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名人名家 >> 逸闻趣事 >> 浏览洛阳

狄仁杰早年的传奇人生

2014/12/8 14:30:54 点击数: 【字体:

    武周久视元年(700年)九月,七十一岁的狄仁杰带着武则天对他深深的信任和眷顾,病卒于三阳宫宅第。武则天闻之震悼,不禁失声痛哭,连说:“朝堂空了,朝堂空了!”并亲自为他举哀,下令废朝三日,赠文昌右相(即尚书右仆射),谥为“文惠”。此后,朝廷若有大事,群臣争议不能决断,武则天常常感叹道:“老天爷为何这么早就夺去我的国老?”
 
    在武则天当皇帝的将近二十年间,总共任用过七十多位宰相。其更换宰相之频繁,是中国历史之最。在众多的宰相中,和武则天关系最为密切、对武则天时期政治影响最大的,当数狄仁杰。狄仁杰为何能够得到女皇如此信任?要了解狄仁杰与女皇武则天的那种密切和默契,还需要从他在武则天称帝之前的传奇经历说起。
 
    早年是神童
 
    狄仁杰,字怀英,祖籍为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狄家渊源,本出羌人,后世代居于天水(今甘肃天水),因而逐渐汉化,遂同于汉人。贞观四年(630年),狄仁杰出生在长安,儿时便随着父亲宦游各地,狄仁杰的眼界得以开阔,而且从小就表现出少年英才。
 
    早年的狄仁杰是神童。因为他早年超众的才华,以后做了司法官员,负责破案断狱,也就带有神奇的色彩了。有两个著名的故事,为他的神奇增加了色彩。一是小小年纪就敢于拒绝接受前来破案的县吏的查问。狄仁杰还是儿童时,有一次,狄家门人被害,县吏来调查,众人都去接受查问,只有仁杰始终在屋内读书,没有出去回话。县吏来责问他,他却说:“书卷之中,圣人备在。我尚不能与之接对,怎么会有空去理会你们这些俗吏?你们又怎么能责备我?”登时把县吏噎得说不出话来。二是进京赶考途中以高超的医术治疗了一例疑难病症。有记载说,狄仁杰颇精医药,尤其擅长针术。显庆年间,他进京赶考,路过华州,遇到一富家为少年儿子的疑难病症在路上悬赏。狄仁杰通过针灸,当场把病治好了,神奇之极。
 
    工作经历丰富
 
    显庆年间,二十多岁的狄仁杰应了明经举,中第之后,被任命为汴州(今河南开封)的佐官。在那里,他的特殊才华被奉命巡察的阎立本发现,朝廷遂改命他为并州都督府法曹参军。
 
    上元二年(675年),因为在并州法曹任上的出色表现,狄仁杰调至大理寺,担任大理丞,开始了他的京官生涯。大理寺是朝廷法司,掌管国家司法审判的具体事务,寺设六丞,分别负责寺内日常事务以及审刑断罪之事。
 
    十几年的法曹经历,让狄仁杰很快从六个寺丞中脱颖而出。大理寺积压旧案非常多,仁杰上任以来,不避繁重,年内便审结一万七千人,决狱允当,并无一人称冤申诉。
 
    在大理丞任上,狄仁杰办得最出名的案件,是仪凤三年(678年)“权善才误砍昭陵柏树案”。这年九月,守卫唐太宗昭陵的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误砍了昭陵上的柏树,被人告发。高宗大为震惊,悲泣不自胜,便将善才和同时守卫的左监门卫中郎将范怀义下狱,命大理寺严加惩处。大理寺奏称依律法应将其免官除名。高宗要求将善才等处死。大理寺上下,只有狄仁杰执奏不可,认为权、范二人罪不至死。高宗脸色一沉,说:“善才砍我父皇陵上柏木,陷我于不孝。我知道卿是好法官,但这次却一定要将此二人处死不可。”大理卿张文瓘赶紧示意仁杰,让他退下,不要硬撑。仁杰不为所动,引经据典,断然反对,他说:“今日陛下因为昭陵的一棵柏木杀此二人,千载之后,人们又会如何评论陛下呢?这才是臣不敢奉诏的原因。”结果是高宗只得免去权、范二人的死罪,依准大理寺所奏。不久,狄仁杰提拔为侍御史,还是与破案有关的工作。
 
    真性情 爱憎分明
 
    狄氏本出于羌人,先辈们在南北朝时还尚未脱去轻文好武之风。不过,到了仁杰这里,他家早已是浸染汉风,精熟于儒业,父亲和他自己都是明经登科而进入仕途的。从他的名字也不难看出父母对他的期望。仁杰正是在这样的教育下,养成了孝友恭悌的性格。当年他从汴州到并州赴任途中,路过太行山,南望河阳,看见天上白云孤飞,有些伤感,就产生了深深的思乡思亲之情。《旧唐书·狄仁杰传》的原文是: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并州,登太行山,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在此云下。”瞻望伫立久之,云移乃行。
 
    狄仁杰不仅孝于亲,而且对同僚也非常友善,富有同情心。他到并州都督府任上不久,同僚郑崇质(一作郑崇资)奉命要去番邦公干,路途遥远。而郑母却老病不堪,需人照料,崇质真是左右为难。仁杰见此,便主动对崇质说:“太夫人重病在身,而公却要远使他方。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这不是更要让太夫人忧心吗?”于是便找到长史蔺仁基,要求代替崇质而行。仁基对这个新来的年轻人很是赞赏,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又称赞他说:“狄公之贤,真可以说是北斗之南,一人而已。”其时,蔺仁基正与并州都督府的司马李孝廉不和,因见狄仁杰所为,就主动找到李孝廉释怨,对长期以来难以和睦共事的同僚说:“吾等岂独无愧耶?”由是相待如初。
 
    狄仁杰从不隐瞒自己的爱恶,爱憎分明。他担任侍御史的时候,有一个尚书省的左司郎中王本立,很得高宗的喜欢,恃宠弄权,朝廷上下莫不畏惧,狄仁杰愤而上表,请求高宗将其交付法司治罪。他在上疏中写道:“国家虽然缺乏英才,难道还会缺乏王本立这样的人吗?如果陛下一定要赦免王本立,就请先将我放逐到无人之境,以为将来忠贞之士的鉴戒。”高宗不得已,只能依允仁杰所奏,将王本立治罪。这一来,朝廷立时肃然,不敢轻犯宪纲。
 
    不惧鬼神 关心民生
 
    仪凤三年,狄仁杰因为出使巡察之功,被擢升为度支员外郎,不久即迁为本司郎中。度支司是户部四司之一,是负责制定国家财政预算的重要部门。调露元年(679年)九月,高宗驾幸汾阳宫(今山西宁武南管涔山上),以狄仁杰为知顿使,负责一路的接待安排。因为此行路上要经过妬女祠,而民间都传说如果盛装经过此祠,必被妒忌而遭受风雷之灾,所以并州长史就发遣数万百姓另外开辟新的御道,以使皇帝一行避开妬女祠。狄仁杰却找到地方官员,说:“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也要为之清尘,雨师也要为之洒道,怎么还会有妬女为害呢?”立即下令停修新路,让百姓各自还家。高宗知道后,不禁叹道:“狄仁杰真乃大丈夫也。”
 
    后来,狄仁杰被派往宁州(今甘肃宁县)当刺史。宁州地处长安西北,正在要冲之上。这里番汉杂处,部族结构复杂,人们相互猜忌,人人自危。狄仁杰到任之后,仍是宽和为政,安抚戎夏,人得欢心,这一下就巩固了长安的北部防线。一州之内,百姓尽感其德,争相出钱建造德政碑,纪念他的功德。
 
 
     垂拱三年(687年),天下大饥荒,百姓流离失所,山东、河南一带最为严重。次年二月,正是青黄不接、灾情最严重的时候,武则天命狄仁杰等人分赴山东、河南各地,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六月,他又奉命充使巡抚江南。吴、楚之地,百姓多信鬼神,淫祠滥伪。当时南方的农业生产已经依靠牛耕,大量的杀牲祭祀,对发展生产很不利。他巡视期间,一下子就毁掉了一千余所祠堂,只留下了大禹、吴太伯、公子季札和伍子胥等四人的祠堂,供百姓祭祀、祈祷。返回洛阳之后,狄仁杰便迁为文昌右丞(即尚书右丞),成为国家行政中枢的要员。
 
    正因为如此,狄仁杰在武则天称帝之前,就已经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因此千百年来,狄仁杰的神奇故事广为传诵,并被民间奉为祛邪扶正、惩恶扬善的神探。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文史天地》(2014-09-21)
0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