后来三娘与洞庭君化作渔家父女来到人间,三娘认柳毅的母亲为干娘,最终与柳毅结为眷属。
如今《柳毅传书》已成为越剧经典曲目。在洛阳,这出戏却没有市场,尤其是在偃师缑氏镇,谁让戏中讽刺了唐朝的咱洛阳老乡武翊黄呢?
历史上唯一的驸马状元是洛阳人郑颢
很多人以为,谁在科考中中了状元,就一定能飞黄腾达,春风得意,其实不然。状元刚入仕时地位很低,尤其是在唐代,状元远不如在宋代那样受优待,考上进士或状元,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进士得从九品以下官员做起,状元也只能授九品上官职。所谓“头戴翎花、曲江游宴”,只是戏曲舞台上的风光场面而已。
而戏曲中出现的“中状元、选驸马”,史实上也不多见。查遍《中国科举史》,600多名状元当中,真正的驸马状元仅有一个,就是我们洛阳人!
此人就是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的状元郎郑颢。
郑颢原为荥阳人,后来落户孟津。其生年不详,出自名门。当时,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为“四大望族”。他的曾祖父郑羡,官至池州刺史;祖父郑纟因是宪宗时期的宰相。
郑颢考取状元时才25岁,他夺魁之后没有通过正常渠道入仕。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唐宣宗李忱为他最喜欢的女儿万寿公主(宣宗共有11个女儿)选女婿,让大臣白敏中负责此事。白敏中向宣宗推荐郑颢,郑颢却不买账。
在今人看来,郑颢真是傻瓜,放着皇帝的女儿不娶,憨了?其实那时的人都清楚,公主是金枝玉叶,娇生惯养难伺候,这种婚姻往往是政治婚姻,多属拉郎配,哪有真爱可言?这是郑颢拒婚的原因之一。另外,当时郑颢已与一个姓卢的女子有婚约,于是他就推托起来,并从长安跑到郑州避婚。可他最终还是拗不过皇帝,被弄回长安,连哄带吓入了洞房。郑颢从此一直记恨白敏中。这是流传于孟津一带的民间传说。
而实际情况是,郑颢当时去楚州(今江苏淮安)迎娶当地美女卢氏,已经走到郑州,宣宗急令白敏中将其追回。宣宗为郑颢和公主完婚后,拜他为驸马都尉。郑颢怀念卢氏女,深恨白敏中,后来常在宣宗面前告白敏中的状。
白敏中做了媒却成了受气包,终日向郑颢赔着小心。4年后他要出公差,忧心忡忡地跟宣宗说:“当初郑颢不愿娶公主,是老臣硬逼着他才勉强同意的。只是我从此远离京城,郑颢肯定在您面前打我的小报告,老臣我离死不远喽。”宣宗笑道:“难道朕会犯糊涂吗?要是听信他的话,还能重用你到今天?”说完他让人搬来一箱子东西,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郑颢给他打的“小报告”。宣宗把这些东西当场销毁了,说:你就放心地出差吧。
果然,这个万寿公主婚后只顾自己,不关心家中之事。郑颢的弟弟郑 ,有一次病得很严重,宣宗派人过去探望。前去探望的人回来后,宣宗问:“公主在干啥?是否请了医生为小叔子看病?”令宣宗大为吃惊的是,公主竟跑到慈恩寺看戏去了,跟没事人一样。宣宗叹道:“难怪士大夫家都不愿娶公主,原来问题出在皇家!”他立马把公主召进宫,让她站在阶下反省。公主怕了,哭着谢罪,宣宗把她训了一顿,才让她回去了。
郑颢后来历任刑部侍郎、吏部侍郎、检校礼部尚书,又任河南尹,40多岁时去世。
唐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洛阳还出过一个状元于珪。他祖籍京兆高陵(今陕西高陵),后徙居洛阳,遂称河南人,生卒年不详。于珪入仕后官职不显,事迹不详,名不扬而终,略去不谈。
北宋初年洛阳连出3名状元
到了北宋,洛阳接连出了3名状元。第一个是安德裕,他是宋太祖开宝二年(公元969年)的状元。过了3年,他的儿子安守亮当了状元。又过了5年,偃师的吕蒙正考上了状元。
“父子双状元”在历史上极为罕见,北宋却有两例,一例是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的状元张去华,其子张师德在50年后的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考中状元;另一例就是洛阳的“父子状元”安德裕和安守亮。
安德裕的父亲安重荣,是后晋成德军节度使,举兵反叛后败亡。安德裕被将官秦习收养,改姓秦。他从小喜爱笔墨纸砚,见到文字就诵读,少年有志,通晓文史,尤精于《礼记》、《左传》、《汉书》。后来秦习死了,秦家让安德裕继承家产,他推辞道:“这些家产,与我何干?大丈夫应自己建功立业,求取功名,岂能觊觎他人财富?”
后来安德裕改回本姓,中状元后历任归州军事推官、大理寺丞等职,著《军记》、《图经》3卷,受到宋太宗的嘉奖。他性情耿直且自负,喜欢奖掖后辈,文学家王禹偁、状元孙何,都得到过他的关心与帮助。可是他爱喝酒,常为时人所指责,所以官位不显,63岁时去世。
他的儿子安守亮,自小聪明过人,各级考试都难不住他,在他父亲考中状元后的第三年也中了状元。当时的洛阳人很自豪,纷纷建议为他们修建“父子双状元”牌坊,被两人婉言谢绝了。
吕蒙正的家乡在今偃师佃庄镇相公庄。他在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考中状元,后来还当了宰相,其事迹已在《经典洛阳》上刊载过,这里略去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