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走进洛阳 >> 印象洛阳 >> 浏览洛阳

大宋人物系列——欧阳修(上) 政坛上的一支响箭

2013/11/20 10:23:03 点击数: 【字体:

大宋人物系列——欧阳修(上) 政坛上的一支响箭

欧阳修
 
    欧阳修: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进士。他自洛阳走上仕途,为洛阳牡丹写下专著《洛阳牡丹记》,并打响广告词:“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他个性张扬,耿直敢言,屡被贬官,实乃政坛上的一支响箭;

    其文章平实,言之有物,文字俊逸,仿若文坛上的一坛好酒。

    欧阳修生于江西,卒于安徽,迁葬河南新郑,一生写有散文500篇,享年66岁。

    牡丹花会,虽是今人之盛会,却有古人在唱吟。“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这句诗,出自欧阳修。

    这句诗,历届花会,洛阳的新闻媒体都要引用。

    这个人,北宋以降,中国文坛、词坛都要提及。

    欧阳修是北宋精英人物中的一个“节点”。他是苏东坡的恩师,从众多考生中发现并擢拔了苏东坡;他是新政派范仲淹的支持者,曾因仗义执言为范仲淹说情而被贬官;他是晏殊的挂名弟子,却始终不讨老师的喜欢;他是宋祁的学术搭档,两人合作写成了《新唐书》;他是开封府包拯的接班人,但没有“包青天”的勋章,反落下“风流鬼”的骂名。

    他是连接北宋政坛、文坛巨星人物群落的一道彩虹,迅速崛起,缓缓陨落,在洛阳的历史天空画下深深印痕。

    画荻课子 因他而起

    历史上有不少慈母教子的典故,譬如“孟母三迁”和“画荻课子”等等,其中“画荻课子”的典故,来自欧阳修和他的母亲。    

    欧阳修出生的时间,是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出生的地点,是当时的江南西路吉州永丰县,也就是现在的江西省永丰县。

    他的父亲欧阳观,曾任泰州(今属江苏)军事判官,死在任所。当时,欧阳修只有4岁,他的母亲郑氏30岁。生计艰难,他母亲只好带着他远走他乡,投奔他的叔叔欧阳晔。

    欧阳晔当时在随州(今湖北随县)做官,他热情接待寡嫂孤侄,把他们安顿下来,并辅导欧阳修识字、读书。后来欧阳晔游宦他乡,郑氏独立担负起培养儿子的责任。由于家境贫困,买不起纸笔,郑氏就用荻梗作笔,以沙土当纸,教欧阳修读书作文。

    少年欧阳修聪明颖悟,勤奋好学。叔父给他留下的书籍,他抽空便读,数年后,家中已经无书可读,他只好向邻居借看。为了拥有书籍,他把借来的书抄写下来,往往是搁下笔就能背诵。其少年时写的诗文,已经很有文采。母亲从他身上,看到了家门振兴的希望。

    欧阳修10岁那年到邻居家借书,从一个书筐里翻出一部《昌黎先生文集》。韩愈的文章言之有物,与宋初流行的轻浮文风大不相同。欧阳修如获至宝,贪婪阅读,手不释卷。韩文的平实之风,深深地影响了他,为他日后倡导诗文革新埋下了种子。17岁那年,欧阳修初登科场,写了一篇《左氏失之诬论》,文章写得十分出色,但由于论题没有严守官韵,没能引起考官重视。3年后他再次赴试,顺利过关。他母亲对儿子走科举之路充满信心。但次年春天,他参加礼部考试,却不幸名落孙山。

    科场失利,他没有灰心。他携带文稿,到汉阳拜谒著名骈文大家胥偃。胥偃读了他的文章,拍案叫绝,立即把他留置门下,悉心指点,还带他赴京师(今开封),推荐他参加国子监考试,并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欧阳修春试国子监,秋赴国学解试,两度夺魁。翌年正月,他参加著名文学家晏殊主持的礼部考试,又一次夺得第一名。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正月,其试于礼部,为第一;三月殿试,崇政殿明烛高悬,宋仁宗亲临考场,他被录取为甲科第14名进士。

    这时的欧阳修脱颖而出,已经受到朝廷重视,再也不用拿着荻梗写字了。著名的城市——西京洛阳,也开始向他招手,欢迎他到那里做官了。

    来到洛阳 初入仕途

    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春,24岁的欧阳修来到洛阳上任。当时的西京留守是钱惟演。此人喜文爱才,在洛阳成立了一个文学沙龙,这便是著名的“西昆派”,其主要成员有谢绛、尹洙、梅尧臣、尹源等人。大家边做官,边为文,其乐融融。欧阳修来到后,当了钱惟演的助理——留守推官,很快成为“西昆派”的骨干成员。

    大宋立国以来,文坛承袭五代余风,文风艳冶。宋初曾有人倡导儒学,推崇韩、柳古文,但影响甚微,收效不大。“西昆派”创制的“西昆体”,改良了“五代体”,在文风上有了一点点起色。但“西昆派”成员整日呆在洛阳城内,没有深入生活,写作题材贫乏,语言华丽晦涩。文学要走出低谷,还不容易。

    欧阳修一来洛阳,便为文坛注入了活力。他吸收“西昆派”的精华,突破“西昆体”的局限,效法韩愈古文,文笔简明平易,恰如扑面春风,扫荡了枯枝败叶,使天下文人看到了文学振兴之路。但不久,他就卷入了一场政治斗争,暂时搁置了诗文改革。

    那是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吏部员外郎范仲淹与权相吕夷简发生激烈冲突。范仲淹为了矫正时弊,指责吕夷简败坏朝纲,滥进私党,结果被贬外郡。支持范仲淹的余靖、尹洙等人,也同时被贬。朝廷还为此下诏,告诫文武百官不准越职言事。

    这等于压制民主,堵塞言路。势利小人趁势诋毁范仲淹。一时间群臣不敢言,万马齐喑,气氛压抑。而勇敢的欧阳修却像一支响箭,拍案而起,仗义执言,撰文痛斥无耻小人的无耻行径。结果朝廷怪罪下来,他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就要离开洛阳了,欧阳修心中凄然。他写诗一首,表达对洛阳的惜别之情:

    樽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他对洛阳的同道好友说:举起酒杯,我很想说说何时再归洛阳,但未语泪先流。这种深情,这种别恨,不关男女风月,只与离别有关,与洛阳城有关,与牡丹花有关。

    朋友们听了,感慨连连,纷纷相送。欧阳修仰看苍天,俯视大地,慨然长叹。自己从洛阳踏入仕途,本想借这帝都花城施展抱负,谁承想却这样黯然离洛,挂冠而去。 

    这一去山高路远,旷野孤旅,欧阳修的仕途又会怎样呢? 

    屡屡被贬 辗转各地

   
夷陵是峡州的州治,县小地僻,吏治不力。欧阳修上任伊始,下工夫整顿吏治,健全规章制度,政务之余著书立说,把从洛阳带来的《易经》、《诗经》研究书稿重新整理,同时致力于唐史和五代史的研究。此后数年间,他屡被调动,但都不忘修史。

    这期间的宋廷,内忧外患,危机四伏。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正月,西夏军队围攻延州(今延安),宋军一败涂地。次年二月,十万西夏军队侵扰渭州(今甘肃平凉),宋军又遭失败。窘迫的形势,迫使宋仁宗重新起用韩琦、范仲淹主持陕西军务,并下诏取消言禁,号召官吏上书言事,探讨治国方略和改革大计。

    以耿直敢言著称的欧阳修,又被召回京师任谏宫。不久,韩琦、富弼担任枢密副使;范仲淹任参知政事,主持朝廷大事。形势一天天好转了,实施新政的时机成熟了,大宋进入“庆历新政”柳暗花明的新阶段。 

    欧阳修激情澎湃,日夜操劳,不停提交改革方案。他拉开满弓,放出响箭,请求朝廷速下决心,实施十大新政方略。

    在欧阳修等人的敦促下,新政措施相继出台:重定磨勘法,加强对官吏的督察;公布荫补法,限制官僚世袭特权;公布贡举法,改革科举选士科目。这些新政措施,重创了官僚阶层的既得利益。一些守旧官僚集结起来,对新政派发动袭击。  

    他们首先瞄准的就是欧阳修。欧阳修是谏官,工作在仁宗身边,提的意见最多,既是新政派的代言人,又是新政派的辩护人。守旧派都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春,欧阳修终于被排挤出朝延,离开京师,到外地做官去了。

    他来到了河北。朝廷形势发生逆转,守旧派采用卑劣的手段,逼迫范仲淹、富弼等人自请外任,企图将改革志士一网打尽。但欧阳修百折不挠,坚持为国言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春,他为了挽救垂危新政,又奏呈《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请朝廷重新起用范仲淹等新政派,由此招致守旧派更多的忌恨和诬陷。

    这次诬陷,十分了得,一纸诉状,就把他告到开封府衙,说他身为朝廷命官,竟然搞婚外恋,和自己的外甥女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那么事实的真相,又是如何呢? 

    被诬“盗甥” 身陷沼泽

   
原来,欧阳修有一个妹妹,嫁给了张龟年。张龟年前妻生有一个女儿,张龟年死后,欧阳氏就带着这个继女居住在兄长欧阳修家中。后来,这个孤女张氏嫁给了欧阳修的堂侄欧阳晟,却与欧阳晟的家仆陈谏私通。奸情败露后,由开封府进行审理,“张惧罪,且图自解免,其语皆引公未嫁时事,语多丑异”。也就是说,张氏为了开脱自己,反咬舅父一口,说未嫁时就与欧阳修有私情。

    这件事在开封府衙闹得沸沸扬扬,最后一直闹到朝中。欧阳修上疏为自己辩护,说他妹妹携孤女来投之时,张氏才10岁,两人怎会发生恋情?但中书舍人钱勰与欧阳修有仇,偏要搞一个“文字狱”,他找出欧阳修所作的一首《望江南》词,算是一个物证。词曰:

    江南柳,叶小未成阴。人为丝轻那忍折,莺怜枝嫩不胜吟。留取待春深。

    十四五,闲抱琵琶寻。堂上簸钱堂下走,恁时相见已留心。何况到如今。

    钱勰嘲弄说:“10岁,正好是学簸钱的时候嘛!”(“簸钱”是古代一种掷钱赌博的游戏)又说“叶小未成阴”和“莺怜枝嫩不胜吟”都有特指,都是淫荡之词。可怜一代文豪欧阳修,有口难辩,受这起“盗甥案”的牵连,再次被贬,出任滁州。

    你该说他怎么这么倒霉呀?老是被贬来贬去的。但正是这次被贬,才使他为后世留下了《醉翁亭记》,才让我们看到了“环滁皆山也”这最简练的“导语”。因为谁都知道,滁州最有名的是琅琊山,是醉翁亭,而这个醉翁亭,是因为欧阳修的这篇文章,才名列中国“四大名亭”之首的。也正是在饱览了大好山水之后,欧阳修才渐渐看透官场的险恶,才让自己这支响箭掉转方向,射向那可以自由驰骋的文坛。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洛阳网(2007-04-2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