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孚(1874~1939),字子玉,时称“蓬莱秀才”、“洛阳王”,山东蓬莱人,北洋军阀直系首领,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长期经营洛阳,遥控北京,左右政局,是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的第一个中国人。
他自诩为“四不将军”:不做督军,不住租界,不蓄私产,不娶姨太太;实乃军界屠夫:镇压“二七”大罢工,杀害“工运”领导人林祥谦等;其个性鲜明:蔑视日寇,至死不当汉奸,终被日本军医趁拔牙之机割断喉管而殒命。
一个书生,一介武夫,一代枭雄;
大起大落,大毁大誉,大奸大忠。
在解放路与凯旋路口找到了吴佩孚阅兵台
沿着凯旋西路向东走到解放路口,向右侧一看,就能看到吴佩孚阅兵台。
阅兵台门脸向南,屁股朝北。站在凯旋路与解放路交叉口,明明能看见这座建筑,可就是看不到它的正面(图①),要想观其全貌,必须从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的西院进去,才能绕到它跟前。其时正是午后两点,骄阳似火,采访车被拦在这家单位大门口。
忙不迭地办完了出入手续,这才得以和阅兵台打了个照面。仔细看,阅兵台用水泥筑成,宽敞、高大,庄严(图②)。前台,是4根红色大立柱,柱子之间空无一物,视野开阔,便于将军阅兵;台上空间很大,呈长方形,可容纳二三十位将军列坐;后台是三间贵宾室,供长官休息和接见将士时用。
站在阅兵台前,心中涌起复杂的感觉。
想当年,当时中国装备最先进的新军从这里列队走过,那是北洋军陆军王牌第三师的骄傲的官兵们。枪刺和马刀挑起的寒光在闪烁,陆军步兵和骑兵踏起的烟尘,弥漫在东下池北边的这块土地上,还牵动着中国其他军阀的目光。当时的吴佩孚,被称为半个帝王;当时的洛阳城,实际上是中国的首都。
由于吴佩孚雄踞洛阳,所以洛阳早已成为中国政界和世界列强关注的焦点,阅兵台上站着中国元帅,也站着美、英、日等国的军事观察团成员。那场面,那气势,那军歌,那口号,都是当时中国最前沿的风景。
可是,历史仿佛在不经意间喊了一声“稍息”,这个阅兵台便懒洋洋地不再动弹了,而光阴仍往前走了87个春秋。87年后的今天,这里梧桐列队,绿草如茵。阅兵台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环顾左右,再无他物;倾听周遭,寂静无声,忽然心中便有了一些感触:那岁月的扫帚,已把吴佩孚这样的大军阀扫地出门,只留下一些文字,在那里轻轻诉说。
任你叱咤风云,终是匆匆过客!那么,吴佩孚这个过客,在此处留下了什么遗踪呢?
当年的吴佩孚叱咤风云 一度被誉为“常胜将军”
吴佩孚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吴佩孚1874年出生于山东蓬莱。其父吴可成开了一家杂货店,家境一般,其家世没啥可讲的,但若论起蓬莱这个地方,却是沾了点神仙气。“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古代帝王们都爱到此处寻找长生不老药。蓬莱阁下,原有一座水城,是抗倭名将戚继光水师的训练基地。杂货店老板吴可成很有点爱国心,所以,当那个未来的大军阀呱呱坠地时,他给取名吴佩孚。啥意思呢?说是抗倭名将戚继光字佩玉,所以这孩子名“佩孚”,字“子玉”,他巴望这小子长大成人后,抵御外侮,成为英雄。
距蓬莱不远,有一座田横岛。西汉初年,田横的五百名部下在这里送别了田横,让他去洛阳朝拜刘邦。可是,很快传来消息:田横走到偃师,不愿见刘邦,自刎了。于是五百壮士也纷纷自刎,追随田横而去,一时间血溅长空,酿成千古侠云。
吴佩孚由传统文化养分泡大,不但秉承了侠义之气,还织就了洛阳情结。他爱读书,看到夏、商、东周、东汉、魏晋各朝都以洛阳为都,而历代英雄豪杰,无论身在何地,最终还是要纷驰洛阳;加上少年吴佩孚喜欢《易经》,知道洛阳是《易经》的故乡,所以更加向往洛阳,发誓一定要到洛阳成就一番事业。
吴佩孚14岁时死了爹,22岁时考上秀才,23岁时得罪了本地豪强,只好到北京流浪。他住在客栈里,靠卖字和算卦勉强糊口,饥一顿饱一顿,有稀没稠的。一天,境况窘迫的他被堂兄吴亮孚撞见,堂兄见他如此落魄,便劝他弃笔从戎,前去投军。
也算是他会投军,一投两投,便投到了曹锟手下;三爬两爬,就爬到了团长的位子上,再由团长升为副师长。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曹锟受命攻湘,以吴为前敌指挥,率军南下。吴深信“兵贵神速”,更以“不怕死”著称,头裹青布,匹马前导,为士卒先。此役,他下岳州、取长沙、占衡阳,势如破竹,一战成名。接下来,他又连打胜仗,被誉为常胜将军。至1919年底,吴佩孚已成为地位仅次于曹锟的直系军阀首领,并于次年联合奉系军阀张作霖,大败皖系势力,从此直奉联手,共同控制北京政府。
吴佩孚深谋远虑:一山难容二虎。皖系消亡后,直系与奉系的合作岂能长久?直奉两家终有一场生死较量。曹锟也看到了这一点。两人密谋:必须尽快训练一支装备最先进、战斗力最强的新军作为杀手锏,打败张作霖!曹锟说:把训练基地放在京津地区吧?吴佩孚说:不行,得放到洛阳。
熟读史书的吴佩孚,深知洛阳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底蕴深厚,所以决定屯兵洛阳。他对曹锟说:“洛阳为十省通衢,四通八达,地理居中,夫所谓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如果我以重兵驻洛阳,则居中可以御外,宜于武力统一天下。”1920年9月2日,吴佩孚率领他的陆军第三师进驻洛阳。当天,北平政府任命吴佩孚为直鲁豫巡阅副使。
他不敢破坏帝都气脉 撇开老城扩建“西工兵营”
吴佩孚来到洛阳。当时的洛阳城破烂不堪,全城人口不过二三十万人。吴佩孚却对洛阳心存敬畏,他走遍四关四隅,祭了祭关林庙里的关公,拜了拜文庙里的孔子,那双踏平无数敌阵的军靴,从洛阳的青石大街上走过时,一点儿也不敢放肆。
长期研究《易经》并笃信风水学说的吴佩孚,不敢在老城基址上建兵营,担心破坏帝都气脉。他找来风水先生,仔细选择兵营营址。最后,风水先生建议他在西关以西、七里河以东、东下池以北、金谷园以南建兵营。
其实,他这不能算是建设兵营,只能说是扩建兵营。因为在他来洛阳之前,袁世凯已经捷足先登了。那是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在素称军事重镇的洛阳修建新式兵营,在此训练新军,作为他登基称帝的军事资本。兵营建了两年时间,于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竣工,占地200万平方米,建有房屋5000余间,耗费白银170万两。由于该工程位于当时洛阳城的西关外,老城人多来此打工,所以称这里为“西工地”,后简称“西工”,由此派生出“西工兵营”和今天的“西工区”两个称谓。
营房建成后,袁世凯倒台身亡,吴佩孚屯兵洛阳。他怀着“雄踞洛阳,统治四方”的野心,对西工兵营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兵营司令部设在阅兵台东北方不远处(今西工区政府东邻),司令部东西两侧新建房屋50余间,作为其办公场所和参谋本部;另于西下池村断崖上修建1000余孔窑洞,作为“学生兵营”的宿舍;营房前后修砌灰石马路,直通金谷园火车站和洛阳老城;道路两旁栽植大量杨柳树和槐树。
吴佩孚深知空军的重要性,在营区以北开辟了面积约200万平方米的飞机场,并于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从法国购进4架飞机,每日在洛阳上空进行飞行训练,开洛阳航空先河。他还于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耗费白银15万两,在西工兵营设立无线电台,号令四方。
为了接待中外宾客,吴佩孚特地在司令部南面,修建了一座设施豪华的西式砖瓦楼房。落成之时吴佩孚欣然提笔,为新楼题写了一副对联:“得志当为天下雨,论交须有古人风”,并将其命名为“继光楼”,来纪念抗倭英雄戚继光,以此激励将士,保卫国土,抵御外侮。
在继光楼的北边,吴佩孚买下一处天井窑洞院,在其上加盖屋顶,改造成长40米、宽20米的会议室,用钢筋水泥筑成4根约0.6米粗的柱子,放在四角,以支撑、加固屋顶。这处建筑一到夏天非常凉爽,是避暑的好去处,吴佩孚起名“广寒宫”。他摇头晃脑,咬文嚼字地加以解读:“大者,广也;凉者,寒也。合两者之意,是谓‘广寒’也!”
1923年4月,吴佩孚在洛阳过50岁大寿,康有为赶来祝寿,大笔一挥,题写了“继光楼”和“广寒”两块匾额,吴佩孚也借“康圣人”的名气,大大地风雅了一回。
为扩建西工兵营 洛阳百姓流尽汗水泪水
在吴佩孚的苦心经营下,西工兵营又扩地近700万平方米,房屋增至1.2万间。整体建筑群坐北朝南,呈东北、西南走向。营房按北洋陆军师建制兴建,即步兵四个团,骑兵、炮兵各一个团,工兵、辎重各一个营。兵营北侧的四座营房住步兵团士兵,南侧西面的四座营房住炮兵团士兵,骑兵集中在南侧东面的一座大营房内。工兵营、辎重营士兵住在西侧两座较小的营房内。营区中央为司令部和大操场。司令部平面呈“目”字形,前后共三进院落,有南北并列的三座大瓦房,两侧为厢房,建筑布局与传统的四合院相近。
司令部门前有东西大道,道南有阅兵台,道北有地下会议室(广寒宫),阅兵台以南还有六处院落。司令部东为花园,另有高级住室一处,室内有地下室,地下室暗道可通往飞机场和火车站。
西工兵营西半部的北、西、南三面修建有壕沟,兵营西北部(今西小屯村)有电厂;兵营西南壕沟外的七里河涧水东有兵器物资库;兵营北有飞机场和金谷园火车站;兵营东有营市街(今西工小街附近)和公馆街(今洛阳市政府家属院一带),两处共建有房屋1300余间,为商业区和住宅区。
为扩建西工兵营,吴佩孚不择手段地鱼肉百姓。
当时,吴佩孚命令洛阳富户向军队提供砖瓦,每家摊派一定数额。由于运输工具简陋,有的人家用牛车把砖瓦送往工地,但多数人家是徒手搬运,非常辛苦。砖瓦送到工地后,军警组织验收时态度蛮横,横挑鼻子竖挑眼,一车砖往往有半车不合格。被挑出来的“次品”太多,无法在限定时间内清运走,只好白白留在工地上,百姓一分钱也拿不到。
后来,不知是谁给吴佩孚出了个馊主意,说是用石磙修建城墙更坚固。吴佩孚就向洛阳百姓征集石磙,说是“论斤付钱”,但必须一次送去10个以上。此令一出,谁敢不从?百姓各处搜罗石磙,送到工地过秤。可是说来也怪,上百斤重的石磙,让军警一过秤,只有十几斤重,辛辛苦苦拉来的石磙,卖不上价钱,等于白白送来石料。
西工兵营——老吴的骄傲老百姓的痛!这里藏杀机、含怨声,潜鬼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