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寺
洗心井
古寨老房
古刹一角
近日,河南省首批传统村落名录公布,洛阳有17个村落榜上有名。这17个村落或建筑风格独特,或文化内涵深厚,均有不可复制的历史记忆。记者将带您一一探访它们的“前世今生”。
圣王台村位于汝阳县小店镇,在县城东南15公里处,相传因商汤曾在这里登台祈雨而得名。昔日人们在高台四周筑寨而居,称圣王古寨。如今寨上民居多半已空,而与古寨相伴近千年的古刹观音寺,依然香火鼎盛。
前世
商汤为民祈雨
留下一座高台
圣王台村的来历,相传与商王朝的开创者商汤有关。
商汤本是夏时一个部族首领,生活的时代距今已有3600年。夏朝末年,夏桀无道,商汤决定取而代之,遂起兵灭夏,成为商王朝的开国君主。他一向主张“以宽治民”,因此深得百姓拥戴。
有一年夏天,商汤来到汝河沿岸巡视,看到庄稼因为久旱即将枯死,百姓头顶烈日跪在地上,苦苦祈求上苍,却求不来一滴雨。此情此景令商汤十分不安,他与百姓跪在一起祈祷,但天空仍是万里无云,没有一丝下雨的迹象。这可怎么办呢?商汤望望四周,发现有个高台,便命人在高台下堆起柴草,然后自己登了上去。
他要用更“极端”的方式祈雨。高台下的百姓都听到了他的祷告:“老天爷,求您下场雨吧!我知道自己德行不够高尚,如果犯了什么过错,还请您直接惩罚我,不要为难百姓。”祷告完毕,他又告诉手下人:“如果到了午时,上天仍不降雨,你们就点燃柴草堆把我烧死,为百姓换来一场救命的雨。”
很快,午时到了。人们眼巴巴地望向天空,等着奇迹的出现。说也奇怪,刚刚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便起了大风,接着电闪雷鸣,下起了瓢泼大雨。
庄稼保住了,百姓得救了!大家欢欣鼓舞,商汤舍身为民祈雨的壮举也传遍了天下。人们将他祈雨的高台称为圣王台,后来又在高台四周筑寨居住,称为圣王古寨。圣王台村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前段时间,我循着商汤祈雨的传说,来到汝阳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小店镇圣王台村。那天村里正逢会,街道两边十分热闹。筑在高台四周的古寨仍在,还保留着上百座老房子,只是人已搬走不少,显得有些寂寥。
“人们搬到寨子下面住,主要是为了出行方便。”74岁的李生旺说。他不仅对商汤祈雨的传说了如指掌,还清晰地记得几十年前人们祈雨的景象。“往东寨门这边去的半坡上,有个看着不起眼的台子,就是人们祈雨的地方。在我的小时候,附近村子的人天一旱就来祈雨,往往没等他们到家就下雨了,老人们都说灵得很!”
今生
古寨民居半空
古刹禅意浓浓
李生旺早已搬到了寨子下面住。他家在古寨上的老房子保存完好,青砖青瓦、飞檐斗拱,据说很有些历史。
“李家祖上世代行医,明清时期出过很多有名的郎中,以前墙上还有匾额。”李生旺的本家侄子说。不过,李生旺自搬出后就把老房子的大门锁了,只是偶尔回来看一眼,很少提起那些过往。“古寨上的老房子半数已空,住着不方便。”他说。
“‘圣王古寨’四个字,原来刻在东寨门上。北寨门有擂鼓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毁了。”83岁的刘法林坐在老房子墙下的石凳上安闲地乘凉。他说,圣王古寨南倚凤凰山,北临汝河,又叫凤凰寨,一向很有名气。但对于方圆左近的人来说,北寨门下边那座观音寺的名气更大。它又叫下寺,布局仿洛阳白马寺,依南高北低的地势而建,已与古寨相伴近千年,是圣王台村的另一张名片。
观音寺坐南向北,现存多为清代建筑。它临着热闹的街道,十分好找。据寺内古碑记载,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至公元1048年),观音寺已初具规模,后来一度荒废。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年至公元1449年),游方和尚铁船来到这里,爱此地风景秀丽、民风淳朴,又有汤王祈雨旧迹,遂立志修寺复庙,使观音寺香火日渐鼎盛。
在一通清光绪年间所立的古碑上,还有对观音寺昔日胜景的描述:“寺临圣王几千秋,云自高飞泉自流,一道汝水环玉带,半轮明月横银钩。岘山之麓,汝水之滨,有古刹焉,千峰秀峙,万壑交流……”
82岁的李圣献(音)已在观音寺待了十多年。在汤王宫前有个六角井,他说,这井无论旱涝,水位始终如一,可用来“洗我清清白白心”,又叫洗心井。寺里还有千年银杏树、“一步三空桥”、涤滤泉等。游人和香客来了,一般都要在这些地方看一看。
这里处处有禅意,处处有美景,当然值得人们驻足。(洛阳市台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