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和子骏洛中书事》中赞美洛阳“比户清风人种竹,满川浓绿土宜桑”。桑,落叶乔木,叶子可以喂蚕,果实味甜可食,皮可造纸,叶、果和根皮可入药。贾谊《胎教》说:“桑者,中央之本也。”天下的“中央”就是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大地,桑树的人工栽培史正是从这里开始的,并在这里创造了厚重的桑文化和灿烂的丝绸文明。
1、植桑养蚕历史久
植桑养蚕、剥茧抽丝,是河洛先民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在距今五六千年以前,先民就在河洛地区栽植桑树。从左丘明到司马迁的官方历史学家一致认为,炎黄同族、五帝同宗、三代同源,都龙兴于河洛之间。
炎帝的桑妃来自以桑树为图腾的承桑氏部落,黄帝的正妃嫘祖发明了“养蚕取丝”,而尧舜的禅让是在桑林里进行的。在考古中,在河洛地区的青台遗址发现了距今约5500年的丝绸碎片,印证了经典文献的真实性。
成书于夏末的农书《夏小正》,是一部描写伊洛河流域农业情况的著作,其中有“三月摄桑,委扬”“三月……妾子始蚕,执养宫事”的记载。其意是指整理桑树,去掉其扬出的枝条,使其健康成长,并已开始育蚕;夏历三月,采桑女成了伊洛河边的一道靓丽的风景。其中一个采桑女在伊水上游的空桑涧发现了一个弃婴,这个在桑林里被拣到的孤儿后来成了商汤的开国名相,他就是伊尹。
商朝立都于偃师西亳,为团结夏朝遗民,商汤在建立商社的同时,不毁夏社。所谓夏社、商社,就是举行祭礼的社稷坛,因为有桑林环绕,又称桑社或桑林。祭礼所用的乐舞,就是《桑林》,这是由巫师表演的天子之舞,它既强而有力,又轻捷灵巧,而且音乐震撼人心。
2 、“劝课农桑”为大政
从周汉至隋唐,历代帝王和洛阳地方官员,莫不把“劝课农桑”作为大政。周王室设有典丝的官员,负责王畿蚕桑事宜。东汉明帝马皇后在洛阳城西北角,建立皇家桑园,率领宫人在这里植桑养蚕。曹魏首创“亩课田租,户调绢绵”的税收法。北魏实行均田制,规定初受田者,男子每人另授桑田20亩,限3年内种上规定的桑、枣、榆等树。桑田可世袭,但限制买卖。隋唐均田制,承袭了这一制度。在唐代洛阳市场上,桑叶是一种商品。《三水小牍》记懿宗咸通十一年,新安县慈涧店北村民王公直有桑数十株,当时桑叶“一斤值一锾”,价格很高,他就采集桑叶到洛阳卖了三千文。
在这个时期,洛阳丝绸生产各个部门的分工越来越精细,花式品种越来越丰富,织造技术也大为提高。汉魏洛阳的地主田庄中有专门的“蚕妾”,从事各种纺织活动,如养蚕、缫丝、织缣、擘丝、染色等。唐代在洛阳设织染署,官府经营的丝织生产,由织染署负责管理。织染署下面又设立了二十五个“作”,各有专门的分工。这二十五个“作”是织(织绸叫)之作十个,组绶(织有花纹的丝带)之作五个,(比较厚实的丝绸)线之作四个,练染之作六个。从这许多“作”的名称,就可想见它们组织的庞大、分工的精专了。洛阳丝绸贸易活跃,也形成远达海外的丝绸之路。龙门石窟的北市彩帛行净土堂、北市丝行像龛等为唐代洛阳北市丝绸商人出资营造,它们是洛阳作为丝绸之都和丝路起点的有力证据。
3、汉唐园林绿化树
桑树又被称为神树、吉祥树。它为伞形树冠,也可通过人为修剪,可将树形修成奇特的造型,是良好的园林树种,桑树中有些变种,如龙桑、垂桑,姿态特殊,是优雅的观赏树种。因此,桑树是汉唐时期洛阳重要的园林绿化树,汉魏的濯龙园、唐代的平泉山庄等历史名园,都有桑园景观。
在佛家看来,桑为树佛,因为它历经沧桑、慈悲为怀,故洛阳汉唐佛寺都有桑树的身影。《洛阳伽蓝记》记载了一株奇特的寺院桑树:北魏洛阳愿会寺,是贵族王翊舍宅建起来的。佛堂前有一棵桑树,直上五尺,枝条横出,树叶旁生,葱茏茂密,形如羽盖。又高五尺,又是这样一重枝叶,共是五重。每一重的叶和椹都不一样。京城的人们,不管是道是俗,都说这是神桑,前来观看的人很多。皇帝听了这事很厌恶,认为这是惑众,就命令给事黄门侍郎元纪前去砍伐这棵桑树。
这一天云低雾重,阴沉昏暗。斧子砍到树上,被砍之处立刻就有红色的树液流出,其色如血,在场观看的人,没有不感到悲伤而哭泣的。今白马寺有一棵古桑树,位于大雄殿东侧的牡丹园中,现今树围为5米,树高13米,树身已向南倾斜,枝叶繁茂,树荫达400平方米,经考证为北魏时所植。
4、旧时美景待重现
自东周时起,桑树种植范围扩大到全国。唐代以后,蚕桑文化中心逐步从河洛地区转移到江南,但洛阳的蚕桑业仍是重要的经济产业。北宋京西北路的治所是洛阳,该路每年所缴纳绢数在十万匹以上,占全国前十位。从北宋末年到元朝初年,中原地区长期战乱,蚕桑业遭到毁灭性破坏。南宋理宗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正月,宋蒙联军灭掉金朝。当年夏天,南宋实施收复三京(洛阳、开封、商丘)的军事行动,但大军从合肥到开封,再到洛阳,中原大地白骨相望,虻蝇扑面,杳无人烟,田野里只有劫后余生的桑树。八月一日,宋蒙两军会战于洛阳,宋军大败,主帅徐敏子负伤,带仅存之三百多人,靠食桑叶、野果充饥,九日后退到宋朝的光州。
明清时,棉花逐渐在北方普遍种植,但是养蚕抽丝仍很普遍。开封的汴绣、洛阳的洛绣为中原地区两大刺绣产品。洛阳地处山区,以蚕桑和棉花相比,前者的优势明显,故洛阳地方官员已认识到这一点,力推洛阳的蚕桑业,他们以清乾隆年间嵩县知县康基渊为代表。
康基渊在任六年中,实施“开渠灌田、植桑兴嵩”战略,开凿新渠、疏通旧渠34条,灌田6万余亩,广植桑树,教民养蚕。数年中,嵩县大治,富甲各县。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河南府蚕桑实业学堂、河南省甲种蚕桑学堂等一批蚕桑职业学校在洛阳建立,培养蚕桑专业人才。但是,洛阳蚕桑业已是“开到荼蘼花事了”。
如今,洛阳蚕桑业再获发展,“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的旧日洛阳美景再次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