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走进洛阳 >> 印象洛阳 >> 浏览洛阳

帝都之洛阳 园林之滥觞

2013/11/20 11:05:27 点击数: 【字体:


帝都之洛阳 园林之滥觞
李玉明 绘

  商汤立国不久,天下大旱五年,百姓遭受饥荒,商汤赶紧与民众来到桑园,祭天祈雨。

帝都之洛阳 园林之滥觞

邑洛阳古代园林之 先秦园林

    洛阳园林是中国园林之母,古人云“人间佳节惟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中国第一个桑林园林始于夏都洛阳,第一个苑囿园林始于商都洛阳,第一个别墅园林始于西晋洛阳,第一个山水园林始于北魏洛阳——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建设生态洛阳的今天,挖掘整理洛阳古代园林历史,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濒临山水游帝都,又逐春风到洛阳。

  最近传来好消息:全国第9届建筑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即中国山水城市高端论坛)将在我市召开。届时,我市有关部门将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介绍洛阳古代园林历史和今日“生态洛阳”建设。

  日前,记者找到家住涧西的著名建筑园林学者王铎先生。74岁的王铎先生将在这次会议上介绍洛阳古代园林历史。他对记者说:洛阳古代园林在中国园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早在3400年前,洛阳就开始了它的第一个苑囿园林建设,华夏大地上的第一批园林在洛阳诞生,中国园林的第一朵奇葩在洛阳绽放。

  司马迁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王先生讲:“昔三代园林,尽在洛阳滥觞。”

  桑园是中国园林的诞生地

  你可能想不到:最早的中国园林,竟然是一片桑林。

  洛阳是中国最早开始养蚕的地方。黄帝的妻子嫘祖,是养蚕能手,在如今的新安县青要山,半山腰有一个嫘祖洞,传说是嫘祖当年看管桑林和养蚕的地方。河洛先民对桑林有着特殊的感情,那一片片苍翠的桑林,就是他们的“衣裳”。而养蚕业的背后,是庞大的纺织系统,剥茧抽丝所得的缕缕丝线,最终化为五彩衣裳,成为华夏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你可能更想不到:如今北京北海公园的景山上,高高的白塔耸立在一片苍翠之中,碧蓝碧蓝的湖边,是布局有序的仿古建筑,看上去和谐而精致。那景山,那湖泊,那巧妙的布局,是依照洛阳,确切地说是依照偃师商城的既往景象复制的。想当年,当华夏诸邦还未出现城池之时,在如今偃师商城博物馆南边,已先后崛起了一座夏朝都城和一座商朝都城。两座都城南边,是孤峰挺立的景山,原名缑山,具体位置在如今的偃师府店镇。

  商朝先民在建设商城的时候,看到景山高高大大,突兀雄伟,正好可作为都城屏障,于是把景山纳入中轴线,让它成为宫阙的天然照壁。明朝在建造北京紫禁城时,模仿挺立在河洛大地上的这座景山,掘出北海湖泥,堆起一座假山,取名景山。其他建筑附件,也借鉴商都形制而“复制”。

  向我谈起这个典故的,是原偃师商城博物馆馆长王竹林。他站在偃师尸沟乡一处商代遗址上,指着一个偌大的水池对我说:这里原来碧波荡漾,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树木花草点缀其间,是商代宫苑的一部分。而它的周围有无数的桑园,采桑女徜徉在桑林中,唱着歌,吃着桑葚,商王也不时来到桑园,劝民稼穑。《吕氏春秋》中的《顺民》一章记载:“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五年不收。汤以身祷于桑林。”意思是说:商汤立国不久,天下大旱五年,百姓遭受饥荒,商汤赶紧与民众来到桑园,祭天祈雨。据说商汤桑林祈雨之后,天降大雨,洛阳旱情解除。可见,当时的桑园在民众和统治者的眼里地位神圣。

  烈烈骄阳下,我仔细观察着这个水池:完全由人工开挖,周边用石块垒砌。这说明了什么?王竹林告诉我:这说明当时的宫苑已经有了水系景观,有水便有树木,有树木便有飞鸟,这里应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他接着说:此水池东西长130米,南北宽20米,深约1.5米,从中曾挖出3个金鱼钩,这里可能是商王的钓鱼池。

  我国的园林艺术,最初是在桑园里诞生的,接着才走向宫苑。最初,古人把桑园看作精神支柱,把桑树看作太阳神,桑园甚至被看作“营国建社”的精神家园,是“社地”,是举行重大祭祀活动的场所。后来,“桑社”渐渐演化为“春社”。“春社”既是祭社之日,又是万民游春之日,所谓“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人们来到桑园,男男女女徜徉其中,使桑园开始具有园林的功能。

  说来有趣,无论多么神圣庄严的地方,一旦有了广大民众的介入,便渐渐有了烟火味,而大大小小的桑园,也成为男女谈情说爱之所。《诗经》云:“期我乎桑中,要(邀)我乎上宫。”意思是说,青年男女期盼在桑林中幽会。桑林既是天然氧吧,又是绝好的隐蔽之处,青年男女潜入其中,狂欢加上春游,采桑加上恋爱,自由自在——静坐不虚桑园趣,清游尽带园林风,桑园已成为一片乐土。

  苑囿是王室园林的发祥地

  当初,夏代、商代的王室成员尚能与民同乐于桑园中,但后来双方发生了冲突。王室成员入桑林,骑着高头大马,带着无数随从,威风凛凛,呼啸而过,马踏百姓事件时有发生,老百姓很有意见;而统治者呢,反倒觉得与百姓在一起多有不便,有碍狩猎活动,也有失身份,便决定“另起炉灶”。

  商都西亳中心区,在现在的首阳山电厂附近。此地北依邙山,南濒洛水,东面、西面都有开阔地带,向南越过洛河、伊河,遥遥相对万安山,在这个范围内建几处桑园,大有地盘可用。加上当时这里人烟稀少,不必为耕地发愁,统治者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那咱们就圈地吧!把需要的地方圈起来,不让老百姓进入,不就成了王室专用地了吗?

  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的“王”要来圈地,谁敢反对?谁敢阻拦?于是,马鞭一扬,不分桑园竹园,也不论山林丘壑,反正统治者看中的地方,就圈下了。圈下来之后,统治者把其中的居家百姓赶走一大部分,留下一小部分种庄稼养家禽,为统治者提供粮食和肉类。圈进来的野兽禽鸟,就作为统治者的猎物。

  这种圈地方式,就叫“囿”。当时商都西亳周围,就有不少“囿”,古称“郊囿”或“野囿”。商朝的最后一个帝王纣王,性情暴躁,他把都城搬离洛阳。他“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这是大规模的建囿行动,等于为他自己建了一座游乐场。

  到了周代,圈地建“囿”活动仍在继续。不过周代讲究礼制,不能让你随便圈地,天子、诸侯“建囿”的规格不同,“天子百里,诸侯四十”。天子可以拥有百里之囿,而诸侯只能有四十里的小囿。周文王建的囿“方七十里”,比较“节俭”,没有超标。

  周朝建立后,实行“二都”制。西边,以今陕西境内的镐京为都城;东边,以洛邑为都城。在洛邑建一座都城,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意思。他说:“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雒、伊,毋远天室。营周居于雒邑而后去。”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从洛水一直到伊水之间,平坦而无险阻,这里曾是夏朝定居的地方。我曾经南望三涂(即三涂山,在嵩县西南伊水之北),北眺太行,看过黄河,觉得只有洛、伊之间,才是天子建都居住的地方。等到周都在这里建成后,我才可以放心而去。”

  周武王看中了伊洛平原这块风水宝地,发誓不在这儿建都就死不瞑目。可惜他灭掉商纣王的次年就去世了,最终也没看到在洛邑建成都城。他死了,还有他的弟弟周公呢!周公根据哥哥的遗愿,下大力气营建洛邑。

  周公建的洛邑,是一邑二城。西城叫王城,在今天的王城公园附近;东城叫成周城,在白马寺附近。两座城池,不但是政治中心,还是园林城市,涧河、瀍河、洛水、伊水环绕,邙山、景山、万安山、龙门山环峙,其间桑林点缀、田畴棋布,加上如今偃师佃庄一带水网密布,温暖湿润的气候和自然风貌的多样性,使两座都城成为当时最朴素的山水城市。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干脆闲置镐京,迁都洛邑。于是王公贵族车马东移,浩浩荡荡,开赴洛阳。当时迁都,除了政治因素之外,也与关中地区树木砍伐过多,生态环境远远比不上洛邑有关。那么,周平王迁都洛邑之后,在生态建设方面又有什么作为呢?东周王朝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完善园林建设体系呢?

  东周王朝完善了苑囿建设的社会功能

  周平王迁都洛邑后,历史进入诸侯争霸的东周时期。

  迁都后,周平王居住在洛邑的王城之内,但统治者的目光,仍密切注视着关中地区,从镐京到洛邑千里之内,尽属东周王朝统治的王畿之地。《逸周书》之《作洛解》中记载“制郊甸六百里,国西土为方千里”,王室成员尽可以在这么大的范围内跑马圈地,拓建其苑囿。

  王铎先生说,此时的苑囿建设已经明确了其社会功能,开始走出跑马圈地的粗放建设阶段,明确了苑囿的功能:一是为王室提供足够的粮食、蔬菜供给;二是为城市建筑提供木材;三是为城市居民提供薪材,保证居民最原始的燃料供应;四是为都城驻军的军事演习提供场所;五是为王室成员野外狩猎提供一定的空间。城苑一体化的雏形已经显现。

  这时的苑囿管理,已经进入法制管理阶段,凡是划为苑囿的地区,统统封山育林,禁止闲杂人员出入,违反有关规定或私自砍伐林木者,要予以重罚。令我们感到惊讶的是,当时还出现了专门管理苑囿的官员。《周礼》记载,“地官司徒”下属有“戴师”,专门掌管土地的使用,类似于现在的国土规划部门,其职责除了管理耕地宅田之外,还要负责“场圃园地”。“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样的优美诗句,虽然在唐代才出现,其实在东周时已经有了实质内容,只不过那时还没有出现像孟浩然这样的田园诗人罢了。而“地官司徒”属下还有一类官员叫“委人”,专门负责苑囿的贡赋。

  当时洛阳周边地区,既有近郊,也有远山,所以“地官司徒”就把苑囿划分成两种类型,苑有苑的特点,囿有囿的个性:苑在近郊,一般种植粮食花草;囿在远山,一般圈养野兽禽鸟。东周苑囿涉及的范围,北至邙山,南边到龙门山和万安山。周礼规定,每年春夏秋冬举行4次大规模的狩猎活动,除王室成员全部出动之外,驻京部队和京畿百姓也要参与。军队的任务是协助王室,对民众进行军事训练,同时保障王室成员在狩猎活动中的人身安全。而在狩猎过程中,百姓要进入林中驱赶野兽禽鸟,为王室“准备”猎物,提供外围服务。如今,在偃师李村镇南边的万安山,每年农历三月三,当地群众还有上山春游的习俗,人山人海,场面非常壮观,这其实是“仲春畋猎”之风的延续和余音。

  先秦园林,是中国园林的发轫期,虽具备了一些园林的特点,但还谈不上园林艺术,像汉代出现的上林苑、晋代出现的金谷园、唐代出现的平泉山庄、宋代出现的独乐园等,当时还不可能问世。园林艺术中的山水组合以及借景、框景等艺术手段还没有出现。东周王城内发现的两大建筑遗址,虽宫室周围有河道,河岸边有植树痕迹,具备宫室园林的景象,但还没有发现像吴国姑苏台那样的台苑形制。

  而园林建设的曙光,已经在洛阳这块土地上出现,到了汉魏时期,洛阳园林才真正发展起来,展现了它一亭一榭和一草一木的精致与美感。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洛阳网(2007-07-13)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